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春耕生产忙 迎接好春光春耕复产忙

人勤春来春耕生产忙 迎接好春光春耕复产忙(1)

鸿特精密生产线上的工人正在检查产品质量。南方日报记者 李霭莹 摄

人勤春来春耕生产忙 迎接好春光春耕复产忙(2)

周喜在手套写上“加油”。

周喜供图

融媒阅读

台城街道日均清理

卫生黑点约100处

2月20日下午,广东鸿特精密技术(台山)有限公司(下称“鸿特精密”)车间内哐啷哐啷的铝合金碰撞声此起彼伏。自2月10日全面复工以来,鸿特精密已经有75%的员工顺利返岗。在台山,像鸿特精密一样已经重开生产线投入复产作业的企业已经超过1200家。

取消企业复工复产审批、报备手续后,台山企业可以在全面落实“四个到位”“八个一”的基础上自行复工复产;从年初二就开始春耕的台山赤溪镇,已经秧出了10厘米高的水稻苗;“台山电视课堂”线上教学正式上线播出,首日收视和点击量达到8万人次……复产稳、春耕忙、学习勤,台山正逐步有序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迎接好春光。

南方日报记者 李霭莹

复产稳 82.4%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

“我们参与生产零件的救护车已运往火神山医院。”说出这句话时,鸿特精密品质部部长伍德良的眼里满是自豪。1月27日,位于江西南昌的江铃汽车发来加急订单,恳请鸿特精密紧急生产1300套负压监护型救护车核心零件。公司当即与台山市疾控中心商讨复工方案,动员本地员工返岗复工。

1月30日下午,80位返岗工人在两条救护车零部件生产线上熟练完成了缸体裙架、发动机悬置铝支架等救护车发动机核心零件的生产。两天后,这批零件组装成的救护车连夜抵达武汉,其中10辆被运往火神山医院,用于重症病人的转移。

鸿特精密、富华重工等22家企业是台山第一批提前复工的企业。收到企业复工申请后,由台山市人社局牵头,台山市科工商务局、市卫健局组成的台山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企业复工专责工作小组(下称“专责小组”)组成两个现场核查组,对企业“四个到位”“八个一”落实情况进行确认,迅速完成报备程序。“车间、饭堂、宿舍是重点检查对象。”台山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月10日企业复工复产后,专责小组分成4个指导协调工作组共18人,分赴全市17个镇街的复工企业开展协调,了解防疫工作落实情况。

截至2月19日,台山已有1232家企业顺利复工复产。其中,197家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复工复产率达到82.4%。

登记员工近14天活动轨迹和接触史,完成一对一防疫培训,吃饭自备餐具一人一桌,4人一间的宿舍变为1人1间,每日两次全面消毒……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鸿特精密开始思考今年的产值问题。“今年年初,公司在2019年产值4.5亿元的基础上,确立了5亿—5.5亿元的年度产值目标。”鸿特精密主要研发、生产发动机铝合金零部件,其产品服务于奔驰、宝马、江铃福特、日立等知名汽车品牌。伍德良说,目前鸿特精密遇到的突出难题是上游企业还未完全复产。尽管今年前两个月产值同比有所下降,但公司并不打算修改年度目标。伍德良说:“为了弥补国内订单的不足,我们已经提前启动了原计划年中开机生产的国外订单。”

公司相关负责人苏玲珠透露,目前大约还有200名生产线工人仍在外地尚未返岗。为此,他们已经通过台山市人社局,在“台山直聘”“台山人才网”等线上平台发布了招聘信息,招募机加工作业员、压铸作业员、后加工除毛刺等一线工人。据台山市人社局统计,截至2月20日,全市已有124家企业在线上放出约500个岗位信息,拟招聘员工人数超过3200人。从2月7日至20日,上述网络招聘平台的点击量达到3.4万多人次,已经成功为企业对接劳动力超过1830人。

春耕忙 早造计划播种50万亩

钟亦平是台山赤溪的大耕户,承包着500多亩农田,也是当地农祥水稻专业合作社的社长。按照往年的习惯,他在1月27日年初三那天就开始着手春耕的第一个步骤——浸种。4天后,他招来了五六个农民帮忙播种育苗。记者走访时,他的秧苗已经长到10厘米左右,由于天气回暖,已经可以掀开防寒农膜,准备插秧了。

台山有“中国优质丝苗米之乡”的称号,台山大米也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做好今年农业春耕生产,台山市农业农村局于2月初就已经全面部署全市春耕备耕工作,引导农民和各类经营主体有序下田、分时下地、分散干活,确保春耕开好局、起好步。据了解,台山今年全市早造计划播种面积50万亩,目前已完成育秧面积16万亩,完成计划面积32%,完成犁办田9万亩,完成计划面积18%。

