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宏儿童画教学第10课(李凌老师慢教育观)

隐形的意思大致是隐藏、隐蔽,不显露,或不想让人发现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在成人身上,成人有时为了某种需要,要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里不统一这是因为理性思维在起作用,而儿童做事只凭感性和热情,很少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姜宏儿童画教学第10课?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姜宏儿童画教学第10课(李凌老师慢教育观)

姜宏儿童画教学第10课

隐形的意思大致是隐藏、隐蔽,不显露,或不想让人发现。这样的事情常常发生在成人身上,成人有时为了某种需要,要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里不统一。这是因为理性思维在起作用,而儿童做事只凭感性和热情,很少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

儿童画原本应“原汁原味”地显出儿童的真面目,而现在的儿童画却多以成人面孔出现,让小孩儿说大人的话,表达的是成人思维,掩盖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能敞开心扉说自己的话了,这就是隐形。

这一点,在中国传统教育上就有先例。“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违背幼儿心理特点的,只有四岁的孔融如没有成人的主观“教唆”,在自然状态下是想吃大梨的。“融四岁,能让梨”就说明是成人干预的结果,是压抑幼儿真实想法的。

中国传统文化没把儿童当儿童看,不承认儿童有独立的思维和存在价值,更不尊重儿童的心理感受。硬往只有成人才能理解的礼仪上教育。由于成人的导向错误,儿童觉得想吃大梨丢人,不是乖孩子,不敢说心里话,结果是很不情愿的隐瞒了自己想吃大梨的想法。这是不是我们成人破坏了儿童自然生存状态,在道德上也进行强制,给儿童“营造”了不能说实话的环境呢?这样,不能说真话的事多了,孩子就会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还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焦虑、不安,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不“阳光”了。

为了验证“孔融让梨”故事的可能和真实性,我做了两次实验。

一个是我的3岁外孙,我把一个他喜欢吃的哈密瓜切开三块,给他一块,我一块,我俩约定谁先吃完,谁就吃第三块,当他看着我要先吃完时,就抢先把放在桌子上的一块拿在手里。我说:“你怎么没吃完就拿了?”他说,爷爷快吃完了,爷爷先拿了怎么办。

还有一个是妻子的外甥女,6岁,读一年级,班长,很聪明。我把一个瓜切成四瓣,还故意切成两块大的,两块小的。我说:“你和你姨咱们每人吃一块。”她说行,并说那一块呢?我说谁先吃完谁吃。她在拿瓜时不光先拿了大的,没吃两口,就抢先拿到了第四块,还笑嘻嘻地说:“你们什么瓜没吃过,我是小孩儿要多吃点。”事实证明,孩子的真实想法,在自然状态下是敞开的,不会隐住的。只有接受了不正确的教育,违反了儿童自然发展规律,孩子才改说不情愿的大人话。

天然的原生态的儿童画没有隐形。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知道什么就画什么,读者看到的画是作者心绪的直接表露,没有掩盖,没有遮挡,一眼到底,直抒胸怀!

儿童画的隐形是儿童隐藏了自己本色,画出的东西不是自己的理解,而是成人强加给的不是儿童语言的“儿童语言”。

幼儿的画没有隐形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他们还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观点,他们的画是自由的,从孩子无拘无束的画中,就能读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与思考。

这些现象在幼儿初入幼儿园时和还没有系统的文化课学习前,还经常见到能反映孩子兴趣甚至乱涂乱画的天然作品。经过了幼儿园和小学的两个年龄段教师的“精心”培育后,理性的、逻辑的、意识的、记忆的思维方式被成人有意强化后,逐渐代替了幼儿天生的直觉、无意识及说不清楚的感觉。而这些说不出来的非理性体验和感觉才是一个正常幼儿所具有的“天赋”,才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的温床。

这些感觉将自始至终地陪伴着儿童,在完成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起到巨大作用。但这些往往是看不见的,只有遵循儿童自然发展规律,重视孩子想象与创造的老师才有机会发现它。

这种没有隐形能看出孩子在想什么,了解什么的绘画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幅幅造型准确,色彩漂亮,没有儿童趣味,不是儿童思维的儿童画,让人痛心!

我们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不承认儿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维,也就不会相信幼儿的乱涂乱画还有积极的作用。想尽快让孩子脱离幼稚状态,尽早让孩子掌握成人的知识与经验,认为早晚都得学,晚学不如早学,期盼孩子早日成熟成才。

传统教育认为儿童学画就应该教给他们绘画知识技巧,让他们用成人的知识经验描述他们的生活。结果是儿童画出的造型都是成人安排好的,是成人造出来的,这些造型全部来自对成人造型的临摹,而不是儿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了解和感悟。

这样的形是统一样式的形,掩盖了孩子的一切真实,隐住了儿童本有的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感觉,自己的体验,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丢弃了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画是成人“味”,话是成人“腔”,丢弃了自己的话语权。

看看孩子的画,树的造型,太阳的造型,云彩的造型,房子的造型,花草的造型,大雁的造型,鱼的造型等等,哪一种不是成人设计好的呢?哪一幅画不是用成人的“画”,代替孩子的“画”呢?而事实上,幼儿的画不应用成人设计好的形状淹没自己,而应把自己感受到的事物展现在画面上。

幼儿的画是一种本能,是自然发展的结果,不是完全通过教育来解决的,就像有好多动物生来就会游泳一样,就像蜜蜂建造的六边形蜂窝一样,再好看也不是技术,蜘蛛织的网再科学也不是知识,是动物的本能作用。

幼儿的画与动物们劳作一样,虽然不懂得技法,上帝却给他们早已准备好了应对的措施,凭直感就能画出自己想表现的东西。而这些成人所谓的知识技巧却掩盖了幼儿的真实面貌,隐住了本应显露的画的真实形象,使画变得一点儿也不可爱了。

在幼儿园的橱窗里展示的注明作者4岁半孩子画的荷叶荷花,很是耀眼,荷叶的纹理清晰,茎、叶、花相互遮挡,错落有致,盛开的荷花尖尖的花瓣,确实很好看,但就是这些最有看点的地方,恰恰都不是孩子自己的理解和认知。

