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泥土里走来(你从大地涌出奔流不息)

2016年1月19日,在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主席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题为《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文章回顾了中国同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高度赞扬中埃关系作为南南合作典范所发挥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文章引用古埃及尼罗河赞美诗中的名句“你从大地涌出,奔流不息”,意在表达对中埃两国人民深厚绵长情谊的由衷赞赏,以及对中埃赓续传统友谊、共谋发展的美好期许,预示两国友好关系将像尼罗河水般助推中埃双方实现各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你从泥土里走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你从泥土里走来(你从大地涌出奔流不息)

你从泥土里走来

2016年1月19日,在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主席在埃及《金字塔报》发表题为《让中阿友谊如尼罗河水奔涌向前》的署名文章。文章回顾了中国同埃及在内的阿拉伯国家友好交往的历史,高度赞扬中埃关系作为南南合作典范所发挥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文章引用古埃及尼罗河赞美诗中的名句“你从大地涌出,奔流不息”,意在表达对中埃两国人民深厚绵长情谊的由衷赞赏,以及对中埃赓续传统友谊、共谋发展的美好期许,预示两国友好关系将像尼罗河水般助推中埃双方实现各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主席引用的诗句展现出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勃兴的重要影响。每年7月中旬,受非洲中部季风影响,尼罗河水开始上涨,俗称“落泪”。“从大地涌出”正是对这一自然伟力的生动描述。尼罗河的泛滥期长达4个月,洪水携带大量有机质和矿物质的泥沙顺流而下,沉积在尼罗河两岸,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由于黑色淤泥沉积于砾石层上,部分积水会渗入地下,排进大海,从而避免形成沼泽或盐碱地。古埃及人把这种极有利于农作物生长的黑色土地称为“凯麦特”(kmt;kemet;kmaiter),即是埃及国名的由来。

四五千年前,智慧的古埃及人就掌握了一套利用尼罗河的泛滥和水位高低变化的“流溢”灌溉方法。当洪水自然地或人为地流入低洼地带后,修筑堤坝将水蓄积起来,形成一连串平均深度为1.5米的洪水池塘。水位降低以后,埃及人开始播种,并利用池塘水源灌溉农田,直到农作物成熟。在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古埃及人创造了世界上最早、最辉煌的农业文明。据估计,古埃及人用尼罗河水灌溉的土地有270多万公顷,远远超过了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历埃及时曾对其得天独厚的农业条件叹为观止,他说,埃及人“获取土地的果实比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民族多,而遇到的麻烦却要少”。这才有他广传后世的感慨,“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

定期泛滥的尼罗河不仅为绚烂光辉的古埃及文明奠定了赖以勃兴的物质基础,更为埃及文化提供了博大悠长的情感载体。“你从大地涌出,奔流不息”出自公元前2100年左右古埃及人创作的一首尼罗河赞美诗。当时埃及正处于中王国初期,国家的再次统一安定为水利灌溉系统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据记载,埃及人在法尤姆地区修建了巨大的排引水工程,将2500公顷的沼泽荒地变成了良田。对尼罗河的有效利用以及水利灌溉设施的修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从而保证了粮食的丰收和民众殷实的生活。由此,这一时期歌颂神灵或国王的赞美诗得到较大发展。其中,歌颂尼罗河的赞美诗流传甚广。从这首赞美诗中可以看出尼罗河在古埃及人眼中是正义的化身和富有人性的神祇,拥有“接受贡品的欲望”和“给予生命的能力”。因此,“你从大地涌出,奔流不息”不仅是对尼罗河奔腾跃动的生动描绘,也承载着古埃及人对生命的崇敬,表达出一种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

这种传承于古老文明的精神追求见证了埃及民族涉险克难、不断向前的光辉历程。尽管在国家发展过程中时有挫折苦难,但埃及人民总能转危为安、因败而功,如尼罗河水般奔腾向前。埃及独立的历程饱受磨难。近代以来,埃及曾先后被法国和英国殖民侵略。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英国殖民代理人的法鲁克王朝。次年,埃及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埃及人民终于获得真正的独立。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经历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政局动荡后,埃及从2014年起重归稳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中埃两国文化的相通之处在于对孕育自身文明大江大河的敬畏与热爱。中国人将黄河比作母亲河,将黄河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和埃及人类似,中国人也喜爱通过诗歌来承载对黄河的情感,发掘着黄河意象的人文意涵。据古代文献记载,汉以前中国域内有四条流入大海的河流称为“四渎”,“四渎”之中以黄河为宗,黄河之于“四渎”的地位,相当于泰山之于“五岳”。所以,崇拜自然的古人对黄河深怀敬畏之情,把它列为祭祀对象,由君王来祭祀。早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不乏反映黄河流域人民生活、劳作及习俗的作品。《诗经·商颂·玄鸟》:“来假祁祁,景员维河”,说的是殷商的影响力有如黄河般润泽万物的品性;“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魏风·伐檀》),展现了先民在黄河岸边伐木的场景;“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卫风·硕人》),描写了黄河景色及河中捕鱼的生活。可见,《诗经》里平波浩荡、物产丰饶的黄河是先民生产生活的现实家园。这些诗句表达出中国人对生存立命家园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由此可见,在谈到孕育各自文明的大江大河时,中埃两国人民有着共通的情感。这种共情不仅滥觞于对各自赖以生存家园的热爱、对各自悠久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更源自中埃双方多年来共同培育的友好情谊,得以将源于不同文明的历史传承赋予了民心相通的时代意义。主席使用古埃及人创作的尼罗河赞美诗,充分表达了对中埃之间发展友好关系的由衷赞赏,同时也展现出中国对推动中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携手埃及打造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的信念与期望。

疾风劲草,战斗情谊历久弥新。近代以来,中埃两国人民在反殖、反霸斗争中相互支持,结下了非凡的战斗情谊。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在万隆会议共商亚非团结、中国政府和人民支持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等历史片段成为中埃关系史上的光辉篇章。从1956年7月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到11月苏伊士运河战争结束,中国用实际行动毫无保留地支援埃及人民的正义主张和反侵略战争。纳赛尔总统在给周恩来总理的复信中表示,你的来信深深地感动了我和埃及人民。你们对于我们为维护自由和独立而进行的斗争所给予的支持,加强了我们对自己的正义事业的信心。中埃战斗情谊如尼罗河水般从大地涌出,有力地支援了战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正义事业。

团结抗疫,谱写中埃友谊新赞歌。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以来,中埃两国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中国抗疫最艰难的时刻,埃及总统塞西第一时间致电慰问,并派卫生和人口部部长哈莱作为总统特使携抗疫物资访华,这是疫情发生后第一位访华的外国卫生部长。埃及还在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上同时点亮五星红旗,以“灯光秀”形式为中国鼓劲加油。埃及发生疫情后,中国成为对埃及援助最早、最多的国家之一。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积极落实主席关于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郑重宣示,同埃方一道将疫苗合作打造成中阿团结抗疫的样板。中国不仅同埃及签署了《关于新冠病毒疫苗合作意向书》,还同埃方合作建成非洲第一条新冠疫苗联合生产线,实现了中国疫苗的在地化生产。去年7月,中埃决定依托该联合生产线,联合向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民众援助50万剂疫苗,有力地弥合了中东非洲地区的“抗疫鸿沟”。

结交在相知,万里犹比邻。展望未来,中埃合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如主席在文中所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埃友谊、中阿友好也一定会像尼罗河水般奔涌向前,助推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