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

好久没开基础帖了,之所以会聊起透视这个话题,是因为很多人对摄影透视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而在网上的讨论中,有工程图学基础的会从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消失线等几何学的角度谈起,而有绘画基础的朋友又会从大气透视等角度谈起,当然也有聊透视感等纯感性认知的,但终归来说,摄影透视其实并没有这么复杂(本文也不会很复杂,保证没有数学和公式)。

摄影即为把三维实物转换为二维平面,它只会用到最简单的线性透视,因为是中心投影,所以用不到什么点透视和消失线的观念,大气透视属于环境因素,并不存在于透视公式当中。所以谈摄影透视,只需谈线性透视即可。

第一点:透视与镜头无关,只与物距有关。

没有镜头的针孔相机也有透视,摄影是视线从一个固定的机位和物距投射到物体上,所以属于中心投影,镜头入瞳径就是投影中心,而投影的影像屏幕就是传感器,如下图所示:

镜头入瞳孔C是投影中心、传感器S是影像平面、两者间距离为v、水平线为视线。因为感光芯片在镜头后方,镜头投射的像会上下颠倒、左右相反,于是取景时需要使用五棱镜或数字图像转换等方式,把投影的像转为正确方位。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1)

很多人的误解在于认为焦距的变化也会影响透视,但事实上不会,也很容易证明,比如下面这张动图直接对比了16mm照片裁剪和145mm拍摄,可以看到透视关系没有随焦距变化而变化: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2)

在物距不变的情况下,焦距只会影响物体的放大倍率,但照片中各个构件的相对位置和比例大小不会发生变化。但当我们改变物距时,变化就产生了,一个简单的草图: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3)

模拟50mm镜头拍摄建筑,从左下方影子不难看出其实有2栋“房子”,但因为物距较近,后面一栋被遮挡。而依然是这颗50mm镜头,相同的视野,当物距往远端移动,后面的房子逐渐露出,透视关系发生变化: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4)

关于焦距、物距与透视的关系,我就多举一个例子,比如下面这组: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5)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6)

24mm和200mm镜头的拍摄三条圆柱(虽然不是很圆),使其可尽量撑满画幅宽度,可以看到因为物距的大幅缩短,24mm拍摄的画面非常明显的加强了纵深感,圆柱体显得格外长。而物距较长的200mm拍摄的圆柱体则有了明显的压缩(可观察地面参考线的差别)。

如果让24mm摆放在200mm镜头的机位进行拍摄,也即两颗镜头的物距相同,并强行放大24mm的局部画面与200mm比对,不难发现两者除了分辨率之外基本没有区别,这与前面的GIF实例是一个意思: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7)

第二点:广角变形、透视变形、镜头畸变的差别。

前面提到了,物距也会直接影响透视,大家应该都有看过这种类似的照片: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8)

这种趣味小屋就是典型利用透视变形效果而来,虽然看起来是一个四方形的房间,但事实上右侧要更靠近机位,如下图: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9)

佛系绘图,意会就好,机位就在右下角,拍出来的效果就是右边是山丘巨人,左边是霍比特。这是比较典型的远小近大透视错觉。比较经典的实拍案例是建筑摄影,当抬起镜头拍摄时,因为远小近大,建筑越往高处就越收紧,如果无限高,最终拍出来就是三角形的。

在狭窄空间内使用超广角镜头会容纳更大的取景范围,使远景在画面中的占比缩小,而同时近景也受远小近大的影响,从而夸张了远近景的距离,让狭小空间也拥有很强的纵深感;相应的,用长焦望远镜头拍摄时,即便物体间有明显较大的距离,在照片上也会呈现为几乎为同一平面的压缩感。这应该就是部分人所说的透视感,有一个简单的图可以解释: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10)

把3个红点作为拍摄主体,且尽量填满前景,广角机位需要非常靠近主体,同时会把背景里的10个黑点全都拍摄到画面内,而长焦机位在相同主体比例的情况下只会拍到4个黑点,因为画面大小恒定,广角机位背景里的10个黑点放大倍率远比长焦机位的4个小,给人距离更远的视觉感受。而长焦机位里因为黑红点数量接近,且放大倍率接近,看起来就像前后排压缩到了一起。现在知道为什么长焦大光圈镜头又被称为“空气压缩机”的原因了吧。

上述均为透视变形的示例,但它与广角变形其实并不相同,后者基本原理如下图: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11)

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形,位于镜头视野中心可以很好地在像面进行还原,但位于视野边缘时,镜头“看到”的圆直径为AB,在像面会变成一个明显的椭圆ab,产生形变,从照片的角度来看就是边缘的像被径向拉伸了: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12)

可以看出视野越宽,焦距越短的镜头,边缘拉伸就会越明显。所以我以前强调的11mm等超广角镜头视野更广但拍摄局限性也更大,这就是原因。但注意这并不属于畸变,目前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很好地校正这个问题,曲面传感器从某些角度来说可以解决,但它自身就会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这个有空我们以后再聊。

因为畸变则是像差的一种,大多数的畸变呈径向对称状,比如广角端的桶形畸变和长焦端的枕形畸变,桶形畸变是图像的放大倍率随着到图像中心/光轴距离的增大而缩小,也即中心大,边缘小,而枕形畸变则相反,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两种的畸变的变化幅度呈二次方程的形式。而比较特殊的“中心桶形、边缘枕形”翘胡子畸变则更复杂一点,变化幅度是四次方程,影响会比较剧烈。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13)

畸变广泛存在于当下的摄影镜头中,但变焦镜头会更容易出现。跟其他的像差一样,从镜头研发制造再到软件优化,成熟的商业产品基本都对畸变有着很好的处理方法,目前几乎所有机身都带畸变校正功能,Adobe也有针对市面上大多数品牌镜头有校正文件,所以畸变在目已经不再是什么问题(当然,冷门品牌冷门镜头就很难说了)。甚至有时候还可以利用畸变的形成原理来解决问题,比如鱼眼镜头就沿用甚至加剧了桶形畸变,实现全视角映射,而双筒望远镜则会以枕形畸变去抵消滚球效应。

所以,在人像拍摄时,不同焦距产生的不同透视效果其实是与拍摄距离相关,跟镜头焦距无关,广角镜头需要跟模特靠得更近,五官尤其是鼻子会变得更大更立体(镜头有明显广角桶形畸变会加剧这个现象),但耳朵等区域就会变小甚至被脸颊遮挡,而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脸部会明显扁平化(镜头有明显长焦枕形畸变也会加剧这个现象),下面这张动图是个好例子:

摄影后期冷知识(一个容易被误解的话题)(14)

所以,关于透视和透视引发的广角变形,以及镜头畸变的差别,大家应该都了解到了吧?接下来可能会做一些笔记本电脑和音频器材方面的内容,有兴趣的话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你们想了解什么,我会好好考虑大家的建议意见的,谢谢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