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选拔人才(袁世凯的拔树策略)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的澳大利亚顾问端纳曾说,他以后要为辛亥革命写一本书。数年之后,孙中山问端纳:你的书写完了吗?端纳回答:我写的书很简单,就13个字:革命因未领导革命的人而成功。

端纳说的这位未领导革命的神秘人物,就是袁世凯。端纳的意思是说,袁世凯虽然没领导辛亥革命,却参与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是辛亥革命的功臣之一。

袁世凯选拔人才(袁世凯的拔树策略)(1)

1911年,武昌首义迫使朝廷邀请袁世凯重新出山。精明、练达的袁世凯把握住这次机会,同时下了两步棋:

一是跟南方革命力量和谈,通过革命派威逼清帝退位;二是利用清帝退位跟革命派谈条件,以便争取他们的支持。事实证明,袁世凯的两步棋战略取得了成功。

袁世凯不仅逼迫溥仪退位,从而结束了清朝268年的封建统治,而且接替孙中山当上中华民国第二任大总统,把临时政府之地点设在北京。所有这些计划、策略、步骤,体现了袁世凯的政治野心和权谋,使得袁世凯成为北洋一代风云人物。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响,紧接着是南京光复。在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没有回国之前,辛亥革命的进程始终掌握在南方革命军和北方袁世凯的手里。

袁世凯早就知道,清朝统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但作为内阁总理大臣的他,又不愿背上乱臣贼子的罪名。于是他既利用革命派撼动清朝政府统治,又利用和谈取悦革命派。用古代兵家策略说,这叫一招两用,借力打力。

袁世凯曾经打过一个著名的比方,用来形容自己的策略。武昌首义后,立宪派人物杨度质问袁世凯,为何袁世凯对革命军打打停停?袁世凯说:只有用这个办法才能拔掉清廷这颗大树。

他举例说,一个人如果用猛力拔掉大树是很难的,只有先慢慢左右摇动大树,待周围土壤松动后,才能把用巧劲把大树拔出来。他认为,南方革命派年轻气盛,用猛力拔树,但不懂得拔树的方法;北方立宪派知道拔树的方法,却没有猛力。袁世凯的策略是用革命军的猛力先晃动清朝这颗大树,待时机成熟,再把大树拔除。这是袁世凯的深谋远虑之处。

从这段话也可以看出,袁世凯的心思极为细腻、精明、老练,可谓政场老手。袁世凯的最终目的是迫使清帝退位,自己取而代之。

袁世凯选拔人才(袁世凯的拔树策略)(2)

在冯国璋收复被革命军占领的汉阳后,冯国璋要求袁世凯下令继续乘胜追击,攻打武昌。袁世凯一看冯国璋不领会他的意图,可能会打乱他的计划,马上把冯国璋调回北京,让段祺瑞取代之。

事实证明,段祺瑞比冯国璋要聪明的多,更加好用,更能领会袁世凯的用意。他们两人后来扮演了一出出双簧,最终让溥仪皇帝退位,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的计划是,瞒着朝廷和革命军谈和,利用革命军威逼朝廷。他自己居中操纵,随时见机行事。

在南北和谈过程中,有两条线同时进行。一条线是明线,即北方派出的代表唐绍仪和南方代表武廷芳之间的对话。另一条暗线是汪精卫。汪既是革命派人士,又是袁世凯的内线。袁世凯通过汪精卫掌握革命派的动态,又通过汪精卫暗中联络革命派领袖黄兴。

袁世凯内心的打算是,只要革命派许诺自己做总统,他就会想办法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凯把这种想法通过汪精卫告知黄兴,黄兴也同意袁世凯的安排。

在南北和谈过程中,汪精卫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的汪精卫和黄兴同为同盟会会员,在刺杀载沣失败后,汪被捕入狱。在被清廷释放后,袁世凯看中了汪精卫的身份。他把汪精卫接到家中,让自己的儿子和汪精卫结拜把兄弟。自此以后,汪精卫成了袁世凯的熟人,是袁世凯和革命派互通信息的一条暗线。汪精卫的许多看法来自袁世凯,同时汪精卫的意见对黄兴产生了很大影响。

袁世凯选拔人才(袁世凯的拔树策略)(3)

