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接纳自己的躯体症状(躯体症状的背后)

提到躯体症状,可能大多数人会理解为患各类躯体疾病时所表现出的症状,但在精神心理科,却是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一些躯体异常感觉或表现。

举个例子,张女士是一名银行职员,40岁,自己回顾3年前工作压力大,夫妻关系紧张,逐渐开始出现身体不适,一阵阵心慌、胸闷,做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自服救心丸,效果不明显,后症状自行缓解。

这期间,病情时好时坏,先后又出现头晕、迷糊、恶心,以及胃胀、反酸、嗳气、腹泻等多种症状,辗转到多个科室就诊,对全身多系统检查,均未见明确病变,有时按胃炎治疗,有时按肠炎治疗。起初,吃药有一点效果,后来就不管用了。也多次看过中医,吃过中药、保健品,均不见效。

近两年,症状加重,出现的频率也逐渐增加,自己感觉身上一难受,就去医院检查,却又查不出毛病,而且晚上失眠,平时吃不下饭,心情烦闷,整日无精打采,经常和家人吵架,抱怨家人不理解、不关心自己,无法正常工作,后经内科医生建议来心理科咨询,经过专业测评,最终诊断为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是一类症状多种多样,经常变化,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性症状,其特点包括:一是症状常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家庭等方面不良事件的影响下诱发或加重,女性多于男性。常涉及两个以上系统,如既有消化系统的胃胀、反酸,又有呼吸循环系统的胸闷、心慌症状。慢性波动性病程,常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二是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不能发现躯体障碍的证据,患者无视检查的阴性结果,常不断求诊,进行不必要的检查。有的患者虽有一定的躯体疾病基础,但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三是患者对躯体症状或身体健康过分担心,躯体症状及其所致行为造成患者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

类似张女士这种躯体症状和患病行为,其实都是表象,背后的推动力来自于患者的精神生活。在治疗方面,医生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了解患者背后的诉求,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治疗,加强心理支持,与家属沟通,获取他们的支持,避免家属对其指责、不理解。对于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可合并安全性良好的药物治疗。

其实,在综合医院中,躯体症状伴有情绪问题的现象比较常见,患者自身痛苦不堪,更容易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针对此类患者,若能早诊断,同时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案,症状就能很快得到缓解,患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大有提高,真正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三个维度上的健康状态。

作者:丹东市第三医院心理一科 贾志伟

信源:鸭绿江晚报

怎么接纳自己的躯体症状(躯体症状的背后)(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