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了龙王爷去哪里了(苦水的和尚王吒什爷会挡雨)

下雨了龙王爷去哪里了(苦水的和尚王吒什爷会挡雨)(1)

和尚坪的冬天

苦水川唯一藏族的群聚之地——和尚坪。

和尚坪的王氏后裔是苦水川里藏族唯一一个少数民族的群聚之地。现在居住在苦水川的和尚王氏后裔大致分布情况是:寺滩和尚坪是兴盛根基之地,和尚王氏后裔因多出高僧,历代又有逐寺院而居的习俗,在苦水北川的嘛呢寺和法轮寺,有苦水和尚王氏后裔的人脉尚存。尤其以嘛呢寺和尚王氏后裔为繁盛。只不过这些苦水和尚王氏后裔被汉化了。而能懂得藏语番经者已寥寥无几。

和尚坪的王氏后裔中衣服着装基本上汉化。

这在和尚坪的王氏后裔中衣服着装基本上汉化。藏族人的习俗也基本上消失贻尽。但在宗教信仰和民俗民风中至今还保留着自已的民族特色。如习惯饮用茯砖茶。地方名小吃有羊肉羹的“灌汤包子”。宗教信仰至今还保留着藏传佛教的遗风遗俗。最为常见的是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佛浴节”和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猪驮山上插牌设坛,以“跳谱头”而闻名于苦水川。

沉重的苦水岁月

唐番古道——“寺沟”

在猪驮山西,有一条沟名叫“寺沟”。寺沟为古代的驿路——唐番古道。据民间传说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时途经寺滩。是从寺沟口入,西行到湟水流域。然《玫瑰天涯》曾在寺沟一带做过多次的实地考察,在寺沟内有三至四座用石块垒成的堆建筑物状。据苦水老一辈人讲:这是苦水居住的少数民族祭祀山神的标志。具有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山神,藏语为“拉卜则”。祭山神用木杆和箭牌,木杆约长为七八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绸子或彩布,象征箭杆。箭牌是一块长约2尺宽的薄木板,绘以各色云浮,插成一丛状物,上面缠有嘛呢经幡,下部多用木栅加石块固定,上面的五色中,红色代表太阳,黄色代表各种草原森林,这实际上是古代部落社会祭祀地方神的一种遗俗。

在《永登县志》中这样记载:有木栏的称“峨巴”,纯石头垒起的叫“山神”。 “峨巴”,是蒙古族语的“鄂博”的音译而得,又称“敖包”,意为石堆。它是源于上古先民的大石崇拜习俗。而在寺沟的石堆垒,则是藏族的“拉卜则”和蒙古族的“鄂博”混合文化遗址,是属于大石文化的崇拜现象。在喀罗川口河口至苦水一线,除在河口的古城子有一座小“鄂博”石堆外,猪驮山的寺沟有四、五座大小不一的“鄂博”石堆外,苦水上新沟还有一沟地名叫“鄂博湾”。由此可推,这猪驮山的寺沟,最迟也是唐蕃古道的遗址了。

吒什庙里神秘的舍利子

在猪驮山山脚下的北部,是猪驮山的北路。山脚下有一小丘陵,小丘陵上建有一座庙宇。这便是王吒什的塔庙。

据苦水民间传说王吒什圆寂去世之后,其后裔将他的遗体火化,遗体经焚烧形成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卵石状,这在佛教文化中称之舍利子崇拜。

舍利子,在佛教徒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神圣物品,是佛教徒顶礼膜拜的对象,是高僧、佛的象征和化身。舍利在梵文中的含义是指尸体或身骨,现已演变成为对佛和有道高僧的骨殖的专称。而塔可以说是随舍利出现的。塔,起源于古印度,称之为“卒堵婆”。在梵文中的本义是坟墓。就是用来存放和供奉舍利的场所。后发展成为供放佛经典和高僧骨灰的一种佛教专门建筑。

