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修建地铁挖出来文物(北京洛阳地铁工地先后发现码头遗址和大块石刻)

北京、西安、洛阳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都,在迈向现代化城市进程中,为完善城市功能,修建地铁交通都是不二的选择。

在古都修建地铁,遇到最大的困扰,莫过于对古建筑和埋在地下的古文物的有效保护。

如今,北京、西安、洛阳的地铁都先后投入了运营,特别是首都北京的地铁,总里程和日均客流量均位居世界前列。

搜集有关北京、西安、洛阳这三座古都修建地铁时的往事,想知道究竟挖掘出土多少古物并如何处理与古迹关系的,颇费了一番时间,而得到的资料也非常零散。

大致将这些资料梳理成章,从中或可了解到一些古今相连的都市传奇。

先说说北京。

北京虽然有着悠久的中国封建王朝建都史,但年代总体距离现在还是接近的。因为最后的五个封建朝代均在这里建都,很多的文物古迹保留至今,而且有的还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载。

因为有所遵循,北京在修建地铁时,可以科学地躲避开那些有文物的地点,不用因为开设地铁线路而专门发掘古代文物。

北京第一条地铁,也是新中国第一条地铁,于上世纪1971年1月15日正式开通运营。

洛阳修建地铁挖出来文物(北京洛阳地铁工地先后发现码头遗址和大块石刻)(1)

早在新中国建国之初的五十年代,毛主席即洞察了地下铁道的重要性,从战备和民用角度,率先倡导北京要搞城市地下铁道,并且指出“北京要搞地下铁道,不仅北京要搞,有很多城市也要搞,一定要搞起来”。

1953年下半年,中共北京市委制定了《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其中首次提出修建地下铁道,作为“平战结合”的防御手段。

那个时候所说的“地下铁道”,就是我们如今俗称的地铁。

但建设一条地铁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并且还要具备高新技术手段。对于一个刚诞生的新中国,当时难度可想而知。

经过十几年的谋划、挫折、完善和反复研判,1965年7月1日,经毛主席批准,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式动工。

当天,朱德、邓小平、彭真、李先念、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现场参加开工典礼。

1969年10月1日,北京地铁首期工程完工试运,以此向国庆20周年献礼。这条线路长23.6公里的地铁,载入了中国铁路交通历史。

岁月更迭,与时俱进。到2022年7月统计,北京地铁运营线路已经发展到27条,运营里程近八百公里,有车站463座,其中换乘站73座。

洛阳修建地铁挖出来文物(北京洛阳地铁工地先后发现码头遗址和大块石刻)(2)

在北京地铁五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留下的与古迹相关故事可谓不少,只是没能找到完整成篇的回顾总结资料。

网络中流传很多的一则,说是六十年代北京修建地铁一号线时,施工人员在北京西郊复兴门外,挖掘出一处古墓,还就此演绎出许多故事传说。这块墓地,就是如今的北京地铁“公主坟站”。

据说,工人们在挖到东直门门洞的地基时,还曾发现了一块巨大的汉白玉石板,揭开石板,看着下面的东西,不由得一下子都愣住了,那竟是7个银元宝,按照北斗七星的模样排列在石板的下面。

此为何意?是不是古人当时给工程奠基时,为讨吉利保平安的一种形式?因为北方民间流传有“七星引路,福泽后人”的说法。

北京地铁5号线,南起丰台区的宋家庄,北到太平庄北站,全长27.6公里,是北京轨道交通网中一条重要的南北干线。

2004年春天,地铁5号线十八标段(地坛段)盾构施工开始掘进。

一个月后,盾构机将从地坛公园东门穿过,向西南方向延伸。关键是线路将要经过地坛公园内的古建筑“方泽坛”东墙外侧下方,再从南门下方出去。而隧道通过之处的地面上,还有数十棵树龄超百年的古柏。

“方泽坛”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祭地”之坛,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因此,地铁施工充分考虑了对其的保护。当时施工使用的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土压平衡盾构机,是针对地铁5号线的地质状况专门加工制作的设备。

这部盾构机由电脑自动控制。与传统施工方法相比,施工安全性能更强、精度更高、速度更快,平均每天可掘进15米。盾构机能根据隧道的弧度在地下拐弯顶进。施工无噪音、不需要降水,排除了地面建筑物因土层降水所带来的危害。

施工最终顺利完成,没有对地坛公园内的古建筑和沿线居民区造成任何影响。

2008年9月到2009年4月,北京地铁大兴线施工时,配合施工的文物部门从工地发现古墓、窑址68座。这些墓葬年代从北魏到唐、辽、清都有,窑址中还有一座是汉代的,全都及时进行了保护性处理。

