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晚清(口述历史李致①)

时光匆忙,呼唤灵魂安定的力量;

消遣当道,我们亲近文化的馨香。

走近名家,打捞历史,获取智慧。

封面新闻7月16日起推出【口述历史】系列报道,用文字 视频的融媒体形式,与名家面对面,聆听他们经历的如烟往事。用文字刻印文化,用光影留住容颜。

他们历经岁月,自身亦是丰碑。他们传承文化,灵魂铸成琥珀。

他们或传承文脉,让经典绽放;或潜心学术,让智慧传承;或钻研技艺,为匠心彰显。

打捞历史,定格声影。【口述历史】第一季将推出《蜀地文心》系列,马识途、流沙河、王火、李致、白航五位文坛名家将陆续亮相。今天开始,与大家见面的将是名家李致——

口述历史晚清(口述历史李致①)(1)

【口述历史·第一季】《蜀地文心》系列之四

本周封面名家 李致

/名家档案/

李致,1929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共青团系统工作。先后任共青团四川省委《红领巾》杂志总编辑、共青团中央《辅导员》杂志社总编辑。改革开放时期,先后任四川省出版局副局长兼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出版总社社长、四川省政协秘书长。1991年至2009年任四川省文联主席。

口述历史晚清(口述历史李致①)(2)

李致与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 刘念

“我是受五四新文学影响,踏上人生旅途的。”在散文系列“往事随笔”总序中,李致开篇写道。李致出生于1929年成都一个没落的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李尧枚(大作家巴金成名作《家》中觉新的原型人物)在李致一岁零三个月时自杀。在巴金的小说和散文中,我们知道,巴金与他的大哥感情尤为深厚,精神上志同道合,幼年就失去父爱的李致,也受到家中其他长辈,尤其是四爸巴金的关爱。

口述历史晚清(口述历史李致①)(3)

在李致的少年时代,巴金因为发表“激流三部曲”,成为大作家。当时整个时代的气氛,对李致不能不造成影响。跟当时很多青少年受鲁迅、巴金影响,崇尚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一样,李致在成都私立高琦中学读书时,就从老师那里接触到思想的火苗。多年后,他依然记得,有一次他和同学到国文老师杨邦杰老师的寢室玩,杨老师取下一本《新青年》杂志,给他们念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并作讲解。听完杨老师的讲解,李致激动得发抖,心里像点燃了火:“原来几千年来的历史,满本都写着‘吃人’两个字,而鲁迅先生是那样勇敢地举起了投枪!”

后来,另一位老师出了一个名叫《一年容易又秋风》的作文题。李致设想了一位日本妇女的丈夫参加侵略中国的战争,一到秋天她特别期望丈夫回家,为她作了反战的心理描写。老师给他这篇作文做了这样的批示:“笔姿婉转,意思深刻,可造之才。”给李致很大的鼓舞。他开始读自己家中的藏书,尤其是新文学作品,“我读了鲁迅的《呐喊》和巴金的《家》等小说,特别喜欢《阿Q正传》。”直到今天,在李致的家中书房,放在最显眼位置的,仍然是鲁迅的作品,“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文笔锋利、幽默,对人性的剖析和反讽,犀利深刻,我极为佩服!”

口述历史晚清(口述历史李致①)(4)

就这样,受鲁迅、巴金、曹禺、艾青等人的作品启发,李致也开始自己提笔写作,并表现出相当不俗的文学才华。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李致已经写了近百篇习作,有小说、诗歌、散文。他的作文被校庆校刊选中发表。之后就读华西协和高级中学,李致和同学陈先泽办壁报《破晓》,被国文老师、巴金的朋友卢剑波发现。在卢剑波的鼓励下,李致在《今日青年》发表了多篇散文。1945年,“一二·一”反内战的运动后,李致与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破晓社,办铅印《破晓半月刊》,李致发表了散文和小小说。1948年到重庆以后,李致又开始在《大公报》和《新民报》发表评论和散文。

