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

前几篇连载主要谈了心态、体育常识、肌肉结构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许多读者已经急不可耐想了解与训练更直接相关的内容。如果在读这篇文章之前,还没有读过前3话的读者,一定要记得回头追看最基础的内容。

但我们在开始讲动作、训练技巧和体系前,还有比这更重要、不能错过的内容。

这些内容是如此的重要,对其缺乏了解的训练者可能很难真正地入门。

他们很可能面临与其他人一样的困境:通过各种渠道读过各种不同进度的文章,但觉得各种理论和流派是公说公有理,好像都对又都能自圆其说,以至于无法分辨对错、合理性,在信息海中挣扎、纠结;如果不讲这部分,那就是对读者的隐瞒和不负责任。

此文可以说是初级内容,因为它讲的就是“怎么练”;

此文同样也可以说是中高级内容,因为它的指导意义贯穿于从新手到冠军,一切训练者的原则核心中,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这么练”。

理论、流派和练法很多,几乎达到了眼花缭乱的程度。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1)

上图都是英文,不过其中有些是易懂的:The Motor Unit就是运动单位。Motor Neuron就是运动神经,就是那坨黄黄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阿尔法神经比作军官,单根肌纤维比作士兵。那么,按照军律,任何士兵都不能单独擅自行动,至少必须一个军官带领他下属的所有士兵一起行动,对不对?这很好理解。

这些行动遵循以下这个规律。

大小法则(Size Principle)

先说说Principle这个单词怎么念:喷瑟博欧。大胆读出来,念错了被喷没关系,别说我教的就行了。【Alcad说】

大小法则是上个世纪最重要的神经学领域发现之一,它是指肌肉收缩时对运动单位的募集遵循从小到大的顺序。

那什么是运动单位的大、小之分呢?就是指运动单位依据该神经所下辖的肌纤维数量的不同。很好理解往下看。

一束神经控制的纤维越多,这个运动单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医学上发现,最大的运动单位位于大腿,一束神经控制的肌纤维数量可超过8000条;手臂上一束神经控制的肌纤维数量约500-800条;最小的运动单位在于面部,一束神经仅仅控制5-25条肌纤维。

从肌纤维类型的角度说,我们已经知道肌纤维有I型、IIa型、IIx(又叫llb)型和几种中间型。不同的书上叫法略不同,这里我暂时采用运动生理学上的叫法。

科学研究认为,一般人的肌纤维的平均数是,I型占约50%,IIa型占约25%,IIx型约占25%。让我们来复习下上节课的内容。

I型是慢肌纤维,可以粗略的理解为“小型运动单位”;

IIa型可以理解为“中大型运动单位”;

IIx型可粗略理解为“几乎最大的运动单位”。

但是实际上,以上三种类型只是一个范围上的大致划分。即便在某一种肌纤维类型的内部,依然存在不同的大小,比如在I型单位(小型运动单位)当中,也有略大的(下辖肌纤维数量在一百到几百之间的)和略小的(下辖肌纤维数量小于一百)。

大小法则的基本内容有2点

(1)人体对运动单位的募集,是从小到大有序的。

(2)根据需要,优先募集最少、最小的那部分。

请记住这2个基本点.

不难理解,大家看下面的讲解。

当我们去移动一个很轻的重物或身体部位时(例如眨眼、拿起牙签),身体只会募集最小、最少数量的运动单位;

当拿起一个有一些重量的物体时,例如端起一碗饭,拿起一瓶矿泉水,身体会募集稍大、数量稍多几个运动单位;

当需要举起或者移动的重量越大,身体所募集的运动单位也越大、越多,深蹲硬拉极限重量时,身体一定会募集到全部的运动单位。

如下图: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2)

很好理解,对不对?

