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旧教材变化梳理(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内容比较及教学思考参考案例)

(第5章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 酶的作用和本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旧教材变化梳理?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旧教材变化梳理(高中生物新旧教材内容比较及教学思考参考案例)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旧教材变化梳理

(第5章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 酶的作用和本质)

1. 页码对比:旧教材78-82;新教材 76-80。

2. 问题探讨对比:

旧教材

新教材

讨论1.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讨论1.为什么要将肉块放在金属笼内?

教学思考:原讨论问题目的性不强,学生可能会无法回答或随意回答,违背问题设计的初衷;修改后的问题结合问题情境(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设问,考察特定实验设计的意图,且与讨论问题2形成很好的递进关系,在学生思考、讨论、回答的效果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善。

3. 本节聚焦对比:

旧教材

新教材

2.酶是什么?

2.酶是什么物质?

3.科学家是怎样研究酶的本质的?

3.通过对酶本质的探索过程的分析,你对科学是怎样发展的有哪些领悟?

教学思考:问题2的修改,使问题更具体明确(物质),更科学;问题3在原有问题的基础上增加对“科学发展”的“领悟”,凸显新教材对在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

4. 正文增补1: 76页第一自然段

增补目的:对问题探讨斯帕兰扎尼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科学家“发现”胃液中含有大量的盐酸,并敏锐大胆地推测“盐酸是使食物分解的物质”。最终在1835年由施旺实验证明盐酸与胃腺分泌的一种物质---胃蛋白酶混合后,是分解肉类的的原因。让学生能够通过具体的假说演绎、实验检验过程,不断修正,一步步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逐渐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正文增补2: 76页第二自然段--“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原描述没有提到物质。修改后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能量蕴含在物质之中,形成物质和能量的观念。

正文增补3:第二自然段“细胞代谢离不开酶”。在提出细胞代谢概念后,补充细胞代谢离不开酶,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酶是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又可以突出本节课在第5章中的重要地位。

正文修改4: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旧教材78页

新教材76页

幸而细胞中含有一种物质

幸而细胞中含有另一种物质

教学思考:修改后行文更准确。

实验内容修改1:

旧教材78页

新教材77页

实验

探究·实践

教学思考:标题的修改,既突出科学探究的实验价值,又明确实验的实践意义。

实验内容修改2:目的要求

旧教材78页

新教材77页

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

教学思考:原目的的意义部分要求偏高,删除。

实验内容修改3:方法步骤3.

旧教材79页

新教材77页

仔细观察哪只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思考:原表述对观察的现象要求表面上看好像更具体,但是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1.只需要观察、只能观察到气泡的多少吗?2.缺乏观察后的结果记录步骤。

实验内容修改4:方法步骤4.

旧教材79页

新教材77页

2-3min后;观察哪支试管中的卫生香燃烧猛烈。

立即;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思考:前者的修改是基于学生实验的实际,后者的修改与实验内容修改3同,不赘述。

实验相关内容修改:

旧教材79页

新教材78页

资料卡片的形式

明确为“科学方法”

控制变量

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修订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等概念;补充空白对照的内容;自变量增加温度。

教学思考:概念的修订、自变量的“温度”,使相关教学内容更严谨科学;补充空白对照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对照形式多样性的可能。

正文修改5:

旧教材80页第二自然段

新教材78页第二自然段

但它们并未供给过氧化氢能量

它们没有给过氧化氢分子提供能量

加热加压

“加热”

用催化剂则相当于帮司机找到一条穿山隧道

用催化剂则相当于帮司机找到穿山的隧道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

酶(enzyme)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催化效率更高。

教学思考:加热加压修改为“加热”,是考虑到具体实验的具体设计,是对原来错误的修正;其余4个修改点则是为了使行文更简洁,更流畅。

图解变化1:

旧教材80页

新教材78页

图5-1 走隧道需要的能量少

删除

教学思考:图解虽然很形象,但由于图5-2有相似的表达效果,且正文的文字表述清晰易懂,没有必要补充图解说明。

图解变化2:

旧教材80页

新教材78页

图5-2 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图解

图5-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示意图

增加:“有无机催化剂催化”的曲线示意

没有酶催化

没有催化剂

教学思考:该图做了三处修改。一是对题图说明的修改,该图的属性是示意图而非“酶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图解”,修改后更准确,属于更正性质;二是在图中增加有无机催化剂催化的曲线示意,既可以与“有酶催化”和“没有催化剂”进行对比,又可以与“有酶催化”一起并列与“没有催化剂”形成对比关系,还可以衔接探究实践《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第三处关于“没有酶催化”修改为“没有催化剂”则是因为增添了一条曲线示意后的对应修改。

补充资料修改1:

旧教材81页

新教材79页

资料分析

思考·讨论

增补: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就掌握了酿酒技术。1716年《康熙字典》收录了酶字,并将“酶”解释为“酒母也”。“酒母”就是现在所说的“酵母”。

图:酒怎么变酸了?

删除

讨论2.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2.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4.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讨论4.你认为他取得成功靠的是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思考:将资料分析修改为思考·讨论,是对阅读资料后的学习要求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增补内容可以让学生提升民族自豪感,并对酶这一说法的产生和内涵有进一步认识。“酒怎么变酸了?”这一图片不太适合出现在高中教材中,必要性、意义不大,应该删除。讨论2的标点符号修改是希望学生把它当作一个具体的问题来看待。讨论4的修改是希望学生认识到优良的精神品质(坚持不懈等)是成功的必备条件并能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养成。

课后题修改:增加两道概念检测的选择题;将原基础题1(82页)修改为拓展应用题2;结合“探究·实践”补充拓展应用题1;删除原拓展题2.

教学思考:原基础题1的难度较大,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修改为拓展应用是比较恰当的;原拓展题2虽然在进一步探究拓展方面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适合课外完成,且不易落实评价,删除不影响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