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灯赵晶瑾老师(花鼓灯艺人的爱与诚)

花鼓灯艺人的爱与诚

—与花鼓灯传承人张士根的对话

花鼓灯被外界喻为“东方芭蕾”,是汉民族创造的最完整系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被评价为“世界上最能用肢体语言表达复杂情节和人物的民间舞蹈之一”。它是集歌、舞、戏为一体的汉族民间代表性表演艺术形式。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台是花鼓灯之乡,淮河文化孕育大批灯班和一代又一代花鼓灯传人。凤台花鼓灯历史悠久,传说最早起源于大禹时代,据凤台县志记载的可以追溯到宋代,至清代中叶已初具规模,清末民初阶段,花鼓灯在凤台基本形成自己的流派特色。

千百年来,一代代花鼓灯传人坚守初心,将花鼓灯文化发扬光大。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士根老师,听他说说他与花鼓灯的那些事。


花鼓灯赵晶瑾老师(花鼓灯艺人的爱与诚)(1)

Q1:张老师,能说说您最初是怎样接触到花鼓灯吗?

A1:自幼喜爱玩耍,更喜欢看灯听戏,时常跟随玩灯唱戏的一去就是大半夜。经常同小伙伴们到东沙滩淮河边,田地里学着玩灯唱戏的,练习翻跟头,打二起腿练动作。由于对花鼓灯戏剧的痴迷和酷爱,连小学都没有上完,也没有经大人的同意,自已便在13岁同伙伴一齐进了凤台县大众剧团。

进了剧团后,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花鼓灯的名演员。于是就起早贪黑的勤学苦练,虚心向老艺人求教学习,细心钻研。经过两年的艰苦磨练,基本功、跟头技巧及演技都得到很大的提高,跟头技巧是团里最棒的。一边学戏,一边学花鼓灯,向老艺人陈敬芝、万方启、詹乐亭、李兆叶等学习花鼓灯,在他们演出时我就在一边看,跟着学动作、记路子,心里想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台跳花鼓灯就好了。


花鼓灯赵晶瑾老师(花鼓灯艺人的爱与诚)(2)

Q2:张老师,您还记得第一次登台是什么时候吗?

A2:记得那是1959年春在蚌埠演出,晚场戏演完散不了场,观众要求加演花鼓灯,团领导叫加演《盘板凳》,可当时朱冠香老师不在没人跳鼓架子,领导就叫我上台跳。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心想我终于能上台跳花鼓灯了。

这是我第一次上台跳花鼓灯。临上场时心情特别紧张,手脚发凉,生怕在台上出错,就自己暗下决心,鼓勇气非把(盘板凳)跳好,由于平时学习认真排练刻苦,舞台上与纪美英、郭廷英配合默契,演出获得成功,受到观众和团里领导演员的一致好评。在此之后,盘板凳就由我来演出,从此也开启了我的花鼓灯艺术生涯。

Q3:张老师,在您的表演生涯中,有没有让您记忆深刻的一场演出呢?

A3:难忘的一次演出是1964年在淮南煤矿演出。晚场戏演了三个多小时,散戏后观众都不走,要求加演花鼓灯。因当晚戏特别长事先没有准备,演员上台连连谢了三次幕,观众还是不走。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领导叫我赶快改装跳《小花场》。就这样观众才高高兴兴地散了场,这是我最难忘的一次演出。这也充分说明了群众对花鼓灯的热爱以及迷恋之情。自此我更加热爱花鼓灯,并与花鼓灯结下了不解之缘。

花鼓灯赵晶瑾老师(花鼓灯艺人的爱与诚)(3)

说起最爱的花鼓灯,张老十分激动


Q4:张老师,众多的花鼓灯曲目中,您最爱的是哪一出呢?

A4:几十年来《小花场》是我一生中最喜欢跳的,也是跳的最多的。为了把《小花场》跳得更好,跳出新水平,为此也付出了一定的心血汗水。从60年代起,边跳边学习边研究,将不同风格,不同特点,风采各异的《小花场》表演技能加以吸收,结合凤台流派风格,在继承传统花灯元素的基础上加以创作。


花鼓灯赵晶瑾老师(花鼓灯艺人的爱与诚)(4)

张老与我们分享演出照片


Q5:张老师,您对花鼓灯的未来有哪些期望呢?

A5:传承是重中之重!多年来,我为花鼓灯艺术的发展,培养花鼓灯后继人才,先后在国内外多个比赛中获得奖项。但现如今,花鼓灯仿佛进入了一种青黄不接的状态,年轻人看花鼓灯、跳花鼓灯的越来越少,演员老龄化成了很大的问题。进一步保护、传承、繁荣花鼓灯艺术,十分重要。希望有一天花鼓灯能够进校园,作为一门鉴赏课,让孩子们从小认识花鼓灯并爱上花鼓灯。愿花鼓灯艺术薪火相传,青春常在,永放光辉。


花鼓灯赵晶瑾老师(花鼓灯艺人的爱与诚)(5)

张士根老师指导教学


张世根简介:

花鼓灯赵晶瑾老师(花鼓灯艺人的爱与诚)(6)


张士根,男,1943年生于凤台城关,1956年招进凤台大众剧团。张士根一生艺术成果丰硕,多次参加省花鼓灯会演并创编节目,参加不同层次的花鼓灯展演和专题演出。1963年参加省音乐、舞蹈汇演,参与创编演出的花鼓灯《收棉舞》、《新媳妇抢场》获双优奖;1974年省舞蹈汇演《棉海新曲》获双优奖;1982年参加省舞蹈集成巡回演出。先后到广州、武汉、金华、沈阳、北京、香港等地参加重大演出活动,参与中、美合拍电视艺术片《虹》、十集电视连续剧《玩灯人》(剧中"毛猴"的扮演者)的拍摄工作。与邓虹合作编导演出的双人舞《小花场》在淮南花市鼓灯节、安徽省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分获创作奖、表演一等奖,编导演出三等奖等连续八届参加安徽省花鼓灯会。代表作《小花场》、《抢板凳》、《四老爷坐独杆轿》是凤台花鼓灯的精品。


张士根长期致力于花鼓灯艺术表演、普及培训和艺术教学工作,深入基层农村培养花鼓灯幼苗,结合舞台实践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花鼓灯艺术教学方法,现虽年逾古稀,仍从事花鼓灯艺术教学工作,数十年来为凤台花鼓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人才,被称为“文化系统的老黄牛”。


现为中国舞蹈家协会民族民间研究会会员,安徽省舞蹈家协会会员,安徽花鼓灯研究会理事。2009年6月,被文化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