以上就是大小法则的粗略意思。

即所移动的重量越大,所需的力就越大,那么募集的运动单位也就越大、数量越多。

并且,这个顺序是固定的,一定是先小再大。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当募集到最大单位的时候,比它小的单位也一定被募集到了。

下面,分出若干点讲解大小法则对我们的实际训练的指导意义。

1. 募集顺序与重量的意义

根据大小法则,第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就是:

在常规的抗阻训练中,小重量基本没用(很新的新手、手术后康复训练者、伤残人士局部训练、幼儿和老人训练等不算常规)。为什么,因为很小的重量只能募集到很小、很少数的运动单位。

有读者会问:那小单位就不好吗?

答: 在很大程度上,是的。越小的运动单位,力量和体积发展潜力越小。

有些研究表明,I型单位(小型运动单位)即便经过长期训练也只能增大约5-7%的体积,而最大的单位(IIb),却被观察到经长期训练后的体积增幅可超过45%。

而根据合之连载.第3话,我们探讨过,在同等的其他条件特别是神经效率下,肌原纤维围度与肌肉的力量和运动表现基本是正相关的。

所以,对于我们这个以增肌、增力为主要目标的群体来说,中、大型运动单位是我们的主要目标。

从很多年前陆续有网友和我交流说:“早点看到你写在网上的这些知识就好了,被那种轻重量去感知收缩的文章耽搁不浅,一两年了一直小心翼翼的不敢加重,结果基本没什么进步,后来的朋友都超过我了”。对我说过类似话的网友真不算很少。

长期使用较小的重量,就无法充分募集到最大型的运动单位。

大型运动单位也有一个名字叫做“高门槛运动单位”,简称 高单 。下文我们就用高单表示。

高单在平时很不容易被募集到,在缺乏运动的普通人体内处于一种“潜伏”状态。但是在一些极端条件下,特别是有特殊心理意义的情形下可被激活,如涉及生死的搏斗。

有新闻报道,一个外国9岁小孩Jeremy体重约29.5KG,当他看到在小汽车下修车的父亲因千斤顶滑落被压,于是奋力抬起了汽车的一个角,让母亲撑起千斤顶救出了父亲,可算是我们窥探高单潜力的一个特殊的极端例子。

反过来,长期不用的结果就是用进废退,运动生理学认为,缺乏运动的人群,大腿肌肉中的高单的数量显著下降,低单(低门槛运动单位)数量显著增加。而且,观察还发现人的衰老过程也是如此:随年龄增加,体力劳动和力量下降,大腿肌肉中的高单逐渐萎缩,被低单所替代。

大家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这一点:田径运动员的身体是非常强壮的,身体素质极佳。而短跑冠军更是身上的大单位占了非常大的比例。

对运动员的观察还发现,马拉松冠军的腓肠肌中I型单位(低单)占比可达93%-99%;而短跑冠军的腓肠肌中I型单位仅占25%。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一个问题,即马拉松运动员身体也I型单位为主,小单位占了很大比例。难道他们也是不健康的?对于他们是否健康,妄下结论显得草率,但是从以下3个角度我们可以做出一些思考:

1.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竞技运动追求的是成绩而不是健康,而且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竞争资源的、相互冲突的。如果某人把所有的单位转为低单,他是为了出专项成绩还是为了健康呢?

2.我看到过一些数据,是关于足球球员猝死的。相关的专题进行了统计,体育界猝死前3名:1足球、2自行车、3马拉松,都是过度使用心肺的项目。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3)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4)

3.木桶理论:木桶能装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木板。有较多军事历史和体育知识的人会知道,其实人的耐力(也就是前面我们的连载说过的低阶力量耐力)挺强,或者说潜力很大。在一些探讨中,经常提及古代长距离行军都是步兵停下来等骑兵。

那么,根据木桶理论,其实我们的各项身体素质中,耐力其实是“最长的那一块木板”。

而真正的短板是什么?就是我们最缺的东西,具体到肌肉、运动单位上,就是那些用得少、募集难度高、随年龄不断退化萎缩的高门槛运动单位。

上面我们说了,高单在腿上的分布比较多。

人老腿先老,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这也在某一点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通过运动减肥的效果往往不佳,因为我们都是节能型的,我们对于耐力运动太擅长了,消耗不了多少热量。

一个减肥者更不愿知道的是,大量的跑步会让身体迅速获得神经适应性,身体会迅速发现并采用最为经济、节能、高效的方法,用最少的热量来支撑跑步的热量消耗。

有读者会问:那么高单就那么好吗?

