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臣怎么评价于谦(历史上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明朝于谦有着“救时宰相”的美称。明朝于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学和思想四个方面。众所周知,“两袖清风”是明朝于谦的代名词,于谦不仅在生活中主张清廉,同时他在政治舞台上依然秉持清廉的作风。于谦为官期间,他敢于为民请命。只要有作奸犯科者,于谦绝对会毫不留情的惩处打压。

明朝大臣怎么评价于谦(历史上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1)

当明朝廷贪污的官员比比皆是,于谦的清廉精神如同一剂强心针,及时改良了朝廷贪污腐败的风气。明朝于谦的成就之二,就是于谦在军事领域的建树。到了明朝后期,明朝廷出现了冗官、冗军等现象。于谦看到这一情况之后,他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除此之外,于谦还号召士兵们在遇到紧急特殊情况时,要懂得随机应变。为了将明朝军队培养成为一支精锐军队,于谦创立了团营之制。于谦所创立的团营之制具有积极意义,对后来明朝兵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于谦是明朝大臣,同时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有关记录于谦生平纪事的书籍中,详细地记载了士大夫名士们是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的。除此之外,《明史》一书也详细地记载了明朝廷是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的。《明史》曾赞扬于谦说:“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从这句评价词中得知,于谦是一位忠心而忠烈的士大夫,于谦的精神如同他写的《石灰吟》那般正直不阿。虽然于谦死的很冤枉,但是世人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死的。等到儿子于冕为于谦沉冤昭雪之后,于谦复官赐祭,并被追封谥号为忠肃。除此之外,于谦与岳飞、张煌言被世人称为“西湖三杰”,从后人对于谦的评价中,便可看出于谦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好官员。

王直、兴安、朱祁镇、钱谦益等人都表达过自己对于谦的赞美。董其昌曾说:“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自幼崇拜文天祥,他以文天祥的气节来激励自己。后来,于谦在为官途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也没有攀权富贵来提升自己的官爵。等到土木堡之变爆发后,于谦依然力挽狂澜,拯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因为于谦的不同流合污引起了石亨等人的猜忌,他们以谋反罪名诬陷于谦。清廉刚正的于谦最终被推上断头台。

最早参预夺门密谋的分别是都督张靰、武清侯石亨和太监曹吉祥,然后在太常卿许彬的指点下,找到徐有贞。

夜里四鼓时分,石亨一伙打开宫门,放进去一千多名士兵,然后从里面锁上宫门。此前,徐有贞已经掌握了各个宫门的钥匙,一切妥当之后,徐有贞把全部的钥匙悄悄丢进一个水沟里。

现在整个宫苑与外面完全隔绝开来,成为一个封闭的空间,可以保证不会受到内外的夹攻。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徐有贞他们拥有的一千多名士兵是一股绝对强大的力量。

大家直奔南宫,宫门紧闭,里面无人应声。于是大家爬墙的爬墙,撞门的撞门,一通忙乱之后,总算把南宫的大门打开了。宫里漆黑一片,一点微弱的烛光之下,太上皇一个人悄悄走出来,问大家:“你们想干什么?”

深夜里突然闯进来这么一大群人,让太上皇惊愕不已,他不认识眼前这些人,问徐有贞他们是什么人。大家上前报出自己的官阶明英宗坐上去。一切妥当之后,他们鸣响钟鼓,百官们赶来朝贺。

病中的明景帝远远听到钟鼓之声,立刻明白自己被人赶下了皇位,但他没有想到是谁取代了自己,所以他问左右的侍者:“是于谦吗?”

侍者告诉他:“不,是太上皇帝。”

明景帝说:“哥哥做,好!”

大势已去,明景帝似乎也只能这样说话。“拥立”二字的深刻含义,明景帝和他的哥哥明英宗二人的体会一定最为深刻。明景帝最初错误地认为是于谦篡位,说明当时于谦的权势相当显赫,而且明景帝的心中对他存在着猜疑。可惜,在如此微妙和重大的时刻,于谦竟然对石亨等人私下里的密谋浑然不觉,政治嗅觉相当迟钝,败亡自然难免。

不太清楚于谦、王文等人听到复辟消息的时候是何种心情,有没有跟随大家一起欢呼。因为稍有政治头脑的人都清楚,他们的命运可能要发生重大的转变。

天亮以后,在石亨、张軏、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拥护下,明英宗在奉天殿正式即位,首先拿下于谦、王文,其次是于谦的亲信项文曜,每人打了一百杖,然后投入监狱。

于谦性格刚直,平时态度清高,做事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比如当初主张南迁的徐有贞、都督张軏、太监曹吉祥等人。这些人恰好又是拥立明英宗复辟的主力,于谦的命运可想而知。石亨也曾经是于谦一手提拔起来的,却因为一些过节,对于谦又怕又恨。”

明英宗是想留下于谦的,认为于谦当初的许多处置其实对国家有功。徐有贞说:“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

正月二十二日,于谦、王文、舒良、王诚等六人被处决,家人免死充军,家财入官。最初给六人的裁决是凌迟处死,明英宗说:“从轻决了,去其手足罢。”

可怜于谦,忠心为国,最终落得亡身败家。

北风吹

【原文】

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节操棱棱还自持,冰霜历尽心不移。

况复阳和景渐宜,闲花野草尚葳蕤,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明朝大臣怎么评价于谦(历史上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北风吹,

吹我庭前柏树枝。

树坚不怕风吹动,

节操棱棱还自持,

冰霜历尽心不移。

况复阳和景渐宜,

闲花野草尚葳蕤,

风吹柏枝将何为?

北风吹,能几时?

注释

①诗歌赞颂柏树,实际上是以此来勉励自己。北风喻恶势力。

②本句以柏树的枝干坚挺,不怕严寒,生长得郁郁葱葱来比喻人的节操。自持:自守。棱棱:威严方正,形容节操的严峻。

③这句谓历尽了冰霜侵袭的严冬,坚贞意志始终不移,何况阳春已至,光景将更加适宜。阳和:阳春和气,即春天的温暖。

④葳蕤(weí 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形容茂盛。

⑤北风吹,能几时:任你北风肆虐地吹吧,又能吹多久?暗含的意思是春天终究要到来。

明朝大臣怎么评价于谦(历史上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3)

【作品鉴赏】

《北风吹》于谦采用以树喻人的手法,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与乐观豁达的精神

这首诗以北风中的柏树比拟坚贞的节操,无论处在怎样的逆境中,都应当不折不挠,始终自持节操。诗中以树喻人,明示诗人自己坚贞不屈的情操与乐观豁达的精神。全诗语言犀利而含蓄,感情热烈而鲜明,是一曲大义凛然的正气歌。

明朝大臣怎么评价于谦(历史上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4)

作者介绍

于谦

明朝大臣怎么评价于谦(历史上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5)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

正统十一年(1446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明朝大臣怎么评价于谦(历史上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6)

本 名

于谦

字 号

字廷益

号节庵

所处时代

明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上城区)

出生时间

1398年5月13日

去世时间

1457年2月16日

主要作品

《石灰吟》《节庵诗文稿》

主要成就

组织北京保卫战、改革军制

职 业

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官 职

少保、兵部尚书

追 赠

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

谥 号

肃愍,后改忠肃

称 号

民族英雄

祖 籍

考城(今河南民权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