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弃猫效应吗(你真的了解弃猫效应)

弃猫效应,指的是当把一只猫抛弃后,再捡回来,这样猫会特别乖巧,更听主人的话,因为它害怕再次被抛弃。事实真是如此吗?弃猫效应在情感中真的有用吗?

你知道弃猫效应吗(你真的了解弃猫效应)(1)

一、被抛弃再捡回来的猫真的更听话吗?

答案是:不。

美国林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兽医学行为医学教授丹尼尔·米尔斯(Daniel Mills) 所做的研究表明,猫与狗对人的依赖性不一样,猫被抛弃后没有分离焦虑的迹象。不会对旧主人更有情感,只是对旧有环境的留恋与新环境的暂时不适应。如果有一个陌生人收养了这只猫,对新主人的爱意很快把旧主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猫研究专家西莉亚·哈登(Celia Haddon)在其猫的专著中指出:猫的安全感不依赖于人类本身,它们会自己寻求乐趣。

当然,这倒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爱猫照顾猫。只是从情感的角度来说,猫并不像狗一样,对特定的人有特殊的专一性与依赖性。

你知道弃猫效应吗(你真的了解弃猫效应)(2)

所以,被抛弃的猫再捡回来,也许看起来好像更加小心奕奕(因为它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但改变不了猫的本性。

很多人觉得猫更乖了,只是对自己的行为愿意看到的一个结果。

二、在情感中使用“弃猫效应”的危害性。

很多人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情感中(对爱人、对子女)有意无意地在使用“弃猫效应”。

比如对孩子说:“你再不好好学习,我就不要你了。”对丈夫说:“如果你再这样下去,我就要离婚了。”对女朋友说:“我们分手吧。”

在以上常见的例子中,父母并不会真的不要孩子了,妻子并不真心想离婚,而男朋友只是为了让女朋友担心分手而更听话、更顺服他。

有用吗?看起来表面上有点用处,其实危害与隐患很多:

1、造就不平等的情感个体。一方在掌控,另一方如果想维持情感,就必须妥协与迎合,时间一久,容易厌倦,难以坚持,因此会容易选择放弃。

2、对情感本身的怀疑。动不动就以分手、离婚、离开相威胁或试探,不容易让人深信情感的真诚与可靠,觉得对方并不珍视自己,对情感不珍惜。哪怕和好了,又会担心说不定哪一天又提出离开了,因此安全感低。

你知道弃猫效应吗(你真的了解弃猫效应)(3)

3、自我的丧失。如果自己能够做到一直迎合,那是以自我丧失为代价的。表现出来的那个自己,并不是真的自己,对方爱的是假的自己吗?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如果对方觉得没有自我,百依百顺,这种情感很难建立起价值感,也就收获不了尊重与真正的爱。

4、习惯后的麻木。如果经常使用“弃猫效应”,对方也就麻木了。因为识破了这只是一种吓唬手段,不必当真,或者因多次想像、体验过被放弃的后果,从而对“被抛弃”变得不敏感与可接受,容易弄假成真,再挽回就不容易了。

你知道弃猫效应吗(你真的了解弃猫效应)(4)

总之,在一段好的情感中,双方是平等的关系、自由的意境、愉悦的相处,且互相信任、有很强的安全感,可展现真实的自我。而如果经常使用“弃猫效应”来试图掌控与“训化”对方,并不会带来一个理想的结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