答:首先从木桶理论上说,这就是我们的最短板,即便不是绝对的好,至少从木桶理论的角度说,是高收益的。其次,之前的连载引用了医学杂志《柳叶刀》的大型研究,证明了力量和各种致命性疾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印证我的个人推断。

其实关于高单、系统训练力量和健康的巨大关联,大家也能自行找到很多资料,这就不赘述了。

回到对运动单位和重量的讨论上:要最大限度地发展肌肉和力量,目标要瞄准至少是中高门槛的单位。

因此,要在技术完善、动作正确、基础扎实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大的重量。

因为,对重量起反映,作为重量刺激的结果,神经系统自然会募集足够的运动单位和它所内含的肌纤维。

知道这一点,我们可以防忽悠。

有一些看上去高端的言论经常会提倡一种观点,重量轻才能刺激到肌肉,那么问题来了,重量轻,能募集到多少单位呢?都募集不到,又谈何刺激肌纤维?

一个真事,有个朋友去参加了某高手培训班,高手看了他卧推,就说:你的胸肌没有收紧。当然,没看过运动生理学的他当场就被唬住了,陷入懵逼状态。

但是如果我们了解了本文传递的基本信息,至少可以做个简单的思考,怎么收紧?怎么叫没收紧?肌肉这玩意就是你给多大重量就募集多少,没重量当然收不紧了,这有什么问题?

其实就像我们之前的连载所说,推翻玄学,防骗,最重要的还是知识和头脑。为便于大家更清楚地理解运动单位的募集情况,一些图解是必要的。

假设这个圆柱体是小明同学的肌肉横截面。这个圆柱体硬要说成是小明同学的肌肉横截面,看上去跟真的不太像,但大家不用在意这些细节,对不对?主要是理解意思。

好,这里面一共14个运动单位:

IIx型单位2个,每个力量20牛;(llx又叫llb)

IIa型单位4个,每个力量10牛;

I型单位8个,每个力量5牛。

合计总共120牛。

为方便阅读,接下来的哑铃重量也用牛而不是KG来表示。

什么?看不懂llx(又叫做llb),lla,l是什么?补课吧

云之连载:第3话.增肌训练基础——肌肉的基础信息和一些被流传的误区【补剂品赏】

好了,补课的同学走了,我们继续。

小明同学的肌肉横截面,图解就像这样: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5)

(1)当小明匀速缓慢举起一个5牛的小哑铃:(打上红色三角形表示这个单位被募集了)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6)

(2)当小明举10牛的哑铃,募集情况: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7)

(3)当小明举起50牛的哑铃,募集情况: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8)

(4)当小明举起80牛的哑铃,募集情况: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9)

(5)当小明尽全力举起120牛的哑铃,募集情况: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10)

(6)小明持续高次数地抬举轻重量的5牛哑铃,会如何?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11)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12)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13)

没错,轮换。第一个I型单位会疲劳,然后换第二个,然后第三个...最后当第8个I型单位也疲劳了,第一个I型单位应该冷却完成了,于是乎,又换回第一个继续。这就是轻重量高次数下运动单位的募集规则。

一定有细心的读者会想到,一直做下去,做到天荒地老,轻重量高次数也总会力竭吧,力竭之后呢,会募集更大的单位吗?

