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720字(读张炜童年有感)

读张炜的《文学——八大关键词》其实有将近半个月了。只读完了第一篇《童年》,就再也读不下去了。因为,有很多的感触,也有很多的想法和念头。我想,如果不写出来,我估计是不会往后继续读下一个关键词了。

​ 今天复制1月12日写的第一篇的草稿时,我一边写,一边念,看思路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而一旁看书的洣洣突然问我:妈妈,你知道你文章中拉美作家马尔克斯是谁吗?

我愣了一下,尴尬的回答:不知道呢!我只是觉得他这句话说得特别对。

​ “你记得周一我们在车里听的《百年孤独》吗?他就是这本书的作者,拉美作家马尔克斯。”洣洣说:“当时解读这本书的人,还特别给他做了介绍。”

​ 突然之间,特别汗颜…我这辈子,不过如此浅俗一世了罢。

​ 其实读完《童年》以后,心里一直有说不清楚的念头,很多的杂绪涌上心头。让我无法摆脱,又理不清楚。

​ 张炜说:童年有特殊的力量。所以,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里,有童年的记忆;托尔斯泰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青年》里,都可以在童年里找到痕迹;就连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四十多岁写自传,童年也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他的很多本历险记,都有自己童年的实据……

​ 而张炜在后一段《影响一生的视角》里,指出有时会觉得作家是一个站在生活旁边、站在一侧的人。他远离了群体和社会,在那里独自倾听和观察。而我们仔细看作家的传记,便也会发现那些杰出的作家,通常拥有和一般人不同的童年。

​ 例如:福克纳从小就不是“一般”的孩子;叶芝的人生与创作,与他童年度过的母系故乡爱尔兰西北部的斯莱戈小镇十分密切;挪威作家汉姆生有一个十分沮丧的童年;《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从小忍受白眼、欺凌、屈辱和不公。造成了内心强大的张力,影响了一生的认知,也决定了他文笔的色调;即便是中国古人的孔子和孟子,都是三岁丧父;杜甫幼年失怙;王维,韩愈,欧阳修……还有文首里说的拉美作家马尔克斯也是由外祖父陪伴长大……

​ 举不胜举,这似乎是一些作家的通例:很早的和群体分开,有形或者无形地、被迫或者偶然的、宿命般走进这样的经历。即便是小时候过得热闹,得意,顺心和幸福,也会在不久后补上“疏离”这一课,例如:苏轼成了苏东坡;陀思妥耶夫斯基也是经历了一场“刑场惊魂”才更加清晰。这算是作家工作的特质,也是心灵的特质。

​ 其实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小就很羡慕两种人:一个是会说英语的人,另一个就是会写书的人。大致不过是自己的短板罢了。所以特别觉得这两种人厉害而又伟大。也终于知道,我这一生注定平庸而又平凡,应该是和我童年快乐和简单有关,也和我一生的顺遂平淡有关。

​ 眼见着孩子们都在长大,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很期待我的孩子能够有一番作为,但如果一定要有这样孤独的童年或者“疏离”的经历,我宁愿我的孩子和我一样,平淡而又平凡,健康而又简单就好了。

​ 终于是把我的读后感写完了,顿时释然不少。或许,我们一生追求的目标,在我们很小的童年就已经实现了吧。老子说“复归于婴儿”,说的就是一个人长大了,还要回到他的婴儿时期,再次变得幼稚,纯粹和简单。深入和返回童年,是人类重新发现自我的一种方法。这似乎很奇怪,却包含了相当复杂深刻的意味。就让我们经历人生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中年。到老年的时候,重返我们的童年时刻吧。一切回归简单,自然,纯粹,那才是最美的一生吧……

读童年有感720字(读张炜童年有感)(1)

本人深夜拍摄于湖南长沙橘子洲景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