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雪域高原浇灌希望之花(雪域高原绽芳华)

■ 记者 罗宝 通讯员 汪启湖

扎根雪域高原浇灌希望之花(雪域高原绽芳华)(1)

2020年9月,冶伟芳(右一)指导校园艺术节活动,与学生合影。 (受访者供图)

“冶老师,我是旦增赛珍。您最近过得好吗?很开心能有您这样的老师,教给我们知识,更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真的很想念您!祝您教师节快乐!”

......

9月1日,新学期开学了。连日来,结束援藏支教工作不久的天长市同心初级中学音乐教师冶伟芳收到了不少藏族学生的问候。她一一回复,勉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冶伟芳从小就喜欢唱《珠穆朗玛》《天路》等歌曲,对青藏高原深深向往。2019年暑假,时年35岁的冶伟芳得知我省教育人才“万人计划”援藏的消息后,第一时间递上报名表。当年8月26日,她如愿踏上进藏支教之路,被分配到山南市完全中学,教高一年级和初中部七、八两个年级的音乐课。

“刚来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学生音乐天赋和悟性很高,但在乐理知识方面几乎是空白,连简单的音符、简谱都看不懂。音乐老师也是兼职的,学校甚至没有一架钢琴。”冶伟芳说,她从基础乐理知识开始教起,提升孩子们演唱和表演能力,让孩子们通过音乐表演渐渐自信起来。

白玛德庆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缺乏关爱,一直自我封闭。“七年级的时候,我就关注到了她。她整天低着头,不愿意说话,眼睛看人也是躲躲闪闪。课堂上,更看不到她主动展示自己,回答问题的声音小到只能靠近她才能听到。”冶伟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决定要帮这个孩子,让她自信乐观起来。于是,冶伟芳上课多提问她,鼓励她放声歌唱,有进步及时表扬,选拔她参加文艺活动。到了八年级,白玛德庆已有了很大改变,在学校艺术节的文艺演出中表现突出,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舞台上的她笑容灿烂。

同学们喜欢上了音乐这门课,也喜欢上了这个来自安徽的音乐老师。

一次,高三学生贡嘎曲宗递给冶老师一张纸条。冶伟芳拉开长长的纸条,只见上面有520个“爱心”和她的名字。学生们用手比心并大声呼喊:“冶老师,我们爱你!”看到孩子们的举动,冶伟芳情不自禁流下了热泪,和孩子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国旗下讲话、德育室讲解、短视频拍摄、艺术节主持、小品表演、演讲和朗诵比赛......冶伟芳组织开展多种活动,提升学生们普通话水平和舞台表演能力。比如学习《木兰辞》,冶伟芳先指导学生们如何字正腔圆、有感情地朗诵,然后再套用流行歌曲的旋律,将其换上《木兰辞》的内容进行演唱,效果颇佳。学生们又喜欢上了吟诵古诗词。

2021年,冶伟芳带领社团学生拍摄的短视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被山南市电视台新闻联播选用,编排的朗诵表演《建党百年颂》获得第三届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西藏自治区一等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3年后,我能为山南中学留下什么?”冶伟芳常问自己。她发挥“传帮带”作用,与两位徒弟嘎玛德青、卓玛次仁分享教学经验和方法。此外,她还积极参加送课等教研活动,到错那、措美、浪卡子等平均海拔4200米的高海拔地区学校授课。

如今,山南市完全中学已经有了钢琴、练歌房、配音室等现代化的音乐教学设备。“嘎玛德青他们一定会把音乐课教得越来越好。”冶伟芳说。

3年援藏支教生涯,冶伟芳每年都被评为山南市完全中学安徽支教队优秀教师,还获得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冶伟芳感言:

3年援藏支教,让我在雪域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受到了特别的洗礼和锻炼,更深切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情谊,这将成为我人生宝贵的财富。孩子们,感恩与你们相遇。

她给学生介绍祖国的历史、文化,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

“被孩子们牵挂是一种幸福”

■ 记者 丁贤飞

扎根雪域高原浇灌希望之花(雪域高原绽芳华)(2)

2022年4月,田超群在皮山县木吉镇中学上公开课。 (受访者供图)

“被孩子们牵挂是一种幸福。暑假期间,我回到了淮北。学生佐和热古丽等人纷纷给我发微信,问我何时返校。这让我感动不已。”9月3日,43岁的田超群老师接受记者采访时,幸福感满满。

田超群是淮北市第五中学的语文老师。2021年10月,她前往新疆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任教,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疆之旅。

