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齐物论精髓 白话庄子齐物论精讲集萃

作者:杨本枢

庄子的《齐物论》已经分十讲陆续讲完了,为了便于喜爱庄子文章的朋友们阅读、收藏,此讲将《齐物论》解读全文编辑成一篇文章,删去了《齐物论》的原文部分。因篇幅较长,大约一万四千字左右,需要读者朋友花费时间,耐心地看完。

庄子齐物论精髓 白话庄子齐物论精讲集萃(1)

第一章 人籁、地籁、天籁分别代表了什么?

一天晚上,庄子和蔺且吃过晚饭后,照例要阅读老子的文章。

庄子读到得意处,情不自禁的高声朗读起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蔺且对此句话有些不解,今见先生读到这里,赶紧抓住机会追问道,“老师,老子为何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呢?’”

庄子抬起头看看蔺且,说到:“老子的意思是天地没有私心,对待万物一视同仁。”

蔺且还是有些不解,继续问道:“既然天地对待万物一视同仁,为何世间万物的差别那么大呢?从类型上看,有人类、有动物、有植物、有生物、有风雨雷电、有山石湖泊;从某个同类看,有健全者、有残疾者、有长寿者、有短命者、有大有小、有粗有细;单就人类看,有富贵者、有贫穷者。这难道不是天地有所偏爱导致的吗?”

第五章 猴子不明白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称谓不同本质相同

蔺且的一段彼此、是非之论让庄子刮目相看,庄子赞赏地点点头,说道:“你的悟性不错,齐物论不能够仅仅追求万物一齐的价值,还要用辩证的眼光,用对立统一的理念去看待万物。最关键的就是剔除内心深处的固有观念和成见,才能够真正理解齐物论的思想。”

庄子列举了公孙龙子的《指物论》的一些观点以佐证自己的观点,“人的手指有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左右手是一样的区分。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大拇指就是手指,其实大拇指不是手指而只是手指的一个部分,这样的观点很多人不服气,认为是在运用偷梁换柱的概念。其实,这个论点本身没有错,只不过论证方法不太妥当。如果用脚趾论证其不是大拇指也不是手指,这个论点就很清楚,大家都心悦诚服。同样的道理,公孙龙使用各种辩术辩论白马不是马,只是白色加上马而已,很多人也是不服气呀!群起而攻之,坚持认为白马就是马,这也是在偷换概念,运用固有成见在进行辩论。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换一个辩证思维,用黑马或红马来论证,黑马或红马只是马的一个品种,是披上色彩外衣的所谓的马,代表不了整个马类,仅仅是马的一个品种而已。所谓的马就是人们脑海中固有的影像,是人们赋予它的一个称谓,久而久之,它就成了马固定的象征或代名词。天地万物同样可以看作手指和马。天地有数不清的物质,你能够说这些物质就是天地吗?显然不能。同样,万物也是数以万计,你能说其中一种物体就是万物,显然不能。”

庄子两手握拳,向下压了压,像是在表明一种态度,“道始终在运动中有所成就,物只有在确定了称谓后才能够在脑海里形成固定概念。什么是本质?本质就是本质。非本质又是什么?非本质就是非本质。万物都有其本质,万物都有其可行之处。就像大小、美丑、千姿百态的形式,其相伴而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复通为一。正如老子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矣,斯恶已。有无相生、高下相顷、美丑相依。”

“天地万物分而治之,其分散的同时也代表着有所成长的迹象,其成长的过程也代表着走向毁灭的趋势。万物都是如此,复通为一。”

“就人类而言,唯有修道成功的人深谙此道,明了天地万物相通为一的道理,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巧妙的寄托在万物的功用上而不会自己刻意为之。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生长、发育,接近于道的目标,尽管万物可能不知道这就是道。”

庄子停顿了一下,说道,“可惜人们都是太聪明了,总是挖空心思的求同,殊不知天地万物本就是大同世界。例如,有个朝三暮四的例子很能够说明问题。有个人养了一群猴子,猴子饭量太大,养猴人想削减一些吃食。养猴人对猴子说,今后,每天早上每个猴子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猴子一听,就不乐意了,养猴人说,那就早上四个栗子晚上三个,如何?猴子们就高兴起来。朝三暮四变为朝四暮三,只是名称变了而已,吃食本质没有改变,猴子们不懂得这个奥秘,其实,人类也是如此,不懂得大同思想。”

“所以,圣人很聪明,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不纠缠于是非之中,而是依循着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会把路堵死,可谓是条条大道都贯通。”

第六章 从无到有再到万物分类再到是非评定的进化过程

蔺且正在阅读老子的文章,看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就问道:“老师,老子认为在天地之前,还有一个物的存在,这个所谓的物周而复始的运行,可以成为天下之母。现在看来,老子的认识是正确的。您说,老子是如何认识到的?”