答案是不会。

根据大小法则,运动单位有明确和固定的募集顺序,它总是由小到大的,并且必须是先募集到小的,再是大的。

如果小单位全部力竭,疲劳了,没法对神经的募集产生反应,身体是无法直接越过小单位去募集到更大单位的。

因此,用小一些的重量做到力竭之后的短时间内,身体就无法募集到更大的单位了。

作为印证,我们可以去感受一下,当走了好几个小时路,最低的低单都疲劳了的情况下,你是无法深蹲起较大重量的,这不仅仅是能量的问题,而是一个神经上的机制问题:低单的疲劳会导致神经系统无法募集到高单,发不出较大的力。

在训练中如果不使用足够的大重量,就无法募集到力量和体积潜力最大的单位。

这就是对于常规抗阻训练来说,中小重量不应当成为训练主体的原因。

同时,这还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些所谓让你用较轻重量去更充分刺激肌肉的说法,其实与真正的科学是存在相当大矛盾的。

以上就是关于大小法则的第1点,募集顺序与重量的意义。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14)

2.速度的价值

多数流行的网络健身文章会强调慢、强调控制重量。其实有一定的道理。慢和控制能够增加肌肉承受机械张力的时间。术语叫做TUT,即time under tension。

什么叫机械张力?

机械张力指的是运动单位受到拉扯的外力的大小。这个力越大,神经就会把运动单位调动得越彻底,被刺激到的肌纤维也就越多,实际训练一般是通过加重量来实现,当然得在动作正确的前提下。

但是,这种强调慢,强调控制重量的方法是有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弊端,就是 慢速无法募集到高单。

为什么呢?慢和控制意味着发出的力小。

从F=MA的角度来解释,M(质量)一定,A小(速度慢),那必然F(力量)小。

也就是物体的重量没有变,而移动速度慢了,那么必然是由于所发出的力量小了。

而根据运动生理学,单根肌纤维发出的力的大小几乎是一定的,更小的F就只能是代表募集了更少、更小运动单位的结果。

根据以上,大家就能想明白了,为什么慢速动作感觉很艰难呢?

慢速的向心阶段之所以困难,是因为F小,募集的单位小和少的结果。让小单位来承担负荷,强人所难嘛,当然感觉困难了。

而慢速动作的离心阶段为什么难呢?

其实在合之连载.第3话中,合之连载:第3话.关于肌肉的信息和一些训练休息状态的看法--【补剂品赏】

关于离心收缩的部分其实已经探讨过,同样是相对少的运动单位(第3话当时还没有讲到运动单位,所以用的是肌纤维这个概念来替代)来承担相对大的负荷。比如用59%的运动单位承担60%的负荷、用100%的运动单位承担120%的负荷。大家还记得吗?

因此,越是慢速和控制,越是在刺激低单,造成的损伤也是针对低单而言的,之后的修复也是以低单为主的。

因此,中小重量不可能练出卓越的力量,对肌肉发展效果也比较有限。

这不只是理论,这在我长期的实践观察和教学中也有非常多的样本(人)支持。这些年我一直在细心观察周围所有人来收集样本,也包括不锻炼的。在锻炼的人当中,凡是长期使用中小重量进行收缩感知训练,用小重量来做慢速动作和控制性训练的,练出的体形和跟没练过相差不大,甚至他们连“新手期福利”(指正常刻苦训练、充分饮食和休息的人,在开始练的头半年到2年内,可以飞速进步,迅速提高大量的体重、力量和肌肉围度)都享受不到。

有读者会问:那么,是否中小的重量就没法玩了呢?

答:当然不是。个人建议中小重量正确的玩法是高速动作,或者爆发力动作。

比如,脱手卧推。在史密斯机上使用1RM的15-25%的重量,用尽全力向上推,在末端脱手,并且尽量让杠铃飞的高一些,越高越好,然后下落时接住。因为重量很轻,又是史密斯,所以不会有安全性风险。还有一些译文中翻译的抛实心球、投掷动作等,也能很好的发展爆发力。

根据F=MA, M为定值,F越大,A越快。

即对同一个5牛重的小哑铃而言,如果用慢速动作举起,那训练者发出的力就是5牛;而如果训练者能发出30牛力,那小哑铃的移动速度就会快很多。

如果小明对这个5牛的哑铃发出30牛的力就会是这样: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15)

同样,如果小明对着50牛的哑铃发出80牛的力,那募集情况就是这样: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16)

