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中学语文文学常识讲座)

兩漢樂府詩 李炳海 赵敏俐 撰,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中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中学语文文学常识讲座)

中考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兩漢樂府詩 李炳海 赵敏俐 撰

第一节 乐府和乐府诗

乐府诗是指两汉时期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诗歌。作者涵盖了从帝王到平民各阶层,上作于庙堂,下采自民间,文人也曾参与创作。

1西汉的音乐管理部门有太乐令和乐府。太乐主管郊庙之乐,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以楚声为主。最初用楚声演唱的乐府诗是《安世房中歌》17章。

2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能进一步强化,除了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

3东汉管理音乐的机关改为太予乐署和黄门鼓吹署,后者实际发挥着西汉乐府的作用,搜集、演唱乐府诗歌并得以保存。

4魏晋至隋唐,乐府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它不仅是音乐官署的名称,人们把这种音乐官署所采集的诗篇——汉人原来叫“歌诗”的,以及后世文人的模仿之作也称作“乐府”,以和未曾合乐的“徒诗”相区别。于是“乐府”一词又引申为一种诗体名称。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诗集收录了两汉至唐五代的乐府诗,也兼及先秦歌谣,全书共一百卷,是保存乐府诗歌最完备的总集。郭茂倩把汉至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共分为12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以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汉乐府在诗体发展史上的意义

汉乐府诗是我国诗体发展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特殊阶段,它呈现出诗歌在打破先秦古老诗体之后新兴诗体定型之前的不稳定状态。

1在句式上,二言至九言都有。

2在体式上,既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也有长短句穿插的杂言诗。

3在篇幅上,长的可达到几百句,短的只有四句。

4在韵式上,有句句押韵,有隔句押韵,也有隔两三句押韵的。

第二节 丰富多彩的艺术画面

一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深刻揭示。

1《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表现了平民疾苦,及其物质生活的饥寒交迫和精神、情感世界的严重创伤。诗的作者对这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贫民百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2《鸡鸣》《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以欣赏的笔调,渲染富贵之家的奢侈豪华。

三妇艳在汉乐府相和歌辞《相逢行》中,在渲染官宦之府的奢侈豪华时,提到两妇织锦,小妇调瑟的情景。该段落被单独划分出去,名为“三妇艳”,在古代乐府诗中频繁重复出现,成为富贵之家的象征,积淀成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符号。

二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恨作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

或表达大胆泼辣、毫不掩饰的婚恋爱(《上邪》《有所思》),或表现生死不渝的爱恋之情(《孔雀东南飞》),或表现女性的高洁(《陌上桑》《羽林郎》)。

三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1《薤露》《蒿里》《战城南》表现出对生命的珍惜和留恋,对死亡的疏远和拒斥。

2《日出入》《艳歌》等诗坦率地传达了人们对死亡的厌恶之情,以虚幻的形式把乐生愿望寄托在与神灵的沟通上。

3《练时日》《华烨烨》《上陵》在表达长生幻想时,写神界的精灵来到人间,和创作主体生活在同一世界。

两汉乐府诗在表现人世间的苦与乐、两性关系的爱与恨时,受《诗经》影响较深,有国风、小雅的余韵;而在抒发乐生恶死愿望时,主要是继承楚文化的传统,是《庄》《骚》的遗响。

第三节 娴熟巧妙的叙事手法

两汉乐府叙事诗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一创作主体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善于发现富有诗意的镜头,及时摄入画面。

1在选择常见生活情节时别具慧眼,对于偶然性、突发性事件的捕捉也很有新意。

2在选择叙事题材时,描写异域事物、迎神求仙,表现出明显的尚奇倾向。

二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技巧娴熟。

1详于叙事而略于抒情,言事尽而言情不欲尽,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铺陈场面、详写中间过程而略写首尾始末。

3详写服饰仪仗而略写容貌形体,显示出由注重形似向崇尚神似演变的征兆。

4或以寓言的形式叙事,或假托动植物之口进行自述,或使植物和人对话,想象奇特。

三题材丰富广阔,多数诗歌具有比较完整的情节,跌宕起伏。

四以个性化的对话、细节描写、利用环境或景物衬托,塑造出一批栩栩如生、各具特点的人物形象。

第四节 异曲新声与诗体演变

两汉乐府诗对中国古代诗歌样式的嬗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

一汉代楚声的流行,对三言和七言诗句的大量出现起到了催化作用。

汉乐府用楚声演唱的歌诗,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三言句和七言句,从而导致诗体的演变。

  二乐府诗中,北狄、西域乐均是杂言,和其他乐府诗迥然有别,是诗歌形式发生的重大变化。

三从西汉五言歌谣到乐府五言诗,再到文人五言诗,这是早期五言诗发展的基本轨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