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意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高中时我们就知道《蒹葭》是一首情诗,神韵飘渺,清浅明丽,虽有忧思但温润而不失高贵。叙写了一位热恋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情景交融,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抒发了欲见而不得的凄婉惆怅之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意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1)

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意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2)

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关于《蒹葭》的理解,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毛诗序》认为“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意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3)

而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汉唐时期,有人认为这是以“伊人”自喻,抒发怀才不遇的怅然之情的诗,杜甫48岁安史之乱之后举家逃难至陇西,见到芦苇有感而发,亦咏一首《蒹葭》。蒹葭也就是芦苇,古人将开花之前的芦苇叫蒹葭,开花之后称为芦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意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4)

蒹葭.杜甫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

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

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前两句写在秋风中枝干折断、叶枯花败的衰败景象(北方),后两句联想到蒹葭在春天的柔弱、夏天的夜露、秋后在江面湖面上枯萎衰落(南方),感叹岁月无情流逝.写了蒹葭生命的脆弱和衰败景象,寓情于景,抒发自己的不得志,感叹生命已经老朽,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意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5)

郭沫若读《蒹葭》时,认为这是一首爱情是,并把它写成白话文,这对大家对这首诗的理解有很大的影响。

蒹葭.郭沫若

我昨晚一夜没有睡觉,清早往河边上去散步。

水边的芦草依然青青地,已经凝成霜了,草上的白露。我的爱人呀,啊!

你明明是住在河那边!

我想从上渡头去赶她,路难走,又太远了。

我想从下渡头去赶她,她又好象站在河当中了--

啊!我的爱人呀!

你毕竟只是个幻影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意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6)

我们在回到诗经《蒹葭》上,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中有画。大多认为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象,因为“白露为霜”,一般霜降是在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我们前面说到,芦苇没有开花的时候叫“蒹葭”,芦苇七月才开花,如果秋天的话为什么还是“蒹葭”呢,在看“苍苍”这两个字,“苍苍”一般至深青色,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秋天的芦苇还能是“苍苍”的样子吗?

《蒹葭》是秦风,为秦地民歌。西周孝王封他的臣非子于秦(今甘肃天水故秦城),疆土逐渐扩大。据说非子之前是给周天子在汉水河边养马的,也就是今天的礼县一带,养的汗血宝马,因非子养马有功,周天子赐姓“嬴”封地秦。而礼县的无霜期平均是在4月27日至10月17日,所以即使春天,礼县也有可能是有霜的。所以这首诗首句能是在写春天。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意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7)

而我们在看一下这个“伊人”,从郭沫若起,大多认为是“爱人”的意思,但是看关于伊人所在的地方的描写:“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那什么人住在这个地方呢?其实周时期在水边是不能住人的,因为那个时候一般住的瓦房,而瓦房是要挖地基的,水边怎么能挖地基呢?再看关于“伊人”的描写,“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看起来很近却终不能到达,上下求之皆不得,不知其所止。屈原在《九歌》中讲湘水女神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远远望她却不见,使我愁闷不已。而这个湘夫人正是“筑室兮水中”。

前面说到秦之前是在汉水河边给周天子养马的,而养马的时候必须每隔二十天或者十五天给马吃盐,而盐当时在西北内陆有很大的战略价值,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支柱产业。谁要是拥有盐池,拥有很多的财富。所以很有肯能《蒹葭》就是长在一片盐池旁边。这么来看的话,这个“伊人”是汉水女神也不一定,《蒹葭》就是赞美汉水女神的一首诗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意思(蒹葭苍苍白露为霜)(8)

其实关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篇文学作品只有在读者的心中才能获得重生,得到升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