速度的价值通过力表现出来:你募集的单位越多,发出的力越大,那么对于同一个重量的哑铃,它被移动的速度就越快。

换句话说,动作速度越快,募集的肌纤维越多。

如果手头的工具或者杠铃片数量有限,重量不足,采用高速动作就是最佳的训练方式。

高速动作,也就是大重量训练的第二种形式:即对中小重量的重物,发出接近于极限重量的力。

前苏联某资深体育学家(这位老师的名字有点长,开玩笑,那是苏联名字啊!名字不长不舒服斯基!举重教材都称维氏)曾经对这种训练法有一个通俗的比方:应该试图用举起一桶水的力量去举起半桶水。

记性好的同学可能记得,我们在合之连载.第2话里曾经提到过,速度是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具体训练手段上,有条件者应当进行短跑、沙地跳跃等;美国许多力量举运动员们除了安排专门的爆发力训练日,还进行各种跳跃练习。

快速动作能在增肌的同时,充分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当然,前提是得会玩,而不是瞎整)。

对于同一个人来说(体重不变),总体上力量越大,爆发力越强。

其实,极限力量和爆发力/发力速度的关系比较复杂,两者正相关只是个不完全严谨的大体趋势,更细节的东西,因为篇幅问题,会在专门的连载具体说。

大家可以感受一下,体重超过170公斤的海曼(他的深蹲430公斤)能跳上90 厘米的箱子: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17)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18)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19)

著名举重运动员廖辉(能深蹲近300KG)的惊人的弹跳: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20)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21)

举重高手都能这么玩: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22)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23)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24)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25)

云南的力量举爱好者昂先生60公斤体重深蹲230KG,看他跳车、跳人玩很6: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26)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27)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28)

回到我们的主题,在做动作的时候,速度越快,发力越大,募集的运动单位越多,锻炼效果越好。这样练出来,我们不但有肌肉,有力量,还有较强的实用性和运动能力。

关于爆发力和速度训练,有许多专门的方法和工具,以后会详细介绍。

那么,了解了以上知识之后,传统的控制和慢速动作的弊端就暴露出来:

对于较小的重量,如果仍然用慢速动作,刻意去降低速度,降低速度就意味着减少发力,就意味着被募集的运动单位更小、更少。

所以,有一些高水平的体育文章里面提过:“对于任何运动员来说,轻重量的慢速动作都是无意义的”。

那为什么采用慢速动作我们会能感到酸胀难忍呢?答案在合之连载.第2话中提过,代谢废物堆积。

合之连载:第3话.关于肌肉的信息和一些训练休息状态的看法--【补剂品赏】

而代谢废物堆积的关键就是时间。这就引出了下一知识点。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29)

3.时间

不同单位的耐力不同,总体规律是越大的单位力量越大、力量和体积潜力越大、但是耐力越差、能持续工作的时间越短,而小单位是相反的。

高门槛运动单位都是由IIx型 (llx型又叫llb型) 这类快速肌纤维构成,它们就是收缩速度很快、力量和体积潜力很大,但是耗能也大。并且对于如此快、如此高消耗的能量供应来说,无氧糖酵解系统和有氧氧化系统都无法及时供应得上,所以只能依赖ATP-CP系统供能。

因此,最大的运动单位,只能持续收缩8-15秒以内。这也就是为什么,若某人使用的负荷超过1RM的90%以上的重物进行训练时,他最多只能重复3-4次。因为这3-4次差不多就用掉8-15秒。

而大中型的单位,如IIa型范畴中的,耐力就比前面说的最大的单位要稍微强一些。能持续工作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可能有15—30秒。

顺着这个规律,越小的单位,耐力越好。因此,打字可以打很久,散步等一些发力很小、仅募集低单的活动可以持续N小时。

运动的单位大小和耐力的不同,决定了代谢废物的堆积情况。

合之连载.第3话中探讨过,在运动中采用中小重量做高次数的重复时,之所以产生较强的“泵感”,是因为代谢废物(肌肉收缩中所产生的包括乳酸、丙酮酸、H 离子、氧代谢产生的自由基等)的堆积导致肌细胞和相关组织内离子浓度差升高,从而产生组织水肿。

