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课文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1)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2)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3)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4)

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5)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6)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7)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

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课文朗读】

【文章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 ,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 ,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曾被改编成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棵树。这部作品就是《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改名为"植树的牧羊人"。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 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文章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背景介绍】

本文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篇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这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片荒芜、破落、毫无生气的荒原。只有很少的人在这儿过着冷漠、孤独的生活。有一个牧羊人,他一边牧羊,一边每天都种100棵橡树。由于气候不好,种十万棵树,最终只有一万棵长成大树。尽管如此,牧羊人没有气馁,没有沮丧,依然坚持每天种树。森林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地,这个地区有了雾气、水分、溪水、村庄、泉水、笑声,整个地区都活了起来。作者为老人的见识、胸怀、坚持而感动,于是写下了这篇文章以做纪念。

【学习目标】

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种树前后高原的变化,并探寻变化的原因;(重点)

研读课文,说说对牧羊人的认识;(重点)

赏读课文,多角度探究文章的主题。(难点)

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梳理文章的叙事顺序与情节结构。(重点)

学习掌握文章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叙议结合的表现手法。(难点)

感悟植树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发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感情。(重点)

【字词积累】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8)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9)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1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11)

【知识链接】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的三要素是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篇幅长短可以分为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时代风貌, 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作者介绍】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的。

他23年时间的创作中,仅有7页文字打印,其余全部手写。著名的加拿大绘本、动画大师弗瑞德里克•拜克用5年时间,绘制20000张图片并制作成一部30分钟的动画片《种树的牧羊人》,并感动了人们,仅一年时间,人们就在内魁北克省种下150万株树。

【结构梳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12)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13)

【句子分析】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这一段在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好人,"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这句话自然引出,作者与牧羊人从相识、相知,到敬佩赞美的过程。

2.总领全文,赞扬牧羊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光秃秃""稀稀拉拉"暗含此地缺水,写出了阿尔卑斯山地荒芜、毫无生机的情形,与下文长着大片挺拔的树木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

找水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遇见牧羊人埋下了伏笔。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

猜想的内容符合我当时的情境,把一间间的破房子比喻成"马蜂窝",既写出了房子的多而破旧,又暗示这里曾经繁华过,引人深思。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环境描写,写了废弃村庄的破败景象,为下文牧羊人的出现做铺垫。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将狂风比作饥饿的野兽,形象地写出了狂风的猛烈,突出了环境的恶劣,让人有如临其境之感。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时的印象,作者用"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比喻牧羊人,既描写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特别感受,侧面表现了牧羊人的自信、平和和不易。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美。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房子结实、不漏雨,暗示牧羊人是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这些直接描写牧羊人的细节内容,从正面刻画了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的人,凡事一丝不苟,不愿马虎度日。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通过对牧羊人的大狗的描写,从侧面体现出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特点。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挑出""分开""数""拣"等动作细节,表现了牧羊人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态度,这也是他日后成功植树造林、改造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

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体现了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点。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动作描写,"爬""戳""放""盖"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牧羊人一丝不苟、执着忘我的劳动情景,同时也展现了植树过程的艰难。

他是在种橡树!

表达了"我"的无比惊讶、意外之情。

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语言描写,写出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刨根问底""才"等词侧面表现了牧羊人不爱说话、安静、平和、不张扬的提到。

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

插叙,介绍了牧羊人三年来的生活及人生经历,便于读者了解牧羊人的生活及家庭背景,体现了他的孤独和艰辛,展现了其伟大的壮举。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这朴素的认知是牧羊人三年来不断种树的动力,也使"我"对牧羊人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两人开始了多年的交往。

"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语言朴素简单,仿佛在不经意之间"随便"道出了自己多年来执着地坚持义务植树信念的简单原因,更表现出牧羊老人这种无私奉献精神的可贵。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活力、有生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对比,将以前"猛烈而干燥的风"和现在"飘着香气的微风"进行对比,表现了荒原已今非昔比,突出了高原环境的变化之大,从侧面烘托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

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

讴歌牧羊人的坚毅、无私和伟大。

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村庄的生机与活力,与多年前村庄的荒凉破败形成鲜明对比,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也体现了牧羊人植树造福人类的巨大成就。

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再次点出老人的名字,强调老人的贡献之大,表达了对老人由衷的敬佩之情。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议论兼抒情,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了额"我"的敬佩之情。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令人震撼。

【中心思想】

通过描写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几十年来环境的巨大改变,前后的显著对比,过去是荒芜之地,后来是生机勃勃的美好家园。突出牧羊老人的巨大贡献,赞扬了他心存善良、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高尚风格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劳执着的精神,以及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写作练笔】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内容梳理】

解题

"牧羊人"即放羊的人。题目点明了主角身份,又设下悬念——牧羊人本该以牧羊为业,为什么要去植树呢?题目巧妙地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完成下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14)

第一次遇见牧羊人的时候"我"看到了怎样的环境?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

最后一次见牧羊人的时候我见到了怎样的环境?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

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牧羊人植树作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滋润、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

"创造有如一种连锁效应",文中所讲的连锁效应具体指的是什么?

