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移民资料(探寻洮州卫城江淮子弟六百年戍边西北的前世今生)

明代移民资料(探寻洮州卫城江淮子弟六百年戍边西北的前世今生)(1)

乡愁是中国人心底里最大的软肋,也是最令人心动的温暖,不论你在何方,在国内还是海外,从离开故乡的那一刻起,乡恋乡愁就一直伴随着你,时间越长,离家越远,乡愁便越发浓烈。几年前,我们曾去冶力关旅游,这里距省城兰州160千米。冶力关出租车司机的爱人赵女士陪我们一起游览,得知她是江苏南京人氏,娘家一大家人都住在新城,就是现在的临潭县新城,古时称洮州卫城,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历史酷爱的笔者,第二天乘车走进了新城,探寻江淮人为何从山河秀丽的金陵淮上踏上了荒芜的高原寒土生活。

明代移民资料(探寻洮州卫城江淮子弟六百年戍边西北的前世今生)(2)

明代移民资料(探寻洮州卫城江淮子弟六百年戍边西北的前世今生)(3)

洮州卫城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海拔2700米左右。卫城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约二点九八平方公里的条状城市。别小看了这座高原古城,它有1600年的建城历史,是晚唐鲜卑族吐谷浑部落建立的,名洪和城,自五代十国,宋、元以来这里都是重要的战略之地和行政中心。明洪武年间扩建为洮州卫城,与河州(今临夏)岷州(今岷县)叠州(今迭部)宕州(今宕昌)共同雄居于甘肃南部,屏障陇秦,通途中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现在是全国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古城,还是国宝级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洮州扩建升格是一场平叛的结果。明洪武十二年初(1379年)早已划入大明版图的洮州发生了洮州18族三副使发动了叛乱,曾一度占领了纳麟七站之地。朱元璋命大将军沐英率兵征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击败了叛乱,生擒番首三副使,收復失地,还缴获了很多战利品“拓地千里,俘男女2万,生畜20余万乃班师”一下子彻底拔掉了叛军的根基,摧毁了叛军赖依生存的牛羊马匹和地盘,胜利凱旋。大将军上书,因叛军之地远离中原,后勤保障,粮草补给都很困难,建议大军撒离,以解困局,又利长久。胜利的兴奋还没有散去,胜利后的难局已让大将军发愁,急待朱元璋的裁定。

明代移民资料(探寻洮州卫城江淮子弟六百年戍边西北的前世今生)(4)

收到上书的朱元章,他从明王朝的战略布局出发,目光犀利,格局高远,一言切中要害,一诏垂定乾坤。随即下诏“洮州,西蕃门户,筑城戍守,扼其咽喉”洮州地位重要,须筑城戍守,扼守南部咽喉,确保中原安宁,确保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川黔通道顺畅,以取得长久的和平无征战。主要经略如下:一是采取筑城驻军戍边,把军事放在第一位,御敌防乱;二是提升洮州地位,将原来的洮州千户卫所提升为洮州卫。其驻守兵力由1000多人扩大到5600人,由一个团增加到一个师;三采取戌三垦七的方略,百分之三十的兵力用于戌边,担任军事任务,百分之七十的兵力用于屯垦,既解决长久防御的军事任务,又解决了后勤补给的困难;四,移民南京,凤阳,徐州三万多人到洮州各卫,开发荒地,利边利民;五,允许戍边将士的亲属家人来洮州随军,他乡变家乡,既稳定军心,又利于传衍后代,保持兵源充足(明律法规定戍边将士必须每家出兵丁一人)后两条使得江淮子弟遍及洮州,是乡恋乡愁六百年的根源所在。1938年,大学者顾颉刚先生从岷县进入洮州,用清晰的访问纪录揭秘了江淮人来自南京,凤阳,徐州等地,有很浓烈的怀乡之情,其吟唱的花儿,曲调就是江南的《茉莉花》演变来的,歌中唱到:你从那来,我从南京来,带来什么花儿来,带来茉莉花儿来。歌吟乡愁,如诉如泣,令人感动。

明代移民资料(探寻洮州卫城江淮子弟六百年戍边西北的前世今生)(5)