2013年,地铁8号线什刹海站施工时,发现古代湖岸遗址,专家分析可能是元大都积水潭(北海子)东岸码头故地,其时间估计最晚不少于明初,极具考古价值。

当时出土的古物包括灰岩护岸石块。120厘米长汉白玉石条、木桩。以及含有螺壳、瓷片、石渣、砖瓦等湖底沉积物。北京文保专家建议将其作为地铁站的一道景观,加以展示和保护。

地铁8号线是北京首批采用“建成一段,开通一段”方式,分段开通试运营的地铁线路。也是北京建设周期最长、分段开通次数最多的一条地铁。

洛阳修建地铁挖出来文物(北京洛阳地铁工地先后发现码头遗址和大块石刻)(3)

从北京地图上可以看出,地铁8号线有一段线路正处于北京地理正中心,是首都核心功能区。它将“依次下穿国铁直径线、现有地铁2号线等两个特级风险源;以及中国铁道博物馆、首都规划展览馆、法国使馆旧址、法国兵营旧址等20个一、二级风险源。”

承担施工的中铁十四局北京地铁8号线三期项目盾构负责人介绍,几乎一路过去都是文物、都是风险源。这段区间隧道是首都的中心,任何微小的疏漏,所带来的影响都是世界性的。因此这一段线路也是北京地铁在建工程中风险源最多的一段,沉降要求极高,不允许有任何差错。

最终,施工方高质量兑现了技术指标,线路如期贯通。

2011年5月,8号线鼓楼大街站施工现场曾挖出两截石碑,经西城区文委初步鉴定,两截石碑同属一块,为明代汉白玉石碑,可能是“药王庙”留下的碑刻。

2019年北京地铁14号线景泰站施工时,在附近发现古墓,并进行了考古挖掘。

洛阳修建地铁挖出来文物(北京洛阳地铁工地先后发现码头遗址和大块石刻)(4)

2020年2月20日,北京地铁14号线丽泽商务区站正式复工,但复工不久后,又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发现了一处文物遗迹,导致施工暂时中断。

轨道公司相关负责人对外介绍:“在施工工地,我们挖掘出了金中都丽泽门的一条道路遗址”。很快,这处遗址得到了妥善保护。在经过近一年的勘探作业后,2021年1月16日,文物发掘工作完成,地铁14号线丽泽商务区站才开始全面复工。

2021年,在朝阳区东坝路地铁12号线施工现场,在古树保护和文物部门专家的现场指导下,工人在一株古侧柏旁进行试探性挖掘,发现一座古代石碑,随即落实了相关保护措施。

今年9月初,有网友爆料北京市太阳宫地铁站附近工地发现古墓。后经媒体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了解,从8月26日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配合太阳宫地区基本建设项目,对前期勘探发现的40余座古代墓葬进行考古发掘。从已发掘现情况看,这批墓葬为清代平民墓葬。

近年来,北京地区曾多次发现古代墓葬群。今年3月,朝阳区百子湾地铁站北侧曾挖掘出一片墓葬群。据《北京日报》援引北京市文物局消息,经专家判断,百子湾地铁站北侧墓葬群为两汉及明清时期平民墓葬。

如今从北京地铁1号线王府井站A口出来,顺着东方广场方向的地下通道走几分钟,就能看到一座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

洛阳修建地铁挖出来文物(北京洛阳地铁工地先后发现码头遗址和大块石刻)(5)

这座设在地下十几米深处的博物馆,是开发的同时保护遗址的一个范例。

据史料记载,1996年12月中旬,东方广场还是一个大工地,土堆中隐约露出的碎骨片和石片引起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岳升阳的注意。

随后,考古队进驻现场,东方广场建设工程暂停施工。专业技术人员对2000余平方米的遗址进行了8个月的抢救性发掘,共出土文化遗物2000余件。

经考证,此处为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2.4万至2.5万年,是古人类生活、狩猎的地方,有丰富的用火遗迹、烧石、动物化石等。

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遗址,展示北京悠久的人类文化,东城区政府与开发商共同投资,兴建了王府井古人类文化遗址博物馆,并于2001年12月28日正式开放。

在北京乘坐地铁,处处会感受到浓郁的古都气息。仅就站名来说,除了天安门、王府井、北海、颐和园、前门、雍和宫等响亮的名字外,还有夕照寺、五福堂、南锣鼓巷、什刹海、将台、良乡、望京、成寿寺、火器营、八里桥等等,无一不含典故。

再来说说西安

众所周知,西安即古长安,是十三朝古都。

这里因历史比较久远,很多的墓葬和古代遗迹都已被埋在了地下,而且没有什么准确的文字记载。

早在1993年,西安和南京这两座城市就同时出台了地铁修建规划,但一直到南京地铁开始修第4号专线时,西安的第一条地铁才建成通车。

洛阳修建地铁挖出来文物(北京洛阳地铁工地先后发现码头遗址和大块石刻)(6)

据悉,西安的第一条地铁线路从立项到通车,整整用了18年时间,其中规划审批用时13年,修建施工用了5年。

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修建一条地铁线路竟然花这么久的时间?

