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太监王振如何死的(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太监王振)

之前咱们说到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这一惊天事变的罪魁祸首,从当时开始,就被牢牢锁定为王振。

明朝太监王振如何死的(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太监王振)(1)

(土木堡之变地图)

王振,蔚州(今河北蔚县),史称明朝第一代专权太监。

王振略通经书,后来又做了教官,后自阉入宫。王振入宫后,明宣宗很喜欢他,便任他为东宫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明英宗,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

综合史书记载,王振的轨迹大致是这样的: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他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同时逐渐在朝中布满亲信,擅权揽政。

明朝太监王振如何死的(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太监王振)(2)

(王振影视形象,魏宗万老师有一种老版三国演义司马懿穿越而来的赶脚)

当时和后人追论土木堡之变的罪责,通常完全归咎于王振“擅权揽政”“草率出征”“挟持英宗”,但如果细细审视,便可见真相并非如此简单。

要讨论这个问题,必须从王振掌管的司礼监说起。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始置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最初并没有太大的权力,而且受到种种限制。

明宣宗宣德年间,出现了直接影响司礼监权位变化的关键事件,那就是宣宗令内阁条旨和伴随而来的批红,这个权柄在英宗年间制度化了

永乐、洪熙二朝,每招造膝密议,人不得与闻……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也。宣庙时始令内阁杨士奇辈。于凡中外章奏,许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谓之条旨,中易红书批出,上或亲书或否。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然中每依违,或经由中出,是时上方幼冲,委政中官王振,一至于此。

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

明朝太监王振如何死的(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太监王振)(3)

(司礼监工作图)

王振的权柄,来自于他英宗实际上的老师的身份和司礼监制度化的权力。

王振各种比较正面的表现,被后世记载概括为“自知难与匹敌,还不敢放肆,只好采取两面派手法,等待时机,再行窃权”

所以描写的画风是这样的:

王振对张太后和三杨百般殷勤,毕恭毕敬,极尽谄媚之能事,以讨得他们的好感。一次,英宗朱祁镇与小宦官在宫廷内击球玩耍,被王振看见了。第二天,王振故意当着三杨等人的面,向英宗跪奏说:“先皇帝为了球子,差点误了天下,陛下今天复踵其好,是想把国家社稷引到哪里去!”装出一副忠心耿耿、十分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样子。三杨听了,深受感动,慨叹地说:“宦官当中也有这样的人啊!”王振每次到内阁去传达皇帝的旨意,都装得十分恭敬和小心的样子,总是站在门外,不入阁内,深深感动了三杨,后来,王振再来传旨时,三杨打破惯例,特把王振请到屋内就坐。

王振一面时常组织内宫卫队操练检阅,各种军事表演让朱祁镇大饱眼福;一面时常当着“三杨”的面劝解朱祁镇不要“玩物丧志”,令久历宦海的老臣杨士奇也感叹道“宦官中有此贤良,真乃幸事。”

但除了这些带有褒贬语气的记载,史籍还反映出,王振做过很多好事。

首先,他劝朱祁镇禁止内宫宦官出外采办,即到地方上少支付或不支付价款征用物品,减免广西、广东、江西等地的“贡品”,这完全符合通常历史教科书上夸奖善政的那句“减轻了人民负担”。其次,王振也大力反腐,杨荣、杨士奇的诸多亲信因为贪污而被查办——当然据说这是剪除异己。王振也重视一些财政上的技术性手段,正统三年、五年、六年,明朝朝廷因灾荒减免了山东、浙江、江西的赋税,正统七年更建立了由户部直接掌握的“太仓银库”,专门用以储备国家行政运作的“专款”,“皇室开支”与“政府开支”就此分开(此举被美国亚洲史专家罗斯墨菲赞叹为“皇室政治改革的创举”)。王振还曾主持于正统十年、十二年两次在山东、河南清查土地,既增加了国家税收,也让诸多失去土地的农民重新安居乐业。

明朝太监王振如何死的(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太监王振)(4)

(三杨是宣宗留给英宗的辅政大臣)

其实,王振组织内宫卫队操练检阅,各种军事表演让朱祁镇大饱眼福建议英宗发展军事、以武治理国家,其实是他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整体,那就是把英宗培养为一个步武成祖宣宗的军事领袖型君主——英宗不是这块材料,那是另一个问题。

后人多引用太皇太后张氏弹压王振的一个戏剧化场景作为她贤明有德,见微知著的例证。

那是有一天,张太皇太后让宫中女官穿上戎装,佩好刀剑,守卫在便殿旁边,肃穆凛然。接着,太后把英宗和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焕等召到便殿。英宗和辅政五大臣见此奇异场景,不明所以,年幼的英宗急忙按规矩站立东边,五大臣站立西边。太后看了看五大臣,又看了看英宗,然后指着五大臣对英宗说:“这五位大臣是先朝元老,受先皇之命辅佐你治理国家,你有什么事情,必须与他们商量,如果他们不赞成,切不可去做。”接着张太后又把王振找来,喝令跪在地上,声色俱厉地说:“太祖以来就立下了规矩,宦官不得干预政事,违犯者定斩不饶。现在,你侍奉皇帝不守规矩,按照我大明法律,应当赐你一死。”太后的话刚一说完,事先安排好的几个女官应声而上,把刀搁在王振的脖子上。王振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浑身直打哆嗦。英宗见状也大吃一惊,急忙跪下替王振求情。五大臣也跪下请求太后免王振一死。张太后见状,怒气稍息,改变颜色说:“皇帝年幼,岂知此等宦官自古祸人家国,我看在你们的面上,饶了王振,但是此后不许他干预国政,如有违犯,定斩不饶。”王振听后,连连点头称“是”,不断磕头谢恩。据说此后,张太后每隔几天就派人到内阁去查问王振办了什么事情,有没有未通过内阁而由王振自己决定的事情。

明朝太监王振如何死的(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太监王振)(5)

(霍建华饰演的明英宗)

其实,这个故事基本上属于人生如戏全靠演技重用宦官制衡大臣和勋贵,此时已经成为明朝皇帝的秘传心法,这个心法有集权的原罪,有技术上的瑕疵,但和被重用者是死太监所以你们撕逼是道义之争他照样做就是打击异己这样的逻辑,没有关联。

而太皇太后张氏,后来号称被蒙蔽,时常支持王振的决定,其实,有极大的概率她就是王振真正的靠山和幕后大BOSS。

王振的身份虽然确凿无疑是一个死太监,但是对于太皇太后和英宗本人,他的忠心是没有疑问的——这也就是英宗复辟之后,根本不记恨让自己变成俘虏的“罪魁祸首”王振,反而追思不已的原因。

明朝太监王振如何死的(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太监王振)(6)

(浓眉大眼的张丹枫老师,您只要开心就好)

一个不走寻常读书人路径挥刀自宫的王振,其存在本身就让儒家士大夫阶级如鲠在喉,又加上土木堡之变确实玩砸了,不免成王败寇,众恶所归,理所当然成了替罪羊,但是,在多年以后的如今,我们审视历史,有必要跳出简单的忠臣奸佞、清流宦官的视角,如果把善恶是非的评判拉到写《萍踪侠影》的梁羽生,那只能呵呵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