而这些代谢废物的大量产生与积累、生成速率的提高,同时仰赖2个条件:

(1)足够的时间。

(2)足够的能量消耗速度。

需要理解的是,这些废物的堆积过程,其实是一个动态的浓度上升的过程。即,身体一边产生代谢废物,一边将这些代谢废物分解掉。

在静止和非常低强度的运动下,产生速度和分解速度大致能够持平,所以不会导致使其过分升高;

而在高强度运动下,产生的速度大大高于生理上分解的极限速度,所以就造成了浓度的上升。

有些难懂对不对?没事。看下面这个比喻。

这就有点像,往一个底下有小孔的水桶里倒水。如果倒得很慢与小孔流出的速度相等,那水桶里的水就不会增加;当倒水太快,小孔来不及流出,水桶里的水位就会上涨。

那么,思绪前进一步,到训练上。

以上原理其实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形象解释,为什么常见的“代谢废物堆积型的肌肉训练”选择的次数范围是8-12次?

因为,如果使用更高的高单来工作,它们力量强大但耐力有限,无法持续工作较长时间来满足上面说的条件(1)。

如果使用非常轻的重量能连续做几百几千次的,这些单位的耐力很好,的确是可以满足条件(1)了, 但是这样一来又不能满足条件(2)了,因为我们上面说到了,非常轻的重量动用的是很小的运动单位,就算再累,也只是轮换着被使用而已,而且它耗能很少,即便它在无氧代谢中,产生的代谢废物的量和速率也很少,少到基本上也就跟这些废物被清除的速率差不多了,导致没法“让水位持续上涨”。

所谓有氧运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意思,身体产生代谢废物的速度大致与身体清除废物的速度比较接近,所以可以持续地运动下去。

8-12次其实是一个中等单位工作达到衰竭的次数范围。

这些中等大小的运动单位,既满足耐力尚可、能持续工作一段时间来产生乳酸,又满足力量和消耗能量、产生乳酸等代谢废物的能力还过得去,能使相关代谢废物的堆积大大超过身体的清除速度,造成“水位持续上涨”。

此外,8-12次的动作,正常情况下一组的持续时间大约是18-30秒。

因此,从运动单位大小和耐力的对应关系我们可知,采用8-12RM的重量训练时,大约最多能募集到的是IIa型单位中高阶的部分。

大家应该明白了,时间才是幕后的主使。次数其实是表象。

“代谢废物堆积型的肌肉训练”其实并不在乎你是8-10次还是12-15次甚至也不在乎你是15还是20次,造成效果的本质是背后的代谢废物堆积所需的时间。

再进一步,不管你是做20次/每次1.5秒的动作,还是做10次/每次持续3秒的动作,只要总的TUT接近,它们所产生的代谢废物和后面因此产生的效果是差不多的(有细微差别,但是可忽略)。

在组间休息上,年轻的训练者们也不用过分纠结到底是30秒还是45秒还是1分钟,因为总体上,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在短时间内最大化堆积代谢废物。这能让训练者产生切切实实的感受,目标部位的酸胀和组织积液积累到了何种程度,有经验的训练者可以相当准确地量化。

因此,任何一个有足够训练年限和肌肉积累的训练者,一旦觉悟出了“肌肉刺激型的健美训练的本质就是反复机械地堆积代谢废物”,那他就已经自动有了区别,一般情况下,在不用药的选择下,都会进入了本能训练的层次。

对这种层次的训练者来说,动作形式本身、次数范围、组数、组间间隔等很多变量,对于他来说都已不再重要,都是外在的形式而已,只要掌握了实质,无论外在形式如何变化,一切都尽在掌控。

这有点像武侠小说里面的招式和心法。初学者学空洞的招式动作,认为招式可以制胜。而进阶为高手是需要有心法。招式只是释放出这个心法的形式动作而已,剑可以杀人,树枝可以杀人,空手也可以杀人,什么都可以,不同的形式只是承载演绎方法的不同。