庄子说:“老子确实非常伟大,凭借他的认识能力以及对社会的洞察力可以称得上至人。”

庄子拨了拨灯芯,昏暗的房间立即变得明亮起来。庄子继续说道:“上古之人,他的认知也是有极限的,这个极限能达到什么程度呢?可以分为几个等级。第一等级是认识到最早的世界是没有天地万物的,老子就属于这个等级。这是最深远的认知,再也没有比这个等级更为深刻的认知了;第二等级是认识到世界有天地万物,但是,天地万物不分彼此,没有界限,和谐共生;第三等级是认识到天地万物有分类,有区别;第四等级是认识到天地万物不但有分类还有是非、善恶、优劣的差异。第四等级的出现恰恰是道日益衰落的原因,人们的私欲日益膨胀致使道日益衰落,正如老子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说到这里,老子发出了一声感慨“现在的社会有物成、道亏还是没有物成、道亏呢?如果说有物成与道亏,那昭文弹琴就是最好的说明:无论琴技多么高超,都无法把所有乐音都囊括进去,总有遗漏的地方;如果不弹琴,就不存在乐音的遗漏。可以说,昭文弹琴、师旷击鼓、惠施身靠梧桐树辩论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因此而流芳千古。”

“他们向世人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并将自己的爱好灌输给别人,可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技艺也不感兴趣。惠施一辈子痴迷于离坚白的无聊辩论中,昭文的儿子继承昭文的遗志却难现他爹的才华,”庄子结束了自己的感慨。

蔺且听得入了神,连续几天的讨论,使蔺且对齐物论的核心思想把握得更加到位,听完老师的感慨,他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蔺且说:“由是观之,如果说昭文弹琴、师旷击鼓、惠施辩论称得上有所成就的话,那么,芸芸众生也可以称得上有所成就啦!因为他们三人把自己的技艺强行灌输给别人,而别人没有接受,连昭文的儿子都难承父业,他们实际上是失败的。把失败的人硬说成有成就,那么,也可以把学不来绝技的我们说成是有成就;同样的道理,如果说昭文弹琴、师旷击鼓、惠施辩论都称不上有所成就的话,那么,芸芸众生都称不上有所成就啦!因为他们身怀绝技却无法传承,不能称得上有所成就,何况学不来绝技的芸芸众生呢?”

“所以说,是否有成就,不能看某一方面,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蔺且补充道。

庄子赞赏地点点头,说道:“说得好,圣人的追求就是不要发出耀眼的光芒,要低调、内敛的做事,要大隐隐于市,就像老子说的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以无为的态度循道而为的生活即可,这才是真活明白了。”

庄子说到这里又开始激动起来,他又开始在狭小的房间里踱起步来,“我们今天的讨论在外人看来不知道是否认可,赞同也好反对也罢,我俩、外人总归有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从这个角度看,大家又没有区别了。”

“虽然老子说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但是,我还是想表达自己的看法:宇宙有个起源,在起源之前有个未知状态,在起源之前的未知状态前还存在一个未知状态,直到无穷尽的未知状态;同样的道理,宇宙有天地万物,在天地万物之前有个无的状态,在天地万物之前的无的状态前还存在一个无的状态,直到无穷尽的无的状态。就像老子说的有无相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无是个玄妙的东西,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无?什么才是真正的有?就像我现在说的话,是说了呢?还是没有说呢?角度不同,认识也就不同。”

第七章 这是谬论吗:大莫过于秋毫之末,小莫过于太山

庄子和蔺且就“有无”观畅谈了很久,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角度不同,观点不同。

庄子说:“人们习惯认为大小、长短都是有区别的,大莫过于太山,小莫过于秋毫之末;长寿莫过于彭祖,短命莫过于刚出生就夭折的新生儿。我倒认为,大莫过于秋毫之末,小莫过于太山;长寿莫过于刚出生就夭折的新生儿,短命莫过于彭祖。其实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只是人为划定的概念,是人们的成心在作怪。宇宙的本原在于无区别的存在,我可以和天地同生长,也可以和万物合而为一,共同在道的笼罩下生存。”

