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走到哪我都是你的港湾(我那个像路小路的朋友)

无论走到哪我都是你的港湾(我那个像路小路的朋友)(1)

今年3月,我兴趣盎然的向朋友提议:我们可以互换书籍。

我选了三本最喜欢的欧文 D·亚隆的《当尼采哭泣》、刘恒的《苍河白日梦》以及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送给了他。

他则回送给我路内的《少年巴比伦》、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以及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

那时,我正热衷于金庸的《笑傲江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李泽厚的《美得历程》以及二刷曹雪芹的《红楼梦》、高行健的《灵山》。中间穿插着一些市场营销工具书、满足好奇的犹太人历史书、以及期待已久的班宇的《逍遥游》、阿如的《地上的那朵云》。

是的,看得书很杂。

昨天,才刚读完《少年巴比伦》,心情一下子回到了几年前我和他刚接触时的情景。

无论走到哪我都是你的港湾(我那个像路小路的朋友)(2)

我们有共同的爱好:写作。

那时,通过客户的一篇投稿,进而认识了他。稿件的数据不仅好,而且行文逻辑我都很喜欢,忍不住问客户,撰稿人是谁?

虽然偶尔也会写一些稿件,但当时的大部分精力都在客户资源及商务方面,急稿都会让他帮忙。除了客户的硬性要求,他的稿件基本不用修改。

慢慢的,多了些生活上的交流。进而发现,他和路小路好像。

无论走到哪我都是你的港湾(我那个像路小路的朋友)(3)

做工作时,基本能满足客户的所有要求,而且态度极好。但他本人却是个极其叛逆,有着自己坚持与选择的人。

有一次,艺人团队因为某些突发情况应对不及时将情绪发泄到他们身上时(工作人员),他平静的应对,淡定自如。他只是转发我一个截图,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让人极其气氛的压迫。如若是我,面对那样的聊天环境,是难以接受的。但他做到了。

偶尔,我会幸运的看到他半夜发朋友圈,一张截图,截图内容为他翻墙出去用英文和别人争辩,就像一个誓死捍卫信仰的勇士,顶住压力,咬住口,丝毫不落下风。可,没过一会又删除了。

就像路小路,身体上迸发出来的青春和反叛一刻也未停歇。只是路小路的反叛与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无所适从,他总是想调节,却无从下手,最后总归是在时代的洪流中,慢慢冲散。那些迷惘和惆怅,化作一丝青烟。当你在某一刻回忆起那段时光,那个自我时,青烟窜入。叹息、惶恐、怀念、释然都有。

而他呢?将叛逆与自我小心翼翼的隐藏、呵护着。非常明确自己的目标与欲望,工作时和生活中完全两个样。他寻找了一条最合适自己的路,并坚持的走着。过程中肯定还有挣扎和彷徨,只是我不知道而已。

朋友说,送我的这几本书代表了他三个时期。

我想,《少年巴比伦》应该属于他的青春期吧。

无论走到哪我都是你的港湾(我那个像路小路的朋友)(4)

除了帮助合作公司顶了几个月的班,他基本不上班,平日里靠写稿和接外包生活。在上海(非本地),能支撑自己所有开销,并且有所结余的人,生活一定过得很自由、开心。

我挺佩服他的。

就在换书后不久,我怀抱着自己期望已久的计划和他分享,那是一种怎样的畅快呀?就像忽然想通了,突然进入另一个世界,开始另一种生活。

异常兴奋,情绪高涨。

但没过多久,又被恐惧压倒,回归现实。

《少年巴比伦》中,路小路知道自己与白蓝的爱情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场,他还是果断去爱。地震中飞奔去新之新村,去白蓝的宿舍,去看她穿着裙子,叼着香烟,被她迷倒,和她一起沉沦。即使他将为这段感情付出巨大的代价。

无论走到哪我都是你的港湾(我那个像路小路的朋友)(5)

每个人的道路都只属于自己,前方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一路上充满未知,而正是这种未知吸引着我们“前仆后继”。今年3月份,正是这种未知深深吸引着我。但我却被恐惧打败,不得不暂时寻求安稳。

而朋友呢?是继续自己的创作,还是另有安排?会像路小路一般改变方向,重新选择?

我很想问问他现在怎么样了。上海疫情期间有过短暂的联系,之后再没消息。语言是极其匮乏的,有时候问候、关心已经不能表达内心的感受了。只有久久未回的消息和惯性的牵挂、祝福。

人生而不同,尊重是最起码的信仰。

我特别喜欢《少年巴比伦》中的一段“大多数人的年轻时代都被毁于某种东西。像我这样,自认为一开始就毁了,其实是一种错觉,我同样被时间洗得皱皱巴巴,在三十岁以后,晾在我们的小说中。”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