其实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西安的古代遗迹和古墓太多。十三朝古都的厚重荣誉,决不可因为修建地铁有一点损毁,古遗址和古墓一定要保证不因施工而破坏。

西安地铁2号线从开工到正式运营也同样历时5年,因为无意中挖出了130座古墓。

这期间,省市出动了100多位考古专家,对130多座古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出土各类文物200多件。其历史从西汉王侯将相,跨越到明代朱氏藩王,足足两千余年,串联了57个历史文物景点。

洛阳修建地铁挖出来文物(北京洛阳地铁工地先后发现码头遗址和大块石刻)(7)

有人幽默形容,坐在西安地铁2号线车厢里,你不知道自己刚刚经过了哪位历史名人的古墓,或许这种穿越时空的心跳,就在不经意间流淌而过。

西安地铁4号线建设过程中,也挖出了明清石雕,疑为明末楚王府文物。在5号线二期工地,还发现了疑似雍王章邯的都城遗址。

从2006年开始建设到如今,西安地铁完工速度确实有点慢。

但这绝对不应说施工方效率低,只怪地下那些王朝的“相爷”“将军”“公主”实在太多了。无奈的西安,只好一边修地铁,一边在考古。

想想也是,要在西安这样的古都修地铁,除了保证施工质量,还必须首先进行路线的科学规划,尽可能规避具有历史价值的古代遗址。还得请来拥有经验的考古专家,带着图纸沿线勘察,反复确定没有破坏古迹“风险”才能付诸施工。

最后说说洛阳。

洛阳的地铁,属于最年轻的地铁,是后来者,它在近两年才建成投入运营。

据有关考证介绍,在洛阳建都的朝代已发现为15个,历时长达1650年之久,超过了古都西安。

洛阳修建地铁挖出来文物(北京洛阳地铁工地先后发现码头遗址和大块石刻)(8)

(洛阳地铁施工资料图片)

洛阳的古代遗址和文物多,有不少分布在市区周边。市区里分布的遗址和文物,经勘探调查,一般都埋藏在地下六米或七米以内的土层里。但也有一些年代较远的墓葬,处于地下十五米左右的地方。

据介绍,前些年洛阳修中州路,在一个路段曾挖出了古墓,出土文物数量和等次比西安同类古墓还要多,而且很多都是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东周“青铜鼎”、西汉“飞天酿”等。

也是因为如此原因,洛阳地铁建设规划设计,专门避开这些文物层,把隧道建造在地表二十米以下。

洛阳地铁1号线,途径王湾遗址、东周王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苏式建筑群(二号街坊)、西工兵营等5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南府城隍庙、洛阳博物馆旧址,古迹保护责任重大。

洛阳市对此高度重视,借鉴其他古都修建地铁的经验,在地铁施工开始前,就针对文物带进行了科学勘测,在得到大部分文物层深度为一米至七米的数据后,设计地铁隧道顶埋深范围为八米五至二十五米一,安全避开了古文物层。

此外,地铁工程开工前,洛阳文物部门还会在地铁全线再做一遍考古调查,让考古配合建设全过程,期间如果意外发现文物遗迹,可随时作出施工调整。

2017年10月,洛阳老城区中州路青年宫广场修地铁口时,曾出土一个巨大石刻,经专家鉴别,是明朝万历年间福王王府宫门中间的一个单陛石。

这块大型石雕虽已有些破损,但丝毫不影响其精美程度。

洛阳修建地铁挖出来文物(北京洛阳地铁工地先后发现码头遗址和大块石刻)(9)

石雕上刻的龙栩栩如生,向右下方俯冲,作翻腾状,额圆、角短、耳小,眼睛突出,胡须较粗,五爪粗壮,全身布满扇形鳞片,工艺呈现出富贵华丽的特点。

它的出土,也再次印证了福王府的不菲规格。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曾表示,将会根据该文物的发现地点,在地铁旁修建一个小型博物馆供大家参观。

洛阳地铁1号线从2017年6月开建,2021年3月通车。全长约25公里,设车站19座。

其中8座特色车站,融入了许多河洛文化元素,凸显了洛阳“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古都品位。

2021年12月,总长18.22公里的洛阳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也开通运营。洛阳由此晋级为“双地铁”城市。

有人说,古都洛阳的地铁在文物下面通行,乘坐时如同进入了“时空隧道”,是让今人与古人作近距离交流。

到洛阳乘坐地铁,是不是真有“穿越时空”的奇妙感受,或许还得自己亲自体验一下才能知道。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