庄子停顿了一下,继续点化蔺且:“既然人类生存于道中,何苦还要再谈论呢?既然提到了万物归一的概念,又怎能离得了语言这个载体?如此一来,有了万物归一,就有了语言,这就产生了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还要追溯到一的本原上,这就产生了三个要素,如此往复,以至于无穷,再高超的计算高手也算不完这个无限值,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蔺且点点头:“是这个道理。但凡世间之事从无到有能够产生三,从有到有那就是无穷尽啊!这就是道的本质,是宇宙世界生生不息的奥妙所在。”

庄子也继续发挥自己的思想:“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有任何界限;言本无固定模式、无固有观点,只是有了是非之后才有了各种限制与束缚。这些界限就是: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一言以概之,世间之事,既有分别就有大同,既有辩论就有附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圣人胸怀博大,包容一切;芸芸众生总想把自己的观点通过辩论表达出来,可就是听不到也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这个角度分析,辩论其实是在躲避别人的见解,是自欺欺人的表现。”庄子补充到。

蔺且说:“老子曾经说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老子的观点和我们刚才谈论的话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庄子认同地笑笑,说到:“是呀!做到极致的表现就是无招胜有招,这是武术界的观点,其他事情也是触类旁通,一样的道理。大道是道的最高境界,大道通常以无为的形式表现;大辩不是侃侃而谈,而是沉默不语;大仁不是满口仁义、处处标榜,而是体现在行为中;大廉不是表现出廉洁而是内心深处真正的廉洁;大勇不是勇武果敢就行了,而是不能伤害人和物。反过来说,将道昭明于世反而不是道了;以能言善辩自称反而没有达到至辩的程度;始终如一的守仁反而会有不周全的地方;言行处处标榜廉洁没有人会相信;勇敢的连人都敢杀成不了英雄豪杰。这五个方面都能够融会贯通也就接近于道了。”

这一番长篇大论下来,庄子似乎有些疲倦了。庄子呷口茶,继续说道:“因此,人能够在某个方面认识深刻就称得上极致了。可是有多少人能够认识到辩论的最高境界是不辩呢?道的最高境界是微妙玄通呢?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认识水平上乘的人称得上循道而为,实践上要做到和光同尘,大隐隐于市的程度,即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却不刻意去追本溯源。”

第八章 人喜暖、泥鳅喜湿,哪个生活习惯才符合标准?

一天晚饭后,庄子和蔺且难得有闲暇时间来到门口的小河边散步,秋日的夜晚已经有了丝丝凉意,微风一起,树叶纷纷扬扬地在空中舞动,宛如一个个玲珑可爱的提线木偶,摇头摆手,再慢悠悠地飘落到地面上。

在晚霞的照射下,在微风的吹动中,河面上荡起阵阵细小的波纹,一些小鱼儿也借机跳起来,加入到秋夜的合奏中,形成一首抒情、静镒的小夜曲。

庄子继续《齐物论》的话题:“大小之争、是非之辩在现实社会中无可厚非,也是久已存在的事实,我们现在无非是要跳出这个现实的圈子,站在理想的假设的空间下勾勒出一幅抹杀掉大小之争、是非之辩的画面,然后,尽最大可能去实践。”

蔺且紧随在老师的身旁,说道:“是的,现实中这些事实无法消弭,可是仅仅建立在理想的层面,岂不是空中楼阁,最终只是一场空谈。”

庄子瑶瑶头:“不,不,不能这样想,任何现实的改变都是需要理想的萌芽、壮大直至最后的实现。其实,现实社会有缩小差距的条件,我们可以努力的缩小这种差距,实现万物一齐的目的。”

庄子说到:“我给你讲几个寓言故事,通过这些寓言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理想有实现的条件。”

第一个寓言故事:

圣帝尧询问圣帝舜,说:“我打算攻打宗脍、胥、敖等三个部落,可是,有了这个想法后,坐在帝位上却不得释怀,这是什么原因呢?”

舜帝说:“这三个小部落,就好比在蓬草、艾草之间生存,和我们偌大的部落联盟相比,真是不足挂齿,您有什么不能释怀的?上古时代,十个太阳一起出来普照万物,还有得不到太阳眷顾的物体吗?您的德行要比十个太阳大的多,无处不在,无所不至,无孔不入,三个小部落自然能够感受到您的德行的照耀,还有什么讨伐不讨伐的?”

