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几种民间剪纸艺术(湖北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乡土文化)

剪纸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我国大江南北的民间乡土艺术,南北风格各不相同。郭沫若曾说:“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趣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

剪纸有多种叫法,又被称为“刻纸”、“凿花”,湖北大部分地方则称为“雕花”。《中国民间美术辞典》如此解释:“剪纸,又称'刻纸',是一种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工具进行创作的艺术。”“刻纸,即用一种特制的尖刃斜口刀垫着蜡盘在纸上刻出的剪纸。用剪刀剪的和用刻刀刻的,虽然工具和制作有别,但其作品近似,艺术效果无大差异,故一般统称为'剪纸'。”

我国有几种民间剪纸艺术(湖北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乡土文化)(1)

北方多称“窗花”,多折纸用剪刀剪成,以装饰空间环境;南方则叫“花样”,多用雕刀雕刻,以作刺绣底样。在荆楚多数地方,都将剪纸这门手艺称为“雕花样”,将那些以剪纸为手艺、以贩卖花样为职业的艺人,称为“雕花匠”。

剪纸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剪纸是以纸为材料的镂刻技艺。纸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距今2000余年,故剪纸艺术不可能在此之前出现。但人们将薄片材料镂刻成形的技艺在纸出现以前就已流行,即以雕、镂、刻、剪等技法在金箱、皮革、绢帛,甚至在树叶上剪刻各种纹样。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曾记载西周初期成王“剪桐封弟”的故事:“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

我国有几种民间剪纸艺术(湖北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乡土文化)(2)

故事中的“削桐叶为圭”就是把梧桐叶剪成似玉圭的玩具,这是有文献记载的关于剪纸艺术的最早维形。

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历史,应该自汉代纸的出现开始,荆楚地区关于剪纸的最早记载是在南北朝时期。

南朝梁人宗凛《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又“立春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唐代诗人李商隐亦在《人日即事》中云:“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

可见,唐代还在沿袭南北朝时期荆楚之地“镂金做胜”的习俗。近现代的湖北民间雕花剪纸,亦为荆楚之遗风。

湖北雕花剪纸以刺绣图案底稿为主,装饰性功用为辅

与北方用剪刀剪成的窗花、喜花、灯花和祭祀花等剪纸不同,曾广泛流传于湖北地区的雕花剪纸更多的是用作妇女绣花用的刺绣图案底稿。

旧时,湖北鄂东、江汉平原以及鄂西、鄂西北等几乎各县都有以雕花剪纸作为主业或副业的艺人,俗称“卖花样的”。他们一般都会在农闲时背着花样箱、摇着拨浪鼓,走街串村,向绣花妇女兜售各式花样。

我国有几种民间剪纸艺术(湖北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乡土文化)(3)

鞋花

在所有的雕花剪纸中,以刺绣底样最具代表性,且品种最多、样式最丰富。有鞋花、帽花、枕头花、涎兜花、披肩花、门帘花、帐沿花、围裙花等之分。一个品类又有多种样式和用途,如鞋花又分鞋头花、边鞋花、满鞋花、拖鞋花、棉鞋花、布草鞋花等,此外还有鞋垫花、袜底花、袜带花等。

帽花主要以各式儿童帽花为主,有凉帽花、风帽花、狮子帽花、小生帽花、狗头帽花、莲花帽花、石榴帽花、瓦盖帽花、和尚帽花等。其品类之多让人惊叹,且每个品类的花样又多达数十上百个样式。

根据用途和构成形式,刺绣花样又可分为四大类,即单独花样,如帽花、兜肚花等;双幅花样,如鞋花、帐吊花等成对的花样;四喜花样,如四禽、四兽、四花、四果、四人等冬瓜状的方枕花;组合花样,如由四块组合的虎形诞围和由多幅组合的格式披肩。

我国有几种民间剪纸艺术(湖北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乡土文化)(4)

湖北雕花剪纸除了用作绣女的刺绣底稿外,还曾广泛运用于各种民俗活动中。喜花,多用于嫁娶时的聘礼、被褥、衣箱、妆台以及门窗、洞房装饰;礼花,多用于小儿周岁“送祝米”、老人祝寿的礼品和食物,显得热闹红火;灯花,用于装饰春节、元宵等节庆所玩的各式花灯、龙灯、狮子、采莲船等;祭祀花,则用于中元节、寒食节、祭祀道场,以及为祭祀亡灵所用的纸扎物件中。

在鄂西北也有用剪纸作装饰的,临近陕西地区的竹山堵河剪纸就是这样的。堵河剪纸受陕西剪纸影响很大,在工具上以剪刀为主、刻刀为辅,材质上多用红纸,剪一些喜庆热闹的纹样来装点生活。其题材内容多为戏文故事、神话传说、自然崇拜以及表现生产生活方面,都是妇女劳动之余的闲暇之作,充满生活情趣。

雕花剪纸题材多以世代相传的花鸟虫鱼、祥禽瑞兽等吉祥图案为主

湖北剪纸题材多以世代相传的花鸟虫鱼、祥禽瑞兽等吉祥图案为主,也有文字图形、戏曲人物、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还有反映田园生活的农作物等,诸如五毒、八仙、渔樵耕读、刘海砍樵、龙凤呈祥、凤穿牡丹、双狮戏球、麒麟送子、万象更新、鹿鹤同春、金鱼闹莲、驾鹭戏水、喜上眉梢、蝶戏金瓜、连年有余、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福捧寿、六畜兴旺,等等。

