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方言大喇叭(老保定方言拾趣)

蒜疙瘩,也就是普通话说的盘扣,是用于中国传统服饰中,固定衣襟并起装饰作用的编织物。最简单的盘扣是打成结后类似大蒜造型的疙瘩,所以叫蒜疙瘩。这个词读音的重音在第一个字,“疙瘩”读轻声。否则容易引起歧义了。

保定方言大喇叭(老保定方言拾趣)(1)

要说这个“蒜疙瘩”的土语真是不科学,它把美丽的盘扣艺术给大大地简单化了。其实,盘扣是一种古老的盘结艺术。它品种多,花样翻新,艺术性很强。一组蒜疙瘩盘扣由三部分组成,扣门、扣结和扣花。扣花只起装饰作用,真正实用的是扣门和扣结相合,扣在一起,用来连接固定衣襟。一套“蒜疙瘩”也称为“疙瘩扣糜儿”。

保定人把盘扣的过程叫“打蒜疙瘩”。能否把“蒜疙瘩”打好,是衡量一个女人手巧不巧的标准之一。打“蒜疙瘩”看似简单,实则很有讲究。“蒜疙瘩”的材料可用边角料废布条,编结出不同的造型和款式。想当年,盘腿坐于炕上的女子,安静地剪着花花绿绿的布条,随后让针钉住布条的一头,拽住另一端,细密地缝着。不一会儿功夫,若干个小小的俏丽“布筒”在女子的手下活脱脱出现,这是盘结时的一道工序叫“劁带儿”。“小布筒”有个专业的称谓叫“袢条”。随后将这些“袢条们”一根根上下左右穿插钻绕,编织成一个个好看的结儿,“蒜疙瘩”就基本成了。

“蒜疙瘩”可不喜欢单打独斗,她还需要有伴儿,就是“扣糜子”,与“蒜疙瘩”对应着缝制在衣襟两侧,“蒜疙瘩”往“扣糜儿”套里一钻,就算系上纽扣了。疙瘩扣在一起,排列整齐,成双成对,共同守护着衣襟的安全。是勤劳娴静的女子成就了“蒜疙瘩”的美丽人生,它也丰富扮靓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盘扣蒜疙瘩,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结的延伸与演变。中国结是我国的民间手工编结艺术,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只是在远古的华夏土地,“结”本身具有“契约”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当时编结是为了记事。据《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更详细地记录了结绳之记事的功能:“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此时编结还没有装饰的功能。到唐宋时期,才注重其装饰效果,也逐渐为它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如:如意结代表吉祥如意;双鱼结代表吉庆有余等。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旗袍的出现,更让那些“蒜疙瘩”有了用武之地,开始大行其道。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它的万千变化,代表着人的情感的丰富和复杂多变。

“蒜疙瘩”盘扣汲取承接了中国结的编织特点,讲究上下一致、左右对称、正反相同、首尾连接。把不同的结饰连缀在一起,或用其他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内涵丰富的传统吉祥饰物。

保定方言大喇叭(老保定方言拾趣)(2)

“蒜疙瘩”从字面和声形上都更让人感觉到其实用价值。其实,“蒜疙瘩”是独具魅力的饰物。它链接衣襟的同时,也默不作声地装点着服饰。它镶嵌在衣服周围边缘,使整体风格古雅端庄的服装中融入娇俏妩媚跳脱之美,反之亦然。“蒜疙瘩”的材质有粗朴的棉麻,也有华丽的绫罗绸缎,色彩可深可浅,可浓艳,可素雅。而它的多种盘法也对装点服装风格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有直扣、有花盘等,或简洁清雅,或玲珑魅惑,不同的造型,点染着不同风格的服装。

解放后的一段时间,由于服装的革命,一些现代的塑料扣、有机玻璃扣等登上服装舞台,打“蒜疙瘩”的技艺几近失传。而最近几年,服装行业刮起复古风,中式盘扣又重新兴起,打“蒜疙瘩”也成了一门非常了不起的手艺。在保定一带,如果去裁缝店订制服装,店家明确提出,如果要缝缀人工“蒜疙瘩”,价格会高出一大截。可见这门技艺已是很稀有了,这也才能显示出“蒜疙瘩”的价值了。

来源:保定方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