广东珠海有哪些市区(广东省下辖地级市)

珠海市,广东省下辖地级市, 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1]。位于广东省 珠江口的西南部,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江门市新会区、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地处北纬21°48′~22°27′、东经113°03′~114°19′之间[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市总面积为1732.33平方公里[3],设有3个行政区,下辖15个镇、9个街道,并设立5个经济功能区;常住人口189.11万人(2018年末)[4]

汉初为南越国辖地。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属番禺县辖地,直至东汉。建国后,隶属珠江专区,1952年,隶属粤中行政区。1959年,撤并入中山县。1961年4月,恢复珠海县建制,县政府驻香洲。1979年3月,改为珠海市;11月定为省辖市。

2019年1月,珠海入选“2018年WFBA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榜单。

珠海市大部分地区自南宋起至民国时期属中山县(原名香山县)辖地。据考古发现的磨光石和彩陶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四五千年前便有原始部落人群在这里生活。在凤凰山脉周围和珠江口一些海岛的沙丘、山岗、台地上,都留下了先民们的遗迹。[6]

战国时期,为百越之地。[6]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设南海郡,属南海郡辖地。

广东省河流众多,主要有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流为珠江。珠江水系有八大出海口,从北至南依次为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崖门。珠海市地处西江下游滨海地带,境内河流众多,西江诸分流水道与当地河冲纵横交织,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区。

在珠海市斗门区北部,西江分为磨刀门水道、螺洲溪、荷麻溪、涝涝溪、涝涝西溪等5支分流入境,进而分汇为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等3支干流,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分口注入南海。干流沿程与众多侧向分流、汇流河道衔接,既有自然分流汇水,亦有闸引闸排。西江诸分流水道沿岸均已筑堤联围,水流受到有效制导,河道基本形成稳定的平面形态。

土地资源

根据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珠海市土地总面积为1711平方千米,其中农用地972平方千米(含现状耕地保有量338平方千米),建设用地433平方千米,未利用地306平方千米。[22]

珠海市滩涂面积203.08平方千米,其中超高滩3.51平方千米,高滩3.36平方千米,中滩16.07平方千米,低滩12.6平方千米,浅滩167.53平方千米。按滩涂底质分为泥滩(占88.15%)和沙石滩(11.85%)。在197.01平方千米泥滩中,生有咸水草的(草滩)2.05平方千米,有红树林的(林滩)3.79平方千米,曾养牡蛎的(老牡蛎滩)7.28平方千米,没有草木生长的(光滩)165.89平方千米。[23]

水资源

  • 地表水

广东珠海有哪些市区(广东省下辖地级市)(1)

珠海境内水系——磨刀门水道(3)

珠海市河流主要为西江的出海水道:磨刀门水道、鸡啼门水道、虎跳门水道和前山水道。在丘陵山地和岛屿上,尚有一些山溪河流:斗门河溪、大赤坎河、飞沙河、南溪河、鸡山河及神前河。

全市年平均降雨量2061.9毫米,年平均径流总量为15.0654亿立方米,平均每人拥有水量3660立方米,每亩耕地平均水量2662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西江流径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三大口门经珠海市出海,年总径流量达1018.3亿立方米,径流量稳定。[24]

  • 地下水

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全市松散岩类孔隙水淡水分布区的渗入量为54596吨/日,总渗入量1992.8万吨/年。全市基岩裂隙水天然资源年总量为15077万吨,年平均资源为413068.5吨/日,枯季资源为258597.9吨/日。[24]

矿产资源

珠海市矿产资源种类较少,金属矿产均为小型规模或为矿点、矿化点,优势矿产为滨海石英砂矿、建筑用花岗岩和地下热水、矿泉水。已发现矿种25种,矿产地150处。其中金属矿产15种,矿产地34处;非金属矿产7种,矿产地77处;能源矿产(地下热水)1种,矿产地5处;地下水(常温饮用地下水和矿泉水)2种,矿产地34处。[25]

  • 金属矿产

主要矿种有铁、钨、铋、钼,少量铜、铅、锌和金、银矿。

铁矿:矿点、矿化点共11处,主要分布在斗门井岸、三灶、南水、小林和南屏、湾仔等地,以产于花岗岩中的脉状磁铁矿为主,成脉组或单脉产出,全区铁矿远景储量约83万吨,其中以湾仔南山铁矿规模相对较大,含铁品位较高,其余规模小,品位低,杂质多,工业意义不大。

钨、铋、钼矿:矿点、矿化点共9处,分布较为零星,远景储量6万吨,以产于花岗岩中裂隙充填黑钨矿石英脉型为主,其中南水镇的钨储量规模较大,其余在几百吨到几千吨之间。

金、银矿:产地3处,分布在珠海市北部唐家和淇澳一带,属产于花岗岩中的破碎带蚀变岩型金银矿床,远景储量估计超过500千克,其中大澳山金矿储量规模相对较大,其余两处均为金矿化点,只具找矿意义,工业意义不大。

