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外星人的战争最震撼时刻(人类为第一次外星大战做好准备了吗)

西媒称,2017年11月,国际空间站上的俄罗斯宇航员宣称,他们在国际空间站的表面发现了神秘的微生物空间站内确实生存着种类繁多的细菌,并构成了与地球表面人类生存环境相似的微生物生态系统,然而这一发现的奇特之处在于,这些微生物生存在国际空间站模块的外部表面,它们是暴露在真空中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人类与外星人的战争最震撼时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人类与外星人的战争最震撼时刻(人类为第一次外星大战做好准备了吗)

人类与外星人的战争最震撼时刻

西媒称,2017年11月,国际空间站上的俄罗斯宇航员宣称,他们在国际空间站的表面发现了神秘的微生物。空间站内确实生存着种类繁多的细菌,并构成了与地球表面人类生存环境相似的微生物生态系统,然而这一发现的奇特之处在于,这些微生物生存在国际空间站模块的外部表面,它们是暴露在真空中的。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8月号报道,俄罗斯宇航员安东·什卡普列罗夫说,这些是国际空间站模块在2000年发射时不曾有过的细菌。那么它们是怎样到达空间站的?它们会是来自太空其他地方的外星生物吗?

报道称,虽然它们的来源尚未确定,但科学界普遍认为它们是外星生物的可能性不大。俄罗斯塔斯社报道称,这些细菌很可能是随着宇航员所携带的设备而从地面到达国际空间站的。

但即便这些细菌不是外星生物,这一发现仍然令人惊奇,因为这些细菌在国际空间站外表的极端环境中也能生存数年。这里不仅是真空,温度变化也十分剧烈,波动范围在零上121摄氏度到零下160摄氏度之间。无论它们来自何处,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存活都已经是一个奇迹。

1898年,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他的科幻小说《世界大战》中写到,强大的火星人入侵地球后,最终被地球上的细菌消灭,因为火星人对细菌没有免疫力。有一天人类真的会面临类似的情况吗?会的,正如一些天体生物学家认为的那样,宇宙中很可能还有许多其他地方存在微生物,这些微小的生命有可能对地球构成来自外星的威胁。

报道称,这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生命并非起源于地球这个观点早已有之。在19世纪的英国物理学家凯尔文爵士和20世纪初的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万特·阿列纽斯都持有这种观点,从太空而来的细菌孢子是地球上生命的胚种。

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弗雷德·霍伊尔和他的学生及后来的长期合作者钱德拉·维克勒马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再次提出了这一观点。霍伊尔于2001年去世之后,维克勒马辛格继续大力宣扬这个观点。维克勒马辛格是胚种论的狂热支持者,他曾声称导致数千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是来自于太空其他地方的病毒。2003年,维克勒马辛格还在《柳叶刀》周刊发表文章称,他认为导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疫情爆发的病毒同样来自于地球之外。

报道称,虽然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并不认同维克勒马辛格等人的说法,但人类不断进行的太空探索任务确实可能构成一种潜在威胁,因为航天器在返回地球时可能带回外星生物,这正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所担心的问题。

今年年初,NASA聘请资深的天体生物学家莉萨·普拉特担任该机构的“行星保护官”。“行星保护官”办公室的工作职责是保护地球免受地外生命伤害和污染,帮助评估那些执行太空任务的航天器是否会对宇宙造成污染,而当探索任务采集回外星标本时,“行星保护官”要负责确认这些标本不会对地球产生影响。“行星保护官”办公室的原则是,不能让外太空任务时对其他星球造成有机物或生物污染,也不能让地外物质污染地球。

美国著名行星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卡尔·萨根以及天体物理学家弗兰克·德雷克和吉尔·塔特等人相信,那些能在宇宙中进行星际旅行并能从战争或环境灾难中幸存下来的先进外星文明,应该是向往和平的。但这仅仅是一种假设。事实上,人类自身就是最好的反例:人类在冷战中避免了地球被核战争毁灭,但在那之后却依然被无数的武装冲突所困扰。在复杂的社会中,战争的爆发通常由极少数政治精英所决定。换句话说,发动一场文明与文明之间的战争,可能只需要两个人。

今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一次演讲中称正在考虑组建一支“太空部队”。6月,特朗普正式下令筹建“太空部队”。美国计划创建的太空部队将包括新的太空作战指挥机构、负责为军方采购卫星的机构以及新的作战部队。

这些足以对抗来自外星文明的进攻吗?答案可能会像许多科幻电影中描绘的那样,外星生物没费多大力气就瓦解了人类的防御,然后将地球变为殖民地。

报道称,仅靠技术似乎不能保证人类打赢与外星生物的战争,创造力才是关键。数十年来,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但所有冲突中有两样武器始终是最有效的:AK-47突击步枪和火箭推进式榴弹。在面对强大的外星侵略者时,人类也必须发挥创造力,找到克敌制胜的“杀手锏”。(编译/田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