第二个寓言故事:

古代的圣人啮缺问他的老师王倪:“先生知道万物相同的地方吗?”

王倪说:“不知道。”

啮缺又问:“先生不知道的原因在哪里拿?”

王倪说:“我也不清楚。”

啮缺疑惑地说:“如此说来,这终将成为无法揭示的谜啦!”

王倪说:“虽然我不知道,我还是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知道与不知道的界限在哪里呢?我的知道换个角度可能就是不知道;我的不知道换个角度可能就是知道。啮缺你说是不是?人常年睡在潮湿的泥土上就会得腰部疾病,甚至会瘫痪。泥鳅却是终年生活在泥潭里,这是为什么?人爬到树梢上可定会害怕掉下来,猿猴却在高大的树梢间自在跳跃,这又是为什么?啮缺你说人、泥鳅和猿猴哪个生活习惯才符合标准?”

王倪继续说到:“人食蔬菜和谷物,麋鹿吃草,蜈蚣喜欢吃小蛇,鸱和乌鸦喜欢食老鼠,啮缺你说哪个味道才符合标准?猿和猵狙喜欢同性恋,麋和鹿杂交,泥鳅和小鱼水中共游。毛嫱和西施是公认的大美女,可是鱼儿见了游入水中,鸟儿见了高飞远去,麋鹿见了跳跃跑掉,啮缺你说哪个审美标准才是正确的?以我之见,仁义的内涵,是非的由来,早已经乱了套,我哪里能分辨清楚?”

啮缺说:“先生您分辨不清,至人也分辨不清吗?”

王倪说:“至人就是神啊!大火焚烧也感觉不到热,冰冷的河水冻也不觉得寒冷。雷电击毁大山,狂风刮起海浪,这样都不会让至人受到惊吓。至人腾云驾雾,日月为骑,开始一场四海之外的逍遥游。至人是连生死变化都不会受到影响的,何况区区的大小之争、是非之辩呢?”

第九章 极致的辩证法:说了等于没说,没说等于说了

第三个寓言故事:

相传古代圣人瞿鹊子和长梧子有过一次讨论。瞿鹊子问长梧子:“我听孔夫子说过,圣人一般不过问具体事宜,不追逐利益,不对抗天灾人祸,不积极作为,不刻意求道,本着超凡脱俗的心态,不深陷于现实繁杂事务中。孔子认为不存在这样的圣人,我却认为是再好不过的修道之法啦!先生您的看法呢?”

长梧子回答说:“别说孔夫子不明白,就连黄帝听闻此言也会迷惑不解的。圣人的修道之路是一个漫长的心灵之旅,需要时间的积淀,需要思想的丰富,需要持之以恒的身体力行。这场艰难的长途跋涉不到最后关头,都称不上修道成功。可是你未免有些理想主义了,听风就是雨,刚看见一个鸡蛋就想到报时的公鸡,刚看见弹弓就想到品尝烤鸱鸮的肉了。当然,我的观点也未必正确,仅供参考,不要当真。我认为,圣人如同展翅高飞的大鹏鸟,视野触及之处,万物一体,日月如梭。六合之内和谐共生:不管是纷繁复杂的世间事情,亦或是高低贵贱的人生百态都是那么的和谐,那么的融洽。”

长梧子接着说道:“世间人精明能干,圣人却愚笨木讷,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圣人集聚万物之精华修炼成婴儿般单纯。万物也是如此,相互吸取精华形成一个精纯的共同体。”

“世间的许多事情充满辩证性:人们始终面临生死的困扰,只想活在世上却不想死去,其中的缘由我哪能知道呢?人们怕死的心情如同自幼流浪的人从不想回家似的,其中的缘由我又哪能理解呢?艾地守卫边疆的大臣有个女儿叫丽姬,初嫁给晋国国君的时候,痛哭流涕、泪洒衣襟,到了晋国王宫以后,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夫妻举案齐眉,她又后悔自己当初不该哭泣。同样的道理,死去的人在阴间可能比在阳间生活得更为舒服,他们是否后悔活着的时候不惜一切代价求生的举动呢?”长梧子摇摇头,说道:“我不知道。”。

“做梦也是一样:梦里喝酒白天却在哭泣;梦里哭泣白天却在打猎;梦中并不知道是在做梦,梦中还会夹杂着另一个梦,醒来后才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只有圣人明白人生何尝不是一个长梦呢?愚笨的人自以为很清醒,自以为什么都知道,整天忙碌着侍奉君王,耕作谋生,终生追求不止,井底之蛙啊!”