稀有金属、稀土矿:稀有金属矿产地3处,稀土金属矿产地4处,分布于香洲柠溪、南屏、唐家和南水等地,稀有金属主要是产于花岗岩中的绿柱石伟晶岩脉,稀土矿主要是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和第四系冲洪积独居石砂矿。单个矿床储量在几百吨到几千吨之间,品位不高。[25]

  • 非金属矿产

主要有钾长石、石英砂矿、建筑用花岗岩、砖瓦用黏土和泥炭土等。

钾长石:矿产地4处,位于香洲区东坑、板樟山、柠溪及湾仔等地,矿床类型为花岗岩中的钾长石伟晶岩脉,其中兰埔钾长石矿床规模较大,矿石质量较好。

石英砂矿:石英砂有玻璃用石英砂和建筑用砂。玻璃砂矿有矿产地12处(其中1处经地质工作评价),主要分布在珠海市北面的金鼎、唐家湾和东面沿海一带,属滨海石英砂矿床,其中下栅、莲塘湾、泮砂、下沙、唐家湾等地玻璃用砂矿床规模较大,单个矿床远景储量在200万吨到800万吨之间。建筑用砂矿产地7处,属滨海沉积砂矿,河流冲积砂矿和花岗岩风化矿床,分布在现代海湾古海湾及河流两岸,除花岗岩风化壳砂矿床外,一般规模不大,质量一般,远景储量达355万吨,但部分矿点已被压覆。

建筑用花岗岩:珠海市经地质调查评价的矿产地6处,主要分布在洪湾、平沙、黄杨山及海岛区,估计远景储量接近70亿立方米,岩石物理性能较好,抗压强度一般达到80~150Mpa,耐酸耐碱性较高。[25]

  • 能源矿产

能源矿产仅地下热水一种。

地下热水:矿产地5处,主要分布在斗门下洲、灯笼沙、银村和金湾平沙以及南屏等地,其中平沙和斗门下洲矿点水温较高,达70℃以上,其余为低温地下热水。至2000年,珠海市已开发珠海御温泉、珠海平沙温泉2处,水温在69~81℃不等,其中御温泉的开发上规模,并与旅游景点的开发结合,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处温泉仅作洗浴用。

人口

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 189.11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2.57 万人,增长 7.1%,出生率 16.8‰,死亡率 3.7‰,自然增长率 13.1‰。人口城镇比 90.08%。[4]

民族

从史前至唐宋时期,在珠海地区居住活动的原始居民属百越土著人,如在三灶岛居住的瑶族,被封建统治鄙称为“摇蛮”。宋代以后,这些土著又被外来的氏族所驱赶,或汉化了。珠海地区主要为汉族人口聚居区。1986年,市区有汉族164850人,占总人口的99.8%,少数民族297人,占总人口的0.20%。其中:壮族111人,回族76人,满族36人,瑶族34人,侗族13人,黎族9人,蒙古族3人,朝鲜族4人,苗族3人,土家族3人,羌族2人,毛难族2人,畲族1人,仫佬族1人。1990年市区有少数民族28个,人口2706人,另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162人。[26]

截至2013年珠海市有5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1575人(其中户籍人口19267人,暂住人口5280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5%。人口较多的有壮族(27137人)、土家族(10713人)、瑶族(7018人)、苗族(6023人)、满族(4144人)。有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会1个。[27]

语言

广东珠海有哪些市区(广东省下辖地级市)(2)

珠海市各种方言分布情况表

珠海原属香山。据《香山县乡土志·人类》记载,在香山一带有客民、畲蛮、瑶、蛋人和卢亭等“人类”,因此古代香山地区有几种不同的方言。近代以降,珠海有粤、客家和闽等种方言,以粤方言为主。1953年后,随着非粤籍人员的流入,珠海地区出现北方方音。80年代后,非粤音人口大批流人,但珠海方言仍以粤方言为主,其他方言为辅。

90年代珠海人口约52万,分布在沿海地带和岛屿上。其粤方言分布在香洲区、横琴区、万山区、平沙区、红旗区、三灶区和斗门县的大部份乡镇。根据其内部差异,又分为西北部地区粤音、南北部地区粤音和水上话音三大类。

客家方音分布香洲区、三灶区和斗门县的部份乡镇,平沙区、红旗区和横琴区的部份人也操客家话。

闽方音主要分布在淇澳区,平沙区、香洲区和三灶区有少部份人操闽方音。

客家话主要流行于香洲的夏美、里外神前、华子石、东坑村、湾仔的连屏、银坑、南联、三灶镇的鱼月、鱼林村、金鼎镇的永丰、会同村、斗门县的虾山、赖家、小托村等,人口近5万人。

闽南话主要流行于淇澳岛和拱北关闸一带,斗门县内和平沙、红旗等农场有少数人讲闽南话,总人数约3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