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三种境界(如何秒懂格物致知)

明末刘宗周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如果你去把这七十二家说法都看看,应该会有很多收获。其中相对著名的三种言论,总结如下:

1. 东汉的郑玄,和唐代的孔颖达

这两位认为:“格”是“来”的意思,“知”是“脑中所想”的意思,“格物致知”就是你想什么,就会来什么。你心善,善的东西就来到你身边;你心恶,恶的东西就会向你聚拢。类似国外版的“吸引力法则”,也类似黑洞般的引力!

格物致知的三种境界(如何秒懂格物致知)(1)

2. 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朱熹

这位大家认为:天下之物莫不有其原理,我们不能穷尽这些事物的原理,就不能全知。

而朱熹的这个解释在后世成为权威正统,今天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是这样解释“格物致知”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的三种境界(如何秒懂格物致知)(2)

3. 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

他对“格物致知”的解释:知,不是知识,而是知善恶,也就是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格,是一个格子,是善的标准,拿着这个善的格子去框各种事物,对得上就是善,对不上就是恶,要匡正匡正。所以他对徐爱说:“格物是止于至善的功夫。懂得止于至善,就懂得格物了。”和“善的格子”严丝合缝,这就是“止于至善”。

后来,王阳明把这个思想总结成著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格物致知的三种境界(如何秒懂格物致知)(3)

最后强调下,无关对错,才是真正的“学习学”!本文知识来源:

格物致知的三种境界(如何秒懂格物致知)(4)

#历史开讲##好内容我来评##翻阅2022##王阳明##华杉##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