说到这里,长梧子笑了,他说:“孔夫子和你一样都是在做梦,我同你谈的这席话,其实也是在说梦话。也许万世之后能有位圣人明白我所讲的含义,早晚会发生的。”

长梧子意犹未尽,进一步阐述到:“如果我俩展开一场辩论,你胜了我,难道就说明你是正确的,我是错误的吗?我胜了你,难道就说明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吗?我们两个到底谁是谁非呢?或者说,我们两个都是对的?我们两个都是错的?如果你我二人都各持己见,无法达成共识,那就说明每个人的认识能力都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果找个裁判来评判,需要找个什么样的裁判呢?找个观点和你相同的进行评判,裁判的观点和你相同,这个判断就客观公正了吗?找个观点和我相同的进行评判,裁判的观点和我相同,这个判断就客观公正了吗?找个观点和你我都相同的进行评判,裁判的观点和你我都相同,这个判断就客观公正了吗?找个观点和你我都不相同的进行评判,裁判的观点和你我都不相同,这个判断就客观公正了吗?总之,你、我以及他人都各持己见,无法达成共识,世间的是非对错也就无人说得清了。”

长梧子发表最后的见解:“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大意是,如何才能做到天、地、人和谐共生?要抛弃是非对错的观念,一旦有了是非对错的观念,是就不同于非,对就不同于错,这是无需再争辩的论题了。只有抛弃是非对错,实现万物一齐的格局,做一个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鸟,在浩瀚的太空来一场说飞就飞的逍遥游,才能够忽视时空的差距,长存于历史的长河中。”

第十章 庄周梦蝶与齐物论的关系

第四个寓言故事:

正午的阳光强烈的照射在大地上,万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姿态各异的影子,不同的影子在光照下又反射出另一个影子,于是,一场影子的影子与影子之间的对话就此产生了。

影子的影子问影子:“你以前不断行走,现在静止不动;以前静坐在那里,现在反复起来。为何这么反复无常呢?”

影子回答到:“我依托的物体有何举动,我就有什么样的举动,进一步说,依托的物体又随着自己所凭借的物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例如,蛇依托其肚子上的鳞片而爬行,我的姿势也随着蛇与蛇肚子的游动而发生变化;蝉依托其翅膀而飞行,我的姿势也随着蝉与蝉翅的飞翔而发生变化。天下万物数不胜数,我哪能分得清为何是这个形状?又哪能分得清为何不是这个形状?”

第五个寓言故事:

庄子为蔺且讲述了自己梦蝶的寓言故事。

庄子曾经梦见自己化成了一只蝴蝶,蝴蝶在万花丛中翩翩起舞,那叫一个志得意满,完全忘记了所谓的庄子。一觉睡醒后,才发觉自己不是那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而是庄子。唉,不知是庄子化身蝴蝶还是蝴蝶化身庄子,庄子与蝴蝶是两个不同的物体,也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世界在特定的时空中可以相互转化,形成你我的互化,万物都是如此,在一定的时空中相互转化,这就是物化,是万物一齐的时空条件。

寓言故事讲完了,出现了长时间的静寂。庄子和蔺且都没有说话,庄子还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那是兴奋中掺杂着淡淡的忧虑,激动中又有着不可名状的失望的情绪。蔺且还在回味着刚才的寓言故事,思绪随着先古的尧舜飘到了王倪师徒身上,脑海中又仿佛出现了老师庄子化身蝴蝶翩翩起舞的画面。

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流淌着,庄子首先打破了沉默:“这几则寓言故事契合了《齐物论》的思想,我们之前反复讨论万物一体,讨论要摆脱凡间俗事的羁绊,从天地万物的起源来看待这个问题。老子说过,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老子是第一个提出宇宙生成论的大师,老子运用推断、演绎的方法得出天地生出之前还有一个不明物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物就是老子口中的道,在道的时代,万物没有区别,人世没有是非对错,没有高低贵贱,循道而为的日子是多么的惬意,只可惜,现在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连赖以维持秩序的礼仪、法度都破坏的面目全非,更别提重现大道盛行的境况了。”

“所以,我们的《齐物论》也只能像空中楼阁永远也不能够落地生根。”蔺且感叹地说。

庄子豪放地挥挥手,坚定地说:“不会的,即便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我也尽最大努力在自己的身上实现这个理想。”

庄子齐物论精髓 白话庄子齐物论精讲集萃(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