这也是我生活和做一切事情的偏好:重实质轻形式。

因此在合之连载.第1话谈心态的时候,我们谈到为了形式而牺牲实质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正如古人所说的:“有形无神者,迂”。

回到训练上,需要注意的是,健美训练可不只有“肌肉刺激”。这只是健美训练的一个分支而已,而且这个比例,在科学的健美体系中应当至少小于40%。这个话题挺复杂,需要较大篇幅。

对于此文来说,我们这篇的目的是通过运动单位、大小法则和时间来了解训练的内涵。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30)

4.时间的启示:力量衰竭的本质和规律

对于训练是如何产生疲劳的,力量是如何衰竭的,力竭的意义有多大,一组训练应当在什么时候终止,这些在实际训练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当我们充分了解了运动单位的基本募集法则之后,才能被清楚的揭示。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先花了大篇幅来阐释这些基础的原理。如果跳过,后面的内容大家就会感到一头雾水。

疲劳的原理是复杂的,有相当多的因素在制约。

粗略归纳一下,至少包括:

  1. 细胞内能源物质的耗尽;
  2. 代谢废物堆积对收缩行为的阻碍(特别是乳酸);
  3. 神经系统的疲劳和产生动作电位能力下降;
  4. 神经冲动频率的降低;
  5. 神经系统自发产生的保护性抑制;
  6. 肌原纤维受伤断裂;
  7. 肌细胞内各器官承受的氧化压力等等。

而对于本文来说,我们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2点是:

(1)前面已经谈到过,不同大小的运动单位耐力不同,从而“罢工”(退出收缩工作的行列)的时间不同。

(2)运动单位的工作遵循“全或无”的规律,即一个单位要么完全收缩,要么完全不收缩。

回到最初,大家都知道了,身体募集运动单位来举起重物,是根据需要来的。

但是这个募集,并不是同时发生的,而是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依次发生的。

当我们试图硬拉200KG的时候,在最初的0.0001秒内,身体是并不知道这个杠铃的重量;

随时间很小幅度的推移,神经系统发现肌肉没能成功收缩,进而意识到重量较大,于是更多的单位被募集;

再随时间的小幅度推移,如果重物仍然没能被举起,更多的大型单位被募集,直至全部。

募集到的单位的大小,和时间之间,是这样一条曲线来表达,I型最小,IIa型中间,IIX(也叫IIb)型最大,大家仔细看哦: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31)

然后,不到10秒后,最大型的单位IIX(也叫IIb)型开始退出收缩的行列,但I型和IIa型还在工作。此时,力量已经开始衰减。

红线既可以看作募集到单位的大小,也可以看作是力量水平。因为简单来说,有多少、多大的单位就有多少力量嘛。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32)

再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IIa型的耐力也耗尽,它们也退出了。曲线就成了这样: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33)

再往后,I型单位中较大的部分也退出了,只剩下很小的单位还在一直工作: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34)

越往后面,剩下的单位越小,耐力越强。退出的就逐渐变少,剩下的都是耐力非常强的,就能坚持下来了。

爱思考的读者会想,这到底用的是多重的重量啊?怎么可能既募集到最高的高单,又能持续那么久?

别奇怪啊,其实,这个图只是一个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并不是针对具体某一个重量的示意图,告诉大家如何变化的。

再比如我们要考虑举起自己所能举的具体最大重量,就要在纵轴的某个点划一条横线,横线的水平既可粗略地理解为重物的负荷。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35)

蓝横线代表较大的重量,绿横线代表较轻的重量。

需注意的是,这个图是一个大体示意图,并不是根据真实的实际测量所得,这张图的走势大致是正确的,但是具体时间和对应的点不是绝对准确,大家能理解意思就行。我们继续往下看。

根据上图,当红线下降时与蓝线相碰的那个点,就是在该重量下,达到力竭的时间点。

如果把蓝绿两条线在横轴上做一个标记就更清楚:在时间点A、B,就是这两条线所代表的重量下,训练者达到力竭的时间点。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36)