接到聖旨后,大将军李文忠委派大将金朝兴在洪和城的旧基础上扩建,增高。扩增后的洮州卫城,周长4399米,垣墙高9.9米,顶高宽6米,占地2.98平方公里,设城门四座,东为武定门,西为怀远门,南为迎薰门,北为仁和门。四座城门均设有瓮城敌楼,有马面16个,角墩9个,城东北和西山头设烽火台,城内外墩相望,形成了完整的报警防御系统。我们今天看到的洮州卫城虽经过清乾隆年间的修葺,有点破旧,六百多年后依然是明洪武建的原形原状,原模原样,实在太珍贵了。洮州卫城在六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巨大功绩,卫城治理贡献突出,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乱兵火,百姓基本上能安居乐业,汉回藏民族和睦,文化传播,贸易繁荣,一次性五万斤的茶马亙市引起了很大震动,开垦了七万多亩荒地,为长治久安的临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特别值得一讲的是洮州卫都指挥使李达(安徽凤阳人)自永乐三年接守洮州卫,驻守41年从没挪动,历经四代,忠诚王命,鞠躬尽瘁,高授陕西都指挥使依然守地奉献,终年88岁葬于洮州,其高风亮节,不谋私利为历代忠良楷模。其子李谳世袭洮州卫指挥使后依然爱国忠君,戍边屯垦,重视文化,开创了临潭又一个安边安宁的最好时期,是临潭历史上最好的忠廉良吏,史评和口碑都好,至今当地人都还铭记着李氏父子的贡献。

明代移民资料(探寻洮州卫城江淮子弟六百年戍边西北的前世今生)(6)

六百多年的历史积淀,江淮人的乡恋乡愁在洮州代代相传,如今已演绎成一道情深意绵,扯不断,思念长,温暖而感动的人文情怀。而且富有魂牵梦萦的江淮情愫让后辈深感自豪。主要反映在衣食住行和礼仪祭祀的方方面面。

明代移民资料(探寻洮州卫城江淮子弟六百年戍边西北的前世今生)(7)

一年一度规模宏大的五月端午龙神节把崇拜祖宗,感恩先人,不忘故土的最高礼义祭祀是江淮后人代代传,辈辈连的神圣便使命。每年的端午节,临潭新城(洮州卫城)都要举办三天的赛龙神节。赛龙神节是新城江淮人把明洪武十八位开疆拓土的将军徐达、常遇春、胡大海,李文忠,沐英等视为龙神祭祀,有的将军被封为新城周边村堡的龙神保护。龙神节非常重礼义,重仪式,形式和内容高度统一,第一天拥戴十八路神的抬槓装示一新,披红挂彩,集结于东门外,第二天众人拥神龛进入卫城走街,向八方来人展示龙神的风彩,展示厚重的江淮风情,后进入卫城的城隍庙,十八路龙神齐集一处,集中褒奖龙神的贡献,节庆达到高潮。第三天抬龙神沿北部山险巡山,还原当年戍边巡山的景象,待夕阳西下,龙神被抬回原处安放,以待来年。卫城的龙神节不但是江淮遗民的追思节,感恩节,还是临潭十九乡和周边七县的全民节庆,宏伟壮观。而且每年一度,江淮遗民子孙都得故乡先人精神熏陶,都明白了自己根在哪里,魂在哪里,虽在异乡他地,可忘不了故土故乡故枚情故义。

明代移民资料(探寻洮州卫城江淮子弟六百年戍边西北的前世今生)(8)

白墙,青砖,灰瓦的徽派建筑在新城和临潭各地随处可见,这是江淮人不忘故乡的真实表达。因为住宅里有故地的温暖和江淮的故事,也有着浓浓的乡思和乡愁。

明代移民资料(探寻洮州卫城江淮子弟六百年戍边西北的前世今生)(9)

新城里江淮遗民后代至今还保留着六百多年的服装佩饰,尤其在正月初一,端午,中秋等重大节日和喜庆时都会装扮穿戴,为荒僻的洮州染上了华丽锦彩。尤其是少女少妇更是这方面的主角。着倩丽衣服,穿五彩花鞋,“足尖翘上,云髻峨峨”把江淮女子的妩媚动人,美丽大方展现的极是妖娆。

江淮遗风和乡愁在洮州还有很多,如婚事嫁娶,祭祀,交往,农事等都保留了江淮风情风谊。这里需要重点说说,六百多年前洮州戍边屯垦的江淮人不但带来了兵卫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江淮地区先进的时代文明,农耕技术,为洮州的后续进步,发展,提升提供实质性意义。戌边屯垦不但有江淮汉族,也有随常遇春,沐英(两将军均为回族)带来的回族兵勇和家人,这就为洮州汉族回族藏族各族百姓和睦友好,相敬如宾,共同奋斗建设洮州提供了保证。由于篇幅所限不能一一道来,等下篇细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