赤溪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主任杨超说:“赤溪的农户有春耕早的习惯,春耕时间比江门其他地方大概早10—20天。”镇内各农资店及部分大耕户在春节前已经做好了春耕农资准备,因此受疫情的影响比较小。赤溪早造水稻种植面积大约2.6万亩,截至2月20日,全镇2.3万亩水田已经完成了第一次整地任务,其中200亩已经完成插秧。

赤溪镇有93户50亩以上的大耕户。春耕开始前,镇政府通过张贴通知、微信群等方式呼吁耕户,尤其是大耕户,尽量采用机械化耕作,减少人员聚集的可能。除此以外,农检站也对即将上市的新鲜果蔬加强了安全检测,抽样样本由原来的每天20个增至每天25个左右。

斗山镇也是一个台山的水稻大镇,记者走访时刚好遇上大耕户陈树祥在进行第二轮整地。“要把地里的杂草都打烂,把土壤翻至松软,才方便插秧。”他独自一人开着旋耕机,来回在田里整地。斗山镇镇委委员杨伟辉说,目前全镇90%以上的耕地已经完成了播种,到2月底就可以陆续插秧。

“有些外地大耕户一时半会回不来。”斗山有1626家水稻种植场,其中一部分是外地人在经营。疫情防控之下,他们有的还在老家,有的从老家回村,要进行14天隔离。为了保证春耕的顺利进行,镇政府与村委会牵头,组织附近的村民一起帮忙犁地秧苗。“大家都很乐意帮忙,毕竟误了农时来年的粮食产量就没了保障。”

在斗山经营农资店20多年的李明在过年前提前囤好了春耕的农资。“目前店里的储备可以满足春耕六七成的需求。”他的农资来自广西、东莞、广州增城等多个地方,他期待供货能尽快恢复正常。

学习勤 电视课堂上线首日流量破8万

2月21日,台山市新宁中学老师李畅宏结束了本周化学课程的录制工作,今天他讲的主题是《溶解度》。按照电视课堂的课程表,全市初三学生可以在24日15:50分打开电视收看课程。

从2月18日开始,由台山市教育局和台山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台山电视课堂”线上教学正式上线,全市初三和高三学生可以通过有线电视和网络视频播放两种方式进行免费收看。课程分为初中、高中毕业班复习指导两项内容,由新宁中学和华侨中学的教师团队进行远程授课。

开播第一天一大早,台山市华侨中学高三学生袁笑霞就守在电视前,收看高三的课程,根据“主播”老师的讲解,她在笔记本上记下高考的重点难点。她说:“电视收看增加了课程播放的稳定性,再也不用担心网速卡了。”与她同级的伍思思觉得,电视课堂的屏幕比手机大一些,学习起来眼睛不会这么累。数据显示,电视课堂上线首日收视和点击量高达8万人次。“我万万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看我们的课程。”数学老师许健文看着这个数字很是惊喜。

电视课堂高人气的背后,是各学科备课组夜以继日的努力。16日收到录制任务后,许健文主动请缨成为数学科三位“主播”老师的一员。上课前,他与备课组商量确定授课专题,完成课件PPT的制作后,他需要反复练习,熟悉课堂的内容。“录像机一开就不能重新录制或者剪辑,一定要流畅完成整个课程。”

高中毕业班复习指导以复习为主,课程以讲课与做习题穿插进行。然而,老师在录制现场看不见学生,是个不小的尴尬。“我不知道学生对习题的反馈是怎样的,只能大概估算他们的完成时间。”许健文说,这段等待的时间他只能静静地看着镜头,假装台下有学生。

台山共有30多所初中,各镇学生的课程进度和知识基础不尽相同。考虑到电视课堂面向的是全市学生,李畅宏和他的备课组在准备习题时会更加谨慎,“习题过难过易都不太好”。为了跟进学生们对电视课堂的反馈,李畅宏加入了很多班级QQ群,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他们对课堂习题或者课后作业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在群里提出来。”

对于3个月后就要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熬的假期。许健文每日计算着备考的日子,心中难免焦虑,“作为老师只能每天尽可能多地督促他们学习,提供更多课后辅导。”

聚焦

疫情中坚守一线的他们

外卖小哥、送气工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休假

2月21日上午10:30,饿了么外卖骑手吴泳俊开始上班,按照晚班的安排,他的送餐工作将持续至凌晨2点。在台山,每天都有一批人坚持出门上班,戴着口罩坚守疫情防控的一线,维持着这座城市的正常运转。他也害怕自己会感染,但是“人们的生活还要继续,总得有人坚守工作。”