李致喜欢文学,从读《狂人日记》开始痴迷话剧能背《雷雨》、《日出》大段台词。除了阅读文学作品,青年时代的李致非常热爱文艺,尤其喜欢话剧。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许多话剧名演员,集中在重庆和成都两地,演出了许多好戏。李致特別喜欢曹禺、夏衍和陈白尘等作家创作的戏。他经常买最后一排价格最低的票,然后站在剧场前边把戏看完。李致喜欢曹禺的戏,痴迷程度到了可以背诵大段台词的程度,“我背书并不在行,但是《雷雨》、《日出》、《北京人》的台词,我都能大段大段地背。以至于,很多年以后,我在出版界工作,到北京向曹禺约稿,在曹禺面前我还能背起《日出》里的台词,让曹禺感到非常吃惊。”

新中国成立后,分配工作,李致的入党介绍人和川康特委的委员,问他愿意干什么工作,李致的回答是:愿意当话剧演员。为此,李致还受到了一点很温和的批评,“他们说正是最缺干部的时候,你当什么演员。”最终李致被分配到青年团任职。他当过重庆市的少年儿童部长,共青团四川省委《红领巾》杂志总编辑,之后在共青团中央担任《辅导员》杂志总编辑。

口述历史晚清(口述历史李致①)(5)

改革开放后,李致被调回四川,担任省出版局副局长兼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位。李致在图书出版领域内非常在行,率领四川出版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在全国处于佼佼者的位置。他目光敏锐,敢作敢当,主力推动上世纪80年代影响深远的“走向未来”从书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与此同时,他秉持“不是出版商,不是出版官,而是出版家”的理念,注重图书的公共价值和社会效应,不提倡将图书单纯当做商品,也受到良好的反馈。

然而,李致并没有忘记自己青少年时代就开始的文学写作梦。1990年代初,从岗位上退下来的李致,重新拿起笔,创作出以“往事随笔”系列为主的一批随笔散文佳作。2014年,李致“往事随笔”系列由天地出版社出版,包括《铭记在心》、《昔日足迹》、《四爸巴金》。李致写到他个人在大时代里寻求真理和光明的人生道路,写到对他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其中有领导人物,也有普通百姓。李致说,“回想自己人生过往几十年,时代几度变迁。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我曾为此喜悦或痛苦。这些人和事可以说是时代的某些缩影或折射,或许有一些史料价值。我有感情需要倾述,也想借此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剖析自己。这里面有我的情感、我的思考、我的困惑、我的期待,这套书是个人化的历史记录,也是我本人80多年风雨人生的心灵自传。”李致在随笔散文写作中擅长白描,文笔简练质朴,情感真诚。

“我喜欢真诚、朴实、动情、幽默的散文。不无病呻吟,不追求华丽,不故弄玄虚,不作秀,不煽情。我将继续在这方面的探索。向巴老学习,我力求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评论家廖全京说,“李致一直把理解别人,尤其是理解自己的亲人,作为通往人格理想的一条重要的路径,努力想在理解别人的过程中,获得内心的纯洁、光明、温暖。”2013年,李致获巴蜀文艺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写道:李致继承巴金“说真话”的精神,“为历史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因此也被称为“差点被时间湮灭的作家”。

一个人的命运,或多或少,总是沾染了时代的印记。李致也不例外。李致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追求进步,心怀理想,走上了革命、从政的道路。他自幼喜爱读书,痴迷文艺,又受四爸、大作家巴金影响,热衷写作,有着浓厚的书香气质。如今的李致已经年近90,回望过去,他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很质朴,“我早年参加革命工作,做过官员也做过多年的出版工作。”李致说,“如果非要让我定义自己的身份,我只会写四个词:读书人、出书人、藏书人和写书人。”种种“官”衔之外,实则仍是一介书生”。

口述历史晚清(口述历史李致①)(6)

下期预告:

现在一提到四川人民出版社,还是不得不提那套《走向未来》丛书。这套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84年至1988年公开出版印行,一共出书74种。严济慈、杜润生、张黎群、钱三强等人担任《走向未来》丛书的顾问;这套具有知识启蒙性、思想性的丛书,一出版就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轰动效应,启蒙和影响了一代人。李致时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正是最早坚决支持《走向未来》丛书出版的关键人物。下期,李致将讲述出版《走向未来》丛书的幕后故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