当袁世凯和革命派和谈的事情暴露后,袁世凯干脆向裕隆太后摊牌。裕隆迫于形势压力,只好委派袁世凯作为全权代表和南方和谈。

在和谈中,革命派提出了几个基本条件,如实行民主共和,优待皇室,根据约法选举总统。对于这些条件袁世凯不敢直接告知裕隆太后,一是他不愿背上欺主反叛的骂名,二是清廷还有主战派,像载泽、良弼等,这些主战派势力不可小视,他们对袁世凯心怀不满。

在几次停战协议后,南北和谈陷入停滞,其中的主要分歧是,南方提出的选举议案,不符合袁世凯心意。根据南方议案,北方8省代表由北京负责,南方14省代表由南京负责。如果如此投票选举,袁世凯处于劣势,不太保险。对于此中得失,精明的袁世凯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拒绝了南方代表的提议。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这一事件重新推动了南北和谈。孙中山到广东时,胡汉民曾不赞成孙中山去上海。胡汉民认为,应当采用革命手段把皇帝赶下台,彻底实现胜利;而孙中山并无兵卒,即使当上总统,也只是个虚名。

但孙中山认为,应当尽量用和平方式推翻清朝,实现统一;只要袁世凯迫使清帝退位,实行共和制,他甘愿让袁世凯接任总统。

袁世凯选拔人才(袁世凯的拔树策略)(4)

在南京临时政府选举中,孙中山以全部17票中的16票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另一票是黄兴),黎元洪选为副总统。当选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孙中山给袁世凯发电,明确承诺,只要袁世凯让清帝退位,他将卸任临时总统,选举袁世凯为大总统。

袁世凯起初并不相信孙中山,他认为孙中山的承诺是个诱饵。所以袁世凯始终没有采取实质性行动,逼迫溥仪退位。南北停战协议到期,孙中山忍无可忍,决定北伐。北伐进行两个多月,北伐军占据优势。后经过双方商议,南北方又一次停战15天。

事已至此,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几个基本条件,并且登报声明,要求袁世凯限期答复:一,实行共和制;二,由袁世凯接任大总统;三,善待清廷皇室成员。这一公开声明等于捅破了窗户纸,让袁世凯的计划大白于天下,袁世凯没了退路。

发展至此,袁世凯心中的石头才彻底放下,他终于抓紧实施自己的计划——迫使裕隆屈服,逼迫皇帝退位。

袁世凯选拔人才(袁世凯的拔树策略)(5)

在清帝溥仪退位的过程中,袁世凯施行了软硬兼施的办法。

软办法是指,袁世凯装作同情大清,装作是大清的忠实臣子;他同时又陈明厉害,说是“时事所逼,无可奈何”,如果皇帝不退位,南方革命军将攻进紫禁城,到时玉石俱焚,岂不悲哉!所以袁世凯经常陪着裕隆太后掉眼泪,装出很难过、很伤心的样子。

硬办法是指,袁世凯暗中授意驻军湖北的段祺瑞,让段祺瑞联络各地北洋将领共55人,联名上书朝廷,说是财力、武器已无法接济,民心士气不振,难以抵抗;唯有顺应民心,实行民主共和,才是国家唯一出路。

袁世凯这么做的目的是不想亲自上门逼宫,不想让别人以为他是近代的曹操、王莽,这是袁世凯的老练、虚伪之处。

在袁世凯利用京津同盟会成员炸伤主战派首领良弼之后(良弼受伤后,因喝止疼药而亡,这是一系列阴谋的一部分),另一主战派人物载泽逃亡青岛。这时的清廷已慌作一团,群龙无首,裕隆太后只得屈服,同意和谈提出的条件,下诏溥仪退位。这是1912年2月12日的事,也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天。

袁世凯选拔人才(袁世凯的拔树策略)(6)

袁世凯在家里从胡惟德手中接受了大清皇帝的退位诏书。当天晚上,袁世凯在外交部大楼里剪掉了自己的辫子;看着掉在地上的辫子,袁世凯哈哈大笑。他知道,延续268年的大清江山就这样完了。

清帝退位后,孙中山根据原先的承诺卸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以17省17票全票当选新的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是1912年2月15日的事。

为了在北京接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又授意曹锟制造兵变,迫使蔡元培、汪精卫、宋教仁等迎袁团恐慌。孙中山被迫同意袁世凯在北京举行总统就职仪式。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1日,孙中山宣布解除自己的临时大总统职务。辛亥革命的帷幕就这样落下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