在印度现存最早的三齐大塔,相传是埋藏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其原状本身就完全是一个坟墓的形状,中间是半圆覆钵式的大土堆,顶上有竖竽和圆盘,下有台基和栏墙,前有上下的阶梯,最外面还有四面开门的围墙。

下雨了龙王爷去哪里了(苦水的和尚王吒什爷会挡雨)(2)

王吒什后裔故居

塔修建在庙宇之内的——吒什庙

通常塔身是一半圆形的覆体,上有塔刹,下建高大的须弥座承重。藏传佛教多采用覆钵式塔。因而也称藏式塔或喇嘛塔。通常在殿堂之后修建成为佛寺的代表。而在猪驮山山脚下的王吒什塔庙,却别有风趣地将塔修建在庙宇之内,可谓一奇也。王吒什生前占山寺挡雨,渡俗人成佛,为苦水川贡献出了自已毕生的佛学佛法。而最为传为佳话的是其后裔世世代代出高僧,为苦水川的第一名山的兴盛奠定基石。

下雨了龙王爷去哪里了(苦水的和尚王吒什爷会挡雨)(3)

猪驮山下的田地

五月初五“朝山”。设坛插牌“挡雨”。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的农历五月初五,王吒什的后裔们身着袈裟,吹打着佛音法器,先在吒什庙内设坛祭祖,然后上猪驮山在各寺庙里进行诵经书,做法事。以求佛祖和各路神仙保佑苦水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活动在农历四月初八谓之曰:“朝佛”。 在农历五月初五谓之曰:“朝山”。而在农历五月初五又有端午设坛插牌“挡雨”的法事活动。但最有地域神秘色彩的当数跳藏传“傩面舞”。

下雨了龙王爷去哪里了(苦水的和尚王吒什爷会挡雨)(4)

藏传佛教

“跳谱头——”跳藏传“傩面舞”。

苦水傩舞,苦水人俗称“跳谱头”。有汉、藏傩舞之分。目前主要以保留在寺滩和尚坪的苦水和尚王氏后裔中流传的藏傩舞为主。是苦水川迄今为止唯一幸存留世的傩舞传承一脉。据考证:傩舞历史非常悠久,最初起源于羌人的原始狩猎活动。也就是“面具狩猎法”。而“傩祭”的习俗,则是由原始社会的先民为驱逐瘟疫恶鬼产生的。

傩舞,有源于上古原始氏族社会图腾崇拜的基因培育成份,有发展成原始社会巫术教派仪式的酵母催化作用。从周代开始,傩舞表演从农村到城市,从民间到宫廷都有举行。宋代以后,又开始向民俗化、戏剧化发展。傩又有傩顾戏、傩堂戏、师公戏、孟戏等称谓。以简单原始、神秘粗犷的动作,伴以锣鼓唢呐及人声帮和,来表演传统的驱邪赶鬼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声张正义,祈求国泰民安的心愿。许多民俗专家指出:傩舞是中国歌舞、戏剧的始祖。

藏传佛教寺院把跳神视为主要的法事活动之一。跳神,藏语称“羌姆”。意为寺院里的舞蹈。是宗教仪式和宗教舞蹈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藏传佛教“羌姆”的来源于主要是由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刚舞”和西藏本教的拟兽面具舞,鼓舞等组成,具有神秘、生动、粗犷的艺术特色。

头戴面具,口中发出“傩、傩、傩”的声音,在简单的音乐节拍中做舞蹈之状,这就是由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标志发展而来的艺术形式。苦水傩舞,以寺滩和尚王氏后裔传承的风俗拓展而来,形成了苦水川独特的民风民俗。依猪驮山旅游开发的大好时机,这苦水最具有地域特色的藏传傩舞,也会创造出一个与时代共舞的最强音。

下雨了龙王爷去哪里了(苦水的和尚王吒什爷会挡雨)(5)

寺沟水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