外卖骑手成为防疫知识宣传员

从1月17日开始,吴泳俊已经连续上班一个多月。春节放假前,公司一共有160多位外卖骑手,但因为疫情的缘故,回家过年的一部分外地骑手如今难以返回。90多位本地外卖骑手撑起了整个台城的送餐业务。

“以往我们每天工作大概8.5个小时,现在基本都是十一二个小时。”吴泳俊说,疫情发生后,大部分市民都选择留在家中,且全部餐饮场所都停止提供堂食服务,外卖的需求量大大增加。

“每天大概有2000单业务。”台山饿了么执行董事陈海俊坦言,为了保障好骑手的安全,公司要求骑手每天测体温、消毒外卖箱、佩戴口罩、勤洗手,送餐时尽量不要接触食客。

在台山市委宣传部的支持下,从1月28日开始,台山饿了么所有外卖骑手就当上了防疫知识宣传员。他们把防疫宣传单张放进每一份外卖里,送到食客的家门口,既是外卖员,也是宣传员。

吴泳俊知道,送餐可能会增加自己感染病毒的风险。“但我放不下对顾客、对社会的这份责任。”他说。

近300名送气工坚守岗位为市民送气

“家家户户都要做饭洗澡,我们哪敢休息。”2月21日,台山茂台石油气公司公司送气工余健德连续第23天出门上班。从过去几天的订单量估算,他今天大概需要送15—20瓶液化石油气上门。

钢瓶装的液化石油气,普遍应用在居民的日常生活和餐饮后厨中,炒菜做饭、烧水洗澡是必不可少。疫情之下,分布在台山的5家燃气公司无一休假,近300名送气工坚守岗位为市民送气。石油行业有关人士黄超吟说:“我们为的是承担一份社会责任。”

尽管销量不大,燃气公司的工作还是一天都不能停。广海液化石油气供应有限公司站长伍先生透露,广海镇大概有1万户居民,站里20位送气工每天需要上下楼运送几百瓶气供市民生活。“现在很多小区都用上了管道天然气,但在广阔的农村地区,钢瓶石油气还是占多数。”

从1月31日开始,台山市城管局向全市5家燃气公司派发了疫情防控宣传单,利用送气工将防疫知识送到市民家门口。台山市城管局燃气股负责人麦炳辉介绍,截至2月14日,他们已经通过送气工派发出宣传单张超过2100份。

“我们要保证石油气的供应,也要保障好送气工的安全。”2月5日上午10点,黄超吟兴奋地给记者发来消息:“城管局为我们调配了300个口罩,我会分给每一家企业,用在每一位坚守岗位的送气工身上。”

抗疫日记

江门市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周喜

记录首次上班经历

湖北石首的台山时间

7时起床,7:20从酒店步行到医院,7:30开始穿防护服,8时交接班……第一次来到湖北荆州石首市中医医院上班,一切竟然平常得像在台山一样。

原以为两层口罩会让我透不过气,或者密封的防护装备会令我缺氧和低血糖,但我发现只要放缓语速、调低音调,能很快适应。我原来设想上班的时候要尽量伸长手臂,离感染病人远一些,或者帮他们擦拭身体时稍稍侧过脸去,降低自己感染的风险。但当我走进病房开始工作时,我已经忘记了这是一个充满病毒的空间。它就像一个普通的ICU——有病人需要我照顾,有仪器需要我监测,尽管临时ICU的医疗设备算不上先进。

在14时下班之前,石首市中医医院一共有7位重症患者,每位重症患者都有一位护士进行一对一的照顾。我负责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伯伯。上一班的护士告诉我,老伯伯前几天还在病房里散步、喝茶,但这两天情况突然恶化,陷入昏迷。他吃不了东西,说不了话,也不一定能感觉到我在帮他擦去因为发烧而留下的汗渍。

我想跟他聊聊天,说不定可以刺激他在某一刻醒来。为了寻找更多他的信息,我拉开了床头的抽屉,发现里面放着两张身份证。我跑去问别的护士,她告诉我,伯伯的妻子在几天前去世了,那是他妻子的身份证。

他知不知道太太已经被新冠肺炎带走了呢?他的其他家人情况还好吗?我好想跟他聊聊天,但我只能反复在他耳边说:“伯伯你知道吗,现在全国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护士都来湖北了,我们都在帮你,你要加油哦!”希望他能听到吧。

那张身份证的主人不是一个数字,她是奶奶、妈妈和妻子。

今天下班时,伯伯还没有好转,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他却会跌到80%以下。我能做的,就是配合医生进行生命支持治疗,给予他更细致的照顾。最后,我祝他身体健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