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1)

《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或为孔子晚年整理编纂。

《书》的文字不易懂,所以要讲。

春秋末年:

孔子与弟子们的对话:

孔子:《书》乃上古之书,上古史书,三千多篇

弟子们:太多了,不易读,不易传

孔子:三千多篇,编选百篇,更易得精髓

弟子们:《书》百篇,选了数年;《书》百篇,为何而选;《书》百篇,何为精髓

孔子:问得好啊,为何而选,何为精髓,上古先贤的言行,记载在《书》里,让后世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2)

三位读书人(嘉宾):

钱宗武,国际《尚书》学会会长。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启发,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钱宗武:《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历史。《礼记》曾经有个记载,就是君王他做什么事情,必定有史官记载的。有一个史官就专门记他讲什么话,有一个史官就专门记他有什么运动,这些材料就编成了《尚书》。

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

按照时间顺序的编排,一共分成四个部分,一共是五十八篇,有上千年这样的跨度,《尚书》就记载整个这个时间跨度里面,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3)

《尚书》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民本”这个概念,最早是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4)

蒙曼:《五子之歌》的故事,大禹治水,禹是一个不得了的仁君,他勤政爱民,三过家门而不入,可是建立了夏朝之后,他的儿子启,启开始的时候还可以,到晚年就不行了,后来启的儿子太康继位之后,整天出去打猎,一打猎好几个月,半年都不回家,老百姓长期没有人来管理,有很多混乱的局面就出现。有一次他又出去打猎去了,又是那么一百来天没有回来,结果,东夷有一个优秀人物出现了,嫦娥的丈夫,后羿,他是东夷的一个首领,他直接把太康回来的路,给卡住了,不让太康回来,这叫”太康失国“。然后太康的母亲还有弟弟,也被赶出宫廷,他们就在黄河之畔徘徊,一边徘徊,一边思考,”怎么禹开创的那么大好的局面,到太康这就乱成这个样子了“,所以他们把自己的心曲,表达出来就是《五子之歌》,也就是他们唱了五首歌。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5)

伏生授经图

《伏生授经图》是唐代诗人王维所画,画中伏生正在讲的这个经卷,就是《尚书》。

蒙曼:伏生是什么人?他生在周的末年,到了秦朝当了博士,后来秦末楚汉战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很多很多东西都没有了,他也是流离失所,但是就在他逃命之前,他把一部《尚书》,藏在自己家的墙壁之中了,这是他最珍视的东西,后来到了汉惠帝的时候,废除”挟书律“,就是大家可以自由自在地,把原来秦朝不让看的那些书,又拿出来了。然后这时,伏生辗转回到家乡,把墙壁打开,结果那个书已经不是他原来封好的那个样子了,这么多年,经历虫蛀、烟熏毁坏,散佚了好多了,只剩下二十八篇。伏生他是山东人,就在山东讲学,慢慢传到皇帝耳朵里了,这个皇帝是谁?汉文帝,汉文帝要保护文化,传承文化,就跟伏生说”你到朝廷里来讲吧“,可是伏生当时已经九十多岁了,无法从山东一直到陕西了。汉文帝说”你不能来,我派人去“,派的是大名鼎鼎的晁错,去到山东,亲耳聆听伏生的教诲,所以如果没有伏生,就没有我们后来看到的《尚书》。我们的中华文化就是”不绝如缕,薪火相传“。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6)

后世对伏生的评价: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7)

剧场开始!!!

人物: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8)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9)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10)

撒贝宁:先生,特来请教,《书》好在哪里?

伏生:《书》我读了九十多年,这里面的好处,我来告诉你

伏生:我名伏胜,自幼读《书》

战国时期: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11)

先生:《尧典》乃《书》之开篇,这几句何解?

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先生: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何?

学生们:治水

先生:大禹还有更伟大的功绩,是什么?

学生们:定九州

先生:哪九州?伏胜

伏胜: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先生:《禹贡》背了吗?

伏胜: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先生:解其意吗?

伏胜:禹划分土地的疆界,顺着山势行走时,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上古时期: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12)

冀州:在九州北方,以平阳为腹地,地域广大。广大的冀州,是大禹用足迹,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古人称大禹的足迹为“禹迹”,大禹说的冀州,就是我们今天的河北、山西两省的全境,再加上河南、山东、辽宁的一部分。

说到冀州,就要提到壶口险要,黄河泛滥。于是大禹疏凿梁山,治理壶口和龙门,疏通黄河。

大禹的父亲姒鲧,以堵塞之法治水。大禹,以疏通之法治水。以黄河为主流,百川为支流,让黄河容百川而东流入海。黄河水自此奔流而下,灌溉良田,这就是大禹治水之法。

兖州:在冀州之东,济水、黄河之间是兖州,就是今天的河北南部、河南的东北以及山东的西部。兖州据说是先师孔子的家乡,孔子是山东曲阜人,据说属于古兖州。

青州:渤海、泰山之间为青州。

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是徐州。

扬州: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就是长江下游地区,江南一带。扬州的田地是第九等。(第九等:大禹当年把天下田地赋税分为九等,一等最高,九等最低)。

荆州:荆山、衡山以南为荆州,大体相当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九省通衢。

豫州:荆山、黄山之间为豫州。

梁州:华山南部、怒江之间是梁州。

雍州:黑水与西河间为雍州。雍州在中国的大西北,出产美玉,昆仑山下自古就有少数民族定居。所以九州也是多民族的九州。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大禹治水十三年,足迹踏遍九州,《禹贡》让伏胜从小而知,华夏九州从何而来。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13)