我国有几种民间剪纸艺术(湖北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乡土文化)(5)

这些纹样有的是反映现实生活,但更多的则是以隐喻吉祥、征兆瑞庆的“彩头话”来寄寓理想。

正如民间艺人常说的要有“名堂”:“出口要吉利,才合人心意”,要有“看头”和“说头”。这些纹样也多以比喻、象征谐音等手法来借物传情、以物言志,来表达主题。如以“八仙”寓意仕途通达、官运亨通,“鲤跃龙门”寓意金榜题名,“鲤鱼闹莲”寓意连年有余,“'鸳鸯戏水”寓意夫妻恩爱,“喜鹊登梅”寓意喜上眉梢,以“龙凤呈祥”寓意夫唱妇随,还有以佛手寓福、蟠桃寓寿、石榴寓多子的“喜报三多”。旧时端午节,孩童脚穿“五毒”花鞋寓意以毒攻毒、祛病健身。人们以这些吉祥图形,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我国有几种民间剪纸艺术(湖北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乡土文化)(6)

对于艺人来说,雕花剪纸是谋生的手段,其学艺方式绝大部分都是家族传承,很多都是出生于剪纸世家。从十余岁开始便随祖父和父亲学艺,一年后出师。旧时,花样艺人的花箱里若没有新花样是很难立足的。一般,艺人出师后,除在师傅那里继承一部分样式外,主要还是通过卖花样时听取绣女的意见,了解妇女对花样的喜好,并根据季节变化来设计和翻新花样。

雕花剪纸的雕刻工具与制作方式

雕花剪纸的雕刻工具很简单,雕刀、蜡板、磨墨、磨石、剪刀、摄子、针锥,多为艺人自制

雕刀,一般为三寸长、两分宽,多用钢锯条、闹钟发条做成。将材料剪成刀形,烧红后溶冷,打磨锋利,成为刀片;将其插入刀柄中,将约五分长的刀锋留在外面。雕刀有大、中、小几种不同的型号。

我国有几种民间剪纸艺术(湖北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乡土文化)(7)

蜡板,为20厘米左右的较厚的质地坚硬的木板,在木板中间挖一圆形凹槽;将锯末粉炒熟成炭,按一定比例兑入牛油和白蜡,和匀后放入凹槽中。蜡版以不软不硬为宜,易入刀又不伤刀伤纸。

雕花剪纸样稿的制作有画稿、熏稿、磨稿、拷稿等方式。

熏稿,是指在复制现成花样时,将放有花样的白纸置于木板上,往纸上喷洒清水,使花样与纸相粘。将木板反转放在煤油灯上熏烤,至花样和白纸熏黑为止,揭下花样时白纸上会现出黑底白花的纹样。

磨稿,就是用自制的磨墨来磨样稿。复制花样时,先将白纸对折,把需要复制的花样夹在两层纸中间,将其平放,然后将磨墨在夹花样的宣纸上轻磨,在有花的地方纸会变成墨黑色,没有花的地方纸是浅灰色。然后开始下刀雕花。

旧时,艺人在固定样稿和十余层纸张时,多用皮纸捻穿入花样的细部空间,然后用捶子将捻子捶紧一下,再剪去纸捻两头。这样,纸版在雕刻时就不会散,也不会错动。

我国有几种民间剪纸艺术(湖北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乡土文化)(8)

至于雕刻花样,艺人总结了一些口诀,诸如:“握刀要正,下刀要顺,行刀要匀,开片要严。”“从里到外,从小到大,刀刀见艺,笔笔有神。”“花是花,瓣是瓣,叶子伴茎要活泛;茎要细,花要板,开片刀工要活泛。”等等。

雕剪时,花样中的大块面和边缘部分可用剪刀来剪,其他细致部分则须用雕刀完成。一般是先主后次,先内后外,先小后大,先细后粗。如雕一组动植物花样,须先雕根、叶,后雕花朵、动物。雕人物时,先雕花纹衣纹,后雕人物面孔。

我国有几种民间剪纸艺术(湖北剪纸作为一种民间乡土文化)(9)

为使图案中的花叶更好看,艺人还用小针锥在大花心内扎一些小洞眼,在人物的衣服上扎梅花形针眼,起装饰作用。很多时候,艺人还用小雕刀在花朵等块面空白较多的地方扎一些排列有序的纹路,俗称“破工”,又名刀口纹、阴线纹。“破工”是湖北雕花剪纸区别于其他地方雕花的最明显的特征,这也是最显示艺人高超技艺的地方。

湖北雕花剪纸从南北朝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流传至今。它源远流长,孕育于精彩绝伦的楚文化沃土,承“镂金作胜”、“剪彩为人”之古荆民俗造就了众多剪纸艺人,他们以刀剪代笔,剪刻并施,创造了湖北雕花剪纸艺术。剪纸作品刀随人意、形出于刀,运转自如,不露锋芒;形态生动,神情逼真,开创了汉派剪纸的风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