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养育巷来历(寻迹江苏老地名)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在苏州闹市区玄妙观正山门的南边,有一条叫作宫巷的街巷,苏州人并不陌生。苏州历史上虽然曾是春秋战国时吴国和越国的国都、东汉末年孙氏政治中心(赤壁之战前)、元末张士诚政权的都城等,但一直没有成为过正式王朝的都城,何来“宫”的命名呢?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二级调研员陈其弟告诉记者,根据1995年版《苏州市志》第七卷《街巷河桥》记载:“唐时玄妙观曾名紫极宫、开元宫,宋太平兴国六年(981)扩建为太乙宫,此巷北口正对宫的正山门,故名宫巷。”

也就是说,宫巷之名来源于苏州城内著名的道观——玄妙观的“曾用名”。该观始建于晋朝,唐宋时期一度改名为紫极宫、开元宫、太乙宫,于是正对着该“宫”正山门的巷道便得了宫巷的名称。《光绪常昭合志稿》云:“唐代凡祀老子祠,皆曰宫,故致道观称李皇宫。”说明在当时,“老子祠”即以老子作为其祖师的道教的建筑物,普遍称为“宫”。

无独有偶,在距离宫巷不远的东南方向,还有一条叫皇宫后的小巷子。皇宫后全长四百多米,位于万寿宫后面,因此得了“皇宫后”这么个简单而直接的名字。那么万寿宫是怎么来的呢?

苏州养育巷来历(寻迹江苏老地名)(1)

皇宫后。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据陈其弟介绍,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江苏巡抚吴存礼在此创建万寿宫,原来有玉带河环绕。宫内供奉皇帝万岁牌(生位),每逢皇帝生日,即所谓万寿节,全城官员聚集在此举行朝贺大典;若遇帝王驾崩,则在此设灵致祭,服丧志哀。平时则作为恭迎诏书的处所。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战火,同治九年(1870年)江苏巡抚丁日昌重建。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苏州百姓俗称此地为旧皇宫,一度为社会团体驻地。后来因为年久失修而日渐衰败。1949年苏州解放时,宫内建筑仅存残破不堪的正殿及宫门、仪门,东西配殿及其他附属建筑都已倾塌,满目残垣断壁,荒烟蔓草,昔日威仪的宫殿沦为流浪汉、乞丐遮蔽风雨的栖身之所。

1951年,政府将宫门、仪门、正殿及照壁按原貌修复,并在宫门前移建四柱三间三楼的石柱木构琉璃瓦牌坊一座。中路两侧新建附属建筑,外观与中路殿宇相映协调,布局对称合理,大体上仍保存了原有的规模。殿宇宏伟,庭院深深,牌楼耸峙,石狮雄踞,仍不失为苏州古城中较为完整的一组宫殿式建筑群。1991年万寿宫全面修葺。

苏州姑苏区还有一座天后宫桥,民国《吴县志》载:“中路桥,在天妃宫前,元大德元年(1297)建。”清代因附近建有天后宫而名。“天后”也称为“天妃”,即妈祖,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船工、海员、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相传妈祖为宋福建兴化府莆田人,姓林名默。父母信佛,梦观音赐药而生之。8岁从师,10岁信佛,13岁习法术,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盛装登山石“升天”为神。宋元明清历代均有褒封,清封“天上圣母”。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编辑: 冯圆芳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