刚到皮山县工作时,当地干燥的气候给田超群带来了不少困扰。“我总是流鼻血,约莫一个月的时间,才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田超群告诉记者。

田超群为初一、初二各一个班的孩子授课。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学生们的名字难记。于是她买了一叠有双面胶的彩纸,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彩纸为自己制作一张卡片,把名字端端正正地写在上面,在名字四周空白的地方,画上自己最喜欢的图画,贴在课桌的右上角。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记名字的难题,也为教室打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地孩子的写作水平有待提升。为此,在给孩子们上作文课时,田超群自己会首先创作,结合自己的写作过程来启迪、指导孩子们进行写作。

每次上课,田超群都会提前十几分钟进入班级,陪着同学们一起晨读。她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们的发音,鼓励他们勇敢地大声朗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她还自己掏钱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作为认真学习的奖励。

田超群告诉记者,平时,她还给学生们介绍祖国的历史、文化,增长了孩子们的见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学生佐和热古丽在田超群的带动下,非常喜欢语文,经常向田超群请教语文知识,还和她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为做好“传帮带”工作,田超群还和其他安徽援疆教师一起,成立了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室的成员大都是皮山县本地的老师。“学校已经实行多媒体教学。我们从制作课件入手,指导当地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系统为教学服务。”田超群介绍。此外,今年8月考入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的陆向海老师成了田超群的徒弟。“田老师对我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陆向海说。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田超群目前尚在淮北。中秋节将至,她很想念班里的学生们,“祝他们中秋节快乐!”

田超群感言:

我班上的孩子们都非常可爱。接下来,我将一如既往地做他们的好朋友,帮助他们取得更多进步。

“他们从西藏来到铜陵求学,我们要守护好这些‘格桑花’。”

用真情筑起西藏学生在铜陵的“家”

■ 记者 刘洋 通讯员 路璐

扎根雪域高原浇灌希望之花(雪域高原绽芳华)(3)

今年5月,江嘉琪(中)与即将毕业的藏族学生合影留念。 (受访者供图)

“他们从西藏来到铜陵求学,我们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要守护好这群‘格桑花’,为孩子们营造最好的学习环境。”铜陵市第五中学教师江嘉琪说。

9月1日,江嘉琪早早来到学校,打扫卫生、准备教案,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铜陵五中肩负着教育援藏的使命和责任,自2002年起已累计接纳了近800名藏族学生在这里学习。今年30岁的江嘉琪是首届西藏山南代培班的班主任。为了让远离家乡的孩子们更好地适应在铜陵的生活,她几乎天天陪伴在孩子们身边,即使节假日也坚守在学校。她说:“我们是一个集体,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守护着这些‘格桑花’。”

为促进家校联系,了解西藏孩子们的家庭和成长环境,江嘉琪5年内3次进藏护送“格桑花”们回家,并召开山南代培班家长会,进行家访,获得了家长们的一致称赞。据了解,首届山南班有11人高考达到一本线,山南市文科状元也出自该班。

作为班主任,江嘉琪多次组织藏族学生开展研学实践、参观交流等活动。铜陵市党史馆、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都留下了藏族学生们的身影和开心的笑容。

“组织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但能够帮助学生们拓宽视野,更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生态环保意识。”江嘉琪说,每次开展外出实践活动时,学生们都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积极性。

江嘉琪细心呵护着孩子们。藏族学生其米央吉由于高考压力,导致旧疾复发住院手术。江嘉琪赶往医院看护他,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并为其米央吉补上了落下的课。其米央吉最终如愿考入了一所师范院校。“我想成为像江老师一样的老师,将爱传递给更多的人。”其米央吉说。

“我最幸运的事就是来到铜陵五中、来到江老师的班级。”2016年到铜陵五中读书、2019年毕业的藏族学生普布卓嘎回忆说,毕业离开五中的那天,江老师送他和同学们到南京,分别时全班同学哭成一团,拉着江老师久久舍不得分离,“江老师,你不要忘了我们啊!”

学校每年都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并于2011年成立了爱心资助基金会,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藏族学生都得到帮助。每年过年时,学校都组织留校的藏族学生一起写春联、贴对联、包饺子、说年俗、制作藏族美食、跳起欢快的锅庄舞......

江嘉琪感言:

这么多年和藏族孩子们在一起,我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体会到了“皖藏一家亲”。我将一如既往守护好这些可爱的“格桑花”,和他们共同进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