以上是一个整体趋势的走势图,就是考虑到包括最大重量会导致的最大运动单位募集在内的情况。

再考虑到其他的情况,那如果我们要具体到某一个重量而并非最大重量,图就会变成如下: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37)

即,我们所用的重量越小,募集单位越小。后面发生的事情顺序是:

A:募集到足够单位后,绿线以下的单位持续工作,同时绿线以上有许多更大的运动单位是处于闲置状态的,它们并不会加入进来。

B:绿线以下的运动单位会继续工作至耐力上限,然后它们之中的较大的单位会最先衰竭,红线出现下降拐点;

C:再然后,绿线以下单位中,从大到小,依次退出,最后保留最小的单位继续工作,因此力量不断减少,红线继续下行。

即,在一组动作中力量衰竭的本质就是运动单位从大到小,依次“罢工”的过程。

请注意这个规律,一定是其中较大的单位先退出的。其中较大的单位退出后,参与收缩的肌纤维减少,力量即减少。

并且,根据(2),因为运动单位要么完全收缩要么完全不收缩,所以力量的衰减完全是因为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数量变化造成的,而不是单个运动单位本身收缩力量减少造成的。换句话说,同一个运动单位在工作中的收缩力量基本是不变的。

以上规律给我们训练的启示是:

一组动作中,动作速度开始明显变慢,即代表着最大的、价值最高的运动单位退出了。

此时,因为参与的单位数会减少,力量会下降,看:

F=MA,

M(物体质量,也就是我们举起的哑铃,比如是20kg)是不变的,

那么F(给物体加速度的合力)减少了,肯定就是也A(由F力作用所产生的加速度)减少了,由此得知动作速度变慢。不然F怎么会减少对不对?

举个例子,45=5*9 这个算式,那5这个数字不变,45突然变小了,变成30了,肯定是因为9这个数字变小了,变成了6。很好理解。

如果我们此时继续训练,我们并不能募集到最大的运动单位了,它们已经下班了!继续训练我们其实只是给仍然在岗的更小的员工们加压!

要进行动作,只能借力,随着训练的继续推行,更小的单位难以承受如此大的机械张力,纷纷受损,肌原纤维被扯断,因此,我们能在训练后的若干天感觉到因炎症带来的组织肿胀和疼痛。

因此,对于力量训练和大肌群、腿臀部等以高单为主的肌群来说(请注意这个前提),力竭应当是点到为止的,不仅仅是从恢复的角度考虑,而要从募集规律的角度看问题。

承受力竭并继续举起轻微重量的艰苦训练虽然能制造炎症,但是因为最大的运动单位已经最先退出,它们并没有继续去承受超大的机械张力和负荷,所以它们受到的创伤并不多,修复增粗也并不多。

反而那些力量和体积潜力较低的小型单位由于我们上述的机理,显然被修复、生长得最多。

所以,明智的高收益的力量训练(广义的力量训练,包括一切使用重物的训练,不仅仅指具体的力量举和举重)应当是像下图这样,明智地在大型单位退出之后,我们就即刻结束战斗,停止这一组,并不持续下去。时间点大约落在C和C1之间的大致范围。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38)

爱思考的读者们又会发现,其实这种训练法就是大重量低次数的。

没错,科学就是如此。

只有这样的组,是一个在体育意义上真正有效率的组。

本文到此结束。

本文告知了原理,根据原理,纳为己用,因为明白了原理,操作变通的余地才会更大。

此文内容不宽但较长,有些部分可能理解不易,建议早晨阅读。

如有任何方面问题,请读者朋友们积极留言,我们会给出答复。

最后请大家支持我们,转发我们的原创文章。感谢。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39)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40)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41)

神经骨骼肌接头的细微结构图(一束阿尔法神经和它所下辖的所有肌纤维)(42)

(铸肌健身是补剂品赏创始人独家授权的媒体。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并联系作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