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县级编制有哪些(清代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

清朝县级编制有哪些(清代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1)

“知县掌一县治理,决讼断辟,劝农赈贫,讨猾除奸,兴养立教。”——《清史稿》

清代地方档案中保存了大量的州县官官衔信息,随着地方档案的逐渐开放,人们所能查到的史料也日益丰富。这一点,在影视剧中便有所体现。

譬如说,人们在看一些清代古装戏的时候,会看到知县、县丞、主簿、等官员各方面都极为考究,这些官员在一县之地各司其职,从金字塔的底层维系着整个系统的运转。

随着时代的发展,影视制作人员对清代古装戏也越发考究,无论是服饰装束方面,还是官员性质、迁调变化以及任职环境等等,都越来越注重细节。

清朝县级编制有哪些(清代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2)

正因如此,有些清代古装戏才会得到网友的盛赞。不过,有些人可能会好奇,就是清代一个县到底有多少正式的编制?各职官和现在相比又类似于什么样的岗位呢?

正式编制

事实上,所谓正式编制就是直接吃朝廷俸禄的官员。就比如说前面所说的知县、县丞、主簿等职官,这都是清代的正式编制。那么,一个县的正式编制有多少人呢?其实,这个数字并不确定。

之所以说这个数字并不确定,并不是说其在编人员不固定,而是各县的情况不一样,在编人员也不一样。因为清代有一千三百多个县,有的县很小事务也足够清闲,这种情况下一个县的在编人数就比较少,而有的县不仅大而且地处要地,这种情况下一个县的在编人数就比较多。

清朝县级编制有哪些(清代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3)

虽然说各县情况不同,在编人数名额不同,但总体而言也大致差不了多少。通常,按照一县之地的编制人员情况如下:

知县1人,乃是是一县的最高长官。而后县丞1人,负责整个县的粮马、赋税、巡捕等事务,是辅佐知县的一个实权人物。另外,主簿也是1个人,职责跟县丞类似,与县丞分管粮马、赋税、巡捕等事务。

当然,主簿级别比县丞低一级,处于一种协助县丞管理事务的状态。此外,在县丞和主簿之下还各设攥典1人,职责类似现在的助理、秘书。除此以外,一县之中还设典史1人,负责掌管一县的缉捕、监察狱囚等治安事宜。

清朝县级编制有哪些(清代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4)

这些是由吏部铨选并由皇帝同意任命的,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除了这些,还有分管某一区域的巡检,分管驿递的驿丞,分管税收的税课司大使,分管教育工作的教谕等等,这些都是由知县派出的官员,都属于杂职官。当然了,虽然他们都是杂职官,但也属于正式编制当中。

因此,清代具体到某一县,其正式编制人数大约在10人到20人左右。其人数多寡,根据各县情况不同人数有所浮动。

官职对照

知道了清朝一县的正式编制,现在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其官职的具体情况,跟现在相比的话,是如何对照的?

清朝县级编制有哪些(清代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5)

知县,清代的知县是一县之长,是正七品官员(首府知县为六品),掌管着整个县的所有事务,因此对照一下就会发现它跟现在的县长县委书记非常类似。而正八品的县丞,作为一县之中的二把手,则跟现在的常务副县长职权类似。

至于县丞下面的正九品主簿,则跟常务副县长之外的副县长职权类似,分管事务的范围只是县丞 所掌事务的一部分。然后攥典的话,就是常务副县长或者副县长的助理了。

至于典史,这个职官跟现在对照则不太明确,执掌司法方面类似于政法委书记,但又掌管缉捕和监狱,职责跟县公安局局长类似。至于巡检,是由知县派到某一区域分管事务的,跟现在的乡镇派出所所长很类似。

清朝县级编制有哪些(清代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6)

至于分管驿递的驿丞,从职权上来看,也就跟县交通局局长沾点边,但具体事务可能还有所差别。而分管税收的税课司大使,大致类比一下现在的县税务局的局长。分管教育工作的教谕,从职权上来看跟县教育局局长大致相同。

当然了,这些职官的对照类比不太确切。知县、县丞、主簿作为一县之中职权最大的三位,还比较容易跟现在的岗位类比,但其他职官因古今差异太大的缘故,就不好类比了。

衙役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说了,怎么说了那么多,影视剧里面非常常见的衙役都没有说呢?事实上,所谓的衙役,即为县衙的仆役,其地位属于最底层的工作人员,而且还不是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

清朝县级编制有哪些(清代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7)

像大家所熟知的捕快,就是县衙的衙役。捕快负责的工作就是缉捕,破案,跟现在的刑警职责相差不多。除此之外,衙役还有皂班、快班、民壮三种。皂班通常被称为皂隶,相当于护卫,影视剧中升堂时喊“威武”的就是他们。快班通常被称为快手,通常执行的是传讯、巡夜等工作。

至于民壮,则有健壮的百姓充当,属于杂役的一种,负责征税、看护等各种杂物。除此之外,像夜里打更的更夫,监狱的守卫小兵等等,都是没有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当中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之外,大多数都像“临时工”一样,只是有个身份。

因此,大家别看影视剧当中捕快特别威风,但其实他们的地位在整个体系当中,基本上处于最底层了。至于这些不在编制的公务人员,人数大概在百人左右。不过,由于清末贪腐严重,往往一县之地的在编、额外、挂名等公务人员数量几乎可以多达数千甚至上万的规模。

清朝县级编制有哪些(清代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8)

窥一斑而知全豹,由此可见清王朝后来有多腐朽了。

结语

事实上,清代一个县衙的规模和人数跟其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有着极大的关系。像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光凭县衙的一些在编人员是忙不过来的,因此自然要招收大量的“临时工”帮忙处理相应的公务。

至于人少的地方,由于赋税相应也少的缘故,自然请不了太多的“临时工”。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