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家都有谁 对话百农207育种人欧行奇

公元前3000年左右,小麦就已经在我国种植。时至今日,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耕种地总面积的22%~30%,形成了北方冬小麦区、南方冬小麦区和春小麦区三大产区。其中,北方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省份。

小麦育种家都有谁 对话百农207育种人欧行奇(1)

欧行奇教授接受记者采访 周烨/摄

顺势而为 “百农207”终成“河南第一麦”

虽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麦生产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保证了国家口粮安全。但面对极端气候条件的变化,小麦病、虫、高温、低温、倒伏等危害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以及降低小麦生产中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节约生产成本、保护环境,提高小麦产品营养成分和风味品质等新形势的要求,培育抗病、抗倒、节水、省肥、广适、养分高效的优质小麦新品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2001年,河南科技学院育种专家欧行奇及其团队,采用传统小麦育种方法,以“周麦16”为母本、“百农64”为父本,开展小麦新品种培育研究。经过十多年的规模化育种,欧行奇海选出的小麦新品种“百农207”,终于在2014年通过国家审定并开始在河南及黄淮南片小麦主产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数据显示,2018年河南省“百农207”秋播种植面积达2036万亩,2014年-2018年累计推广种植5909.4万亩。

原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表示,多年实践证明,“百农207”抗逆、稳产高产、广适,是能扛起粮食安全重任的小麦新品种。百农207解决了田间和农民的很多实际困难,经受得住多种自然灾害的考验,能省肥、省药、省工,绿色生产、简化栽培。

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种子管理站副站长周继泽研究员也认为,“从2016年穗发芽,2017年干热风,到2018年倒春寒,2019年高温天气,‘百农207’均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农民、种子经销商、种子管理部门的认可。”他表示,‘百农207’引领了河南省第11次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

自2016年以来,“百农207”在河南省播种统计面积已跃升为第一位,也是唯一超千万亩的小麦品种,成为“河南第一麦”。而且,在黄淮南片主产区的实际种植面积达50%以上,一年经济效益达50多亿元。

用大海捞针的方式 海选出“百农207”

欧行奇先后师从黄光正、茹振钢两位小麦育种家。黄光正为百农3217育种人,该品种于1982年获得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获得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1985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茹振钢为百农矮抗58育种人,此品种于2010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求学育种的路上,他先后参与了小麦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矮抗58的培育与研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传承中实现创新。随后,欧行奇成立了河南科技学院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培育了小麦新品种“百农207”。

欧行奇说,百农207的诞生,经历了大海捞针式“海选”。在500多亩的育种田中,先重点组合种植15至20万株,再由田间选择2至3万株,室内考种后保留1万株左右,用经验评价及精准分析相结合,选育出最具优质的基因。百农207的诞生凝聚了两大著名小麦育种家郑天存和茹振钢的心血智慧,将周麦16的高产,百农64的抗逆、优质集于一身。“如果没有周麦16和百农64的雄厚基础,也就不可能有百农207的集成及原始创新,我只不过是幸运地同时站在了两位巨人的肩膀上。”欧行奇这样说。

在培育过程中,欧行奇创新性的提出“依靠稳定亩穗数和增加穗粒数”,以“四四四”为三要素,达到亩穗数40万左右、穗粒数40粒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的结构协调型品种,实现小麦高产、稳产。

欧行奇介绍说,百农207“丰年大增产、灾年少减产”,实现了“高产稳产”的特点。因其“优质中筋”的特点,做面条劲道,做馒头可口,成为百姓喜欢的面食制品小麦品种。种植过程中,百农207减药减肥、节水耐旱,农民少投入、多产出、价位高、多卖钱,实现“节本增效”。

小麦育种家都有谁 对话百农207育种人欧行奇(2)

百农207大田表现 资料图

由河南科技学院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提供

据悉,近年来欧行奇团队又培育出百农307、百农607等矮秆多抗高产小麦新品种,河南科技学院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也被河南省种子管理站认为是目前河南省最具创新能力的小麦育种团队之一。

小麦育种家都有谁 对话百农207育种人欧行奇(3)

河南科技学院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主要核心成员 资料图

由河南科技学院小麦遗传改良研究中心提供

麦田就是这世上最好的风景

1964年,欧行奇出生于河南省郸城县胡集乡欧庄。幼时,他曾经历过数次“灾年”。“我是听着‘啃树皮’的故事、过着‘舔碗’的生活”,欧行奇回忆起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对光明网记者说道,那时最期待过年过节,这样就可以吃到白馒头、手擀面,每每闻到麦香,都令他魂牵梦绕。

欧庄所在的郸城县是小麦粮食生产大县,年轻时的欧行奇耳濡目染了故乡的小麦优良高产品种“百农麦”—百农3217,很早就将小麦育种的梦想根植在内心,立志要培育小麦良种。为此,他报考了当时被誉为“小麦育种黄埔军校”的百泉农业专科学校(现为河南科技学院)。

毕业后,欧行奇毅然决定留校。至今,小麦育种这份工作他已经坚持了30余年。“麦田就是这世上最好的风景”。欧行奇说,育种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几十年如一日,他与团队一年365天,有300天泡在试验田里。用欧行奇的话来说,“身体受得住煎熬、心里容得下委屈”。在煎熬和委屈面前,他依然坚定的认为,选择小麦育种工作,是一种幸运。

让欧行奇感到欣慰的是,当地农民在百农207还未正式审定的时候,就已经争相种植,实现了“不推自广”。

“只要百姓认可了,就妥了,就知足了。”欧行奇对光明网记者说,未来的期望是培育出更高产、更稳产的小麦品种。(光明网记者 武玥彤 肖春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