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

作者在第17段说"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你能找出文中最能印证"奇迹"的具体描述吗?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牧羊人是一个慷慨无私 、不图回报、勤劳能干、 生活积极 、干净利落、 坚持不懈(有毅力 、执着)、无私奉献、不图名利、造福人类的人。

你觉得这篇故事是虚构的还是真实的?(文中的牧羊人是真实的存在还是作者的塑造?)为什么?

观点一:是真实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地下的矿藏被过度开采,森林被过度砍伐,土地、水资源被大量污染浪费,人类的地球家园亟待保护,越来越多的国家都重视环境保护,越来越多的地球人都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虽然一牧羊人植树只改变了一个荒芜小地方的环境,如果更多的"牧羊人"去努力,就会让更多的地方变成环境美好的人类家园。

观点二:是假的。当作者发表这篇文章时,曾因内容虚构而被退稿。的确,这个世界像牧羊人这种无私执着的人真的不多。现实中更多那些喊空口号的人,嘴里说环保,要他去种几棵树,怕辛苦;砍几棵树,却兴奋不已。缺乏社会良知,乱丢垃圾、浪费水、污染水的人大有人在。

课文首尾两段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议论,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首段的议论起到了总领全文,点明中心的作用,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结尾的议论既照应前文,又给主人公以高度评价,立意深远、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而且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一件事,这个人就是值得人们歌颂的伟大的人。

一个孤独的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靠自己的体力和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充满了生气、富饶的乐园。学习课文后,你能说说到底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这样做吗?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15)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学习内容全解(16)

布菲老人长期义务植树,"把这片荒原变成了绿洲",行为令人称赞。生活中类似"种树"的行为也有许多,你怎样看待这些事?

坚持身体力行和贯彻美好的品德,便能将各处的"荒地"变成同样的"沃土"!生活中,辛勤耕耘默默"种树"的人很多,他们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万千道德模范、最美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辞辛苦,协作拼搏,共同为"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积累拓展】

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哪怕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要满怀无私的大爱,不求名利、默默奉献,并且具有坚持不懈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就可以创造奇迹!就可以"种植"希望、爱与幸福!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示例1: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十九年的坚持,悬崖绝壁一道狭窄天梯上几千次的来来回回,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

  示例2:抗震英雄武文斌:在军校学习就要毕业的他,本不在领导考虑的救灾人员名单内,他坚决请缨,与战友共赴灾区救灾。34天内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其中3天的轮休日他也放弃了。最终劳累过度,他不幸因肺血管破裂失血过多而牺牲。他2008年初刚结婚,本打算救灾回去后选日子补拍婚纱照,最后新婚妻子只能怀抱他的遗像拍照,完成英雄最后的遗愿。

【练习提高】

1.积极参加环保活动,与朋友一起植树吧。

2.搜集与植树相关的故事或口号标语,与同学们分享。

【写作参考】

1.抓住特点写人物。

文章抓住老人的语言、外貌、动作、细节等描写将植树老人平凡、孤独、安详、执着、无私、慷慨的性格生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语言描写);"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动作描写)等。

2.分清主次定结构。

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首次见面的第一印象,文章不惜笔墨,对牧羊人进行了全方位的细致描绘,同时,对高原恶劣环境的描写堪称细致入微,这是伏笔,为下文突出高原的变化之大巧设铺垫。所以详写。第二、三次见面,则突出地描写了牧羊人艰辛植树的情景,还有高原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升华文章主旨而略写。这样的结构安排,主次鲜明,主题突出。

3.叙议结合显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者"我"一段跨越三十多年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男人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尤其令人震撼的是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象征——"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如果一个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我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升华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植树老人的赞扬敬佩之情。

【阅读扩展】

种柳戏题 [唐]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树人,惭无惠化传。

注释:1、戏题:以题诗作为消遣一。这里,柳宗元以"种柳"为题,轻松的笔调抒情,寄托理想。2、柳江:西江支流,流经柳州市,当时亦称浔水。3、故事:过去的事情。4、推移:指时光的流逝。5、思人树:借用典故表达努力造福于民的愿望。6、惠化:有益于民的德政和教化。

译文:柳州刺史柳宗元,今日种柳柳江边。人们当作谈笑的故事,地方掌故又添一件,随着时间流逝,今日也会变为历史。浓绿的柳荫当会覆盖大地,耸立的树干将会高入云天。到那时,人们见树也许会怀念,惭愧的是我没有什么良好的政绩可以流传。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人们常用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大地给予所有人的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和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惠特曼

流水是大自然不息的血液,破坏水源等于污染自己的鲜血!——环保广告

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措施:西周时期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

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下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个性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