伏生:我壮年时曾为秦博士,秦起焚书之火,天下《书》大都被毁。我只知国藏《书》一部,我家存一部,项羽入咸阳,一打大火,国藏之《书》化为灰烬。我家藏之《书》或为仅存的一部,我视《书》如命,我与我妻,我子为逃兵火。带上一车《书》,坐马车,出咸阳回山东老家,中途遭遇兵劫。爱子护《书》,以命相搏,被乱兵杀死,我与妻女,颠沛流离,我妻病重。那年天降大雪,小女险些冻饿致死,逃难的人真是太可怜,为取暖,要烧掉一车书简,我妻誓死力拒,哭嚎向民众,妻说:“这一车《书》,是爱子以命相搏,才得保全”。我妻一路挨饿受冻,已经气衰力竭,我妻深知这一车《书》,如爱子性命,已经比她自己的性命,更为贵重了。那一夜,我妻躺在我怀中,病亡,永远地留在了那片荒野。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未曾想,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家乡也遭兵火,只好将《书》藏于故宅墙内,外出避难。二十余年颠沛在外,我无时无刻不挂念,家中藏《书》。待天下初定,再回家园,发掘墙壁,书简多已朽毁,完整的篇目仅余二十八篇。我一生护《书》,未曾想,《书》却因我残缺大半,我愧对先人,愧对我逝去的妻儿。

开始传经,伏生开始讲解《牧誓》这一篇:

伏生: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商朝末年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14)

故事内容大概讲的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时领着众人念出出征誓词。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封神演义》的故事知道武王伐纣的故事,却很少有人知道在上古典籍中已经记载了这件事的细节。当演员带领舞台上的众人高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之时,仿佛古人穿越到今时,古战场就出现在面前。短短的几句话气势如虹,让人眼前出现了宏大的战争画面,感受到了势不可挡的力量。

古人尚巫,遇到大事便会占卜。此风在商代极盛,相传商王甚至事事皆要占卜。所谓占卜就是将龟壳烧裂,巫师根据龟壳的裂痕来判断吉凶。

传说中周武王出征时,也例行对战事进行了占卜。而占卜的结果竟然是大凶。许多人都当即反对周武王起兵伐纣。

就在此等关键时刻,周武王的丞相姜子牙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姜子牙只是从几个具体的方面提出了纣王的恶行。

纣王不听忠臣之言,对他们施以炮烙之刑罚。所谓炮烙,便是将铁柱烧热,将人绑到上面活活烫死。纣王制定如此刑罚,简直骇人听闻。纣王轻贱人命,只因看到冬日里一老人腿不怕冷,一个年轻人腿却怕冷,便命人将他们腿砍断,只为好奇其中缘由。

纣王的总总恶行,早已经将老百姓逼上了绝路。人们纷纷逃往西岐,请求大周收留他们这些难民。

姜子牙告诉姬发,纣王倒行逆施,引得民怨四起。天下人都盼着纣王被讨伐。天下人之心,便是天命。这才是真正应该遵从的天命。

周武王听了姜子牙的这番话之后便顿悟了,他当即下定决心,宣布继续起事。

随后,便有了那荡气回肠的一幕。万军之中,周武王振臂一呼:“高举你们的戈,高举你们的盾,高举你们的矛,跟我起誓……高举你们的戈,高举你们的盾,高举你们的矛,跟我起誓……”简单的誓词,在历史的天空中回荡。

牧野一战,庞大的商王朝轰然崩塌,新生的周王朝强势崛起。牧野一战,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人心向背,德政兴替,不仅决定战争的胜负,也决定政权的兴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15)

《书》在后世的流传:汉文帝派晁错到伏生家学《书》,后来他的孙子成了汉武帝,到汉武帝末年的时候,人们在孔子故宅的墙壁里,发现了一部《尚书》,但那是用先秦古文字写的,后世称它为“古文《尚书》”。孔子的后人孔安国(西汉),竭尽全力推广,使之广为流传。但是到了西晋,“永嘉之乱”以后,官方所藏《尚书》版本失传。到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向朝廷献出了一部,据说是孔子后人孔安国,所传的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此书虽然篇目多于伏生所传授的《尚书》,但很多内容基本相同,斗转星移,王朝更迭,但是历朝历代都非常地推崇《尚书》,多次把它刻成石经,但很可惜历经战乱,大都成了断石残碑。直到唐文宗开成二年,人们用巨大的青石,刻成了《开成石经》,这当中的《尚书》成为了当时以及后世的标准读本。“青石刻经,青史永存”,后世对典籍的尊崇存在于经典的字里行间,传承祖先不朽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后来又过了千年,《尚书》历经无数学者先贤,薪火相传。

撒贝宁穿越对话倪大红哭(撒贝宁倪大红化身)(16)

钱宗武:我一辈子阅读《尚书》,一辈子研究《尚书》,但是我刚刚看到这个戏剧,给我内心是用这个词来形容,“震撼”,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经典就可以像我们经常讲的,走入寻常百姓家了,不然经典就成为了什么研究者案头上的书,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为什么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就是我们代代相传我们经典中传承的精神。

王启发:历史真的是最好的教科书,《尚书》在传承过程中几经波折、离厄重重,但是还是传至后世为无数的读书人、护书人所传承,他们的这种精神也为时代所坚守,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蒙曼:我刚刚在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中国。“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就是出现在《尚书》里,我想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而《尚书》的光芒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或伏生都是用生命去接续和守护这盏灯火的人。鉴古知今,学史明智,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品读,也应该与世界分享,让我们从典籍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