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家之间不能做四件事(宁愿烂在肚子里)

《三国志》里写道:“仇雠有善,不得不举;亲戚有恶,不得不诛。”

对待亲戚,要有一份“公心”,任何时候都站在大家庭的角度说话,不要一己之见。

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是亲来不成家。亲家,作为一门“半路亲戚”,更应该珍惜,不仅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儿女的幸福。

以下三种话,宁愿烂在肚子里,也别说出来。稳住了嘴,就稳住了亲情和爱情。

亲家之间不能做四件事(宁愿烂在肚子里)(1)

01

嫌弃儿媳、女婿的丑话,不说就是“包容”。

歌德说过:“我们虽可以靠父母和亲戚的庇护而成长,依赖兄弟和好友,借交游的扶助,因爱人而得到幸福,但是无论怎样,归根结底人类还是依赖自己。”

任何一个人,想要活得好,就得自己强大,而不是依赖谁来供养。走不动的老人,也不能坐享其成,应该发挥余热,在搞好家庭氛围、创造社会正能量方面下功夫。

很多老人,遇到亲家,一开口就说:“你家女儿,在讲究卫生、厨艺方面,还是不够的。是不是从小就没有学过做家务活啊。”

看起来,指出儿媳的缺点,是在好好沟通,但是儿媳的父母会非常嫌弃,会这样想:“我把女儿养大了,花了几十万,为什么婆家还要挑三拣四呢?为什么女儿工作努力,收入不错,就不被公公婆婆喜欢呢?”

在任何人眼里,都是自家的孩子“最棒”,这是“护短心理”。如果你指出别人的过错,就挫伤了“对方的心”。

再说了,儿媳、女婿到了你这里,就是你应该调教了,学会相处了。

去亲家面前“告状”,希望“评评理”,就更不可取了。你稍微动一点脑筋就会明白,清官难断家务事,哪有“理”?

亲家相处,不要讲理,更不要揭露家丑,而是寻找儿媳和女婿的优点,点个赞。这样的聊天方式,彼此舒服。

亲家之间不能做四件事(宁愿烂在肚子里)(2)

02

儿女对双方父母、兄弟姐妹的不公平做法,不说就是理解。

父母很偏心,会引发兄弟姐妹的矛盾。父母把最值钱的东西给了小儿子,女儿和大儿子都有意见,认为自己吃亏了。

做人,要将心比心。手足都容不下“偏心”两个字,更何况是亲家之间呢。

儿女结婚之后,希望双方的父母都健健康康的,都能有退休金,生活丰富多彩。但实际情况不会如愿。总有一些老人,一辈子生活在农村,需要儿女的反哺,也有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把儿女当成了余生的依靠。

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买礼物、送红包,不能够真正做到双方父母都均衡,在陪伴上,也会顾此失彼。

要是点点滴滴都算起来,老人的心理会很不平衡。这样的话,说出来,就是矛盾的根源,谁都认为自己“吃亏”,还要指责对方占了儿女的便宜。

我的四舅舅,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和小儿子在县城打工,筹钱在县城买房。因此,四舅舅和舅妈长期在县城照顾孙子。

二儿子在东莞打工,娶了一个四川的女人为妻。并且女方只有一个女儿,父母也长期在一起生活。

从外表来看,二儿子对父母的关照就差一大截了,他虽然没有入赘到女方,但是不得不分出更多的心思,去照顾女方的父母。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难处。儿女成家了,难处是父母不能完全理解的,但是要努力去理解。关于儿女偏心的话,就别说了。

儿女送来了什么,开开心心接受就行了,何必管儿女送了什么给亲家呢?孝心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不能过于细化。

正如亦舒说的:“做人要含蓄点,得过且过,不必斤斤计较,水清无鱼,人清无徒,谁又不跟谁一辈子,一些事放在心中算了。”

亲家之间不能做四件事(宁愿烂在肚子里)(3)

03

自家的优越感,不说就是“谦卑”。

儿女结婚,我们希望遇到“门当户对”的家庭。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的情况会发生改变,曾经很富有的家庭,可能变成穷家庭。是不是亲家变穷了,就得逼着儿女离婚呢?显然,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当两个家庭贫富、地位有差距的时候,作为有钱有势的一方,应该降低姿态,尊重和帮助对方家庭。

三国时的诸葛亮,少年时,家庭条件很一般。沔阳名士黄承彦欣赏他的才华,主动提出,把女儿黄月英嫁给他。

时隔多年,诸葛亮做了丞相,其兄弟也在魏国、吴国做官,家庭的地位和金钱,肯定超越了娘家,但是他和妻子不离不弃,也不嫌弃娘家。

有人笑话诸葛亮:“莫学孔明择妇,正焉阿承丑女。”

一辈子只有一个丑女为妻,也不找妾,真的太屈才了。要是诸葛亮听了“流言蜚语”,和娘家的关系,指不定就要闹翻,夫妻也会反目。

要明白一个道理:你的优越感,是儿女、亲家、孙辈等人撑起来的。也是避免互相比较的。

亲家之间不能做四件事(宁愿烂在肚子里)(4)

04

看过一个问题:婚姻中,老人懂得退出有多重要?

作为老人,既要围着儿女的家庭转,又要努力拉开情感上的距离,别纠缠不清、横插一杠。

在亲家交往时,发出自己的光,也不掩盖对方的光。两束光叠加在一起,为儿女的小家庭引路、助力,结局一定会更好。

关爱晚辈是老人情不自禁的想法和做法,但是别张口就来,该闭口时就闭口。

如果你是一个不会说话的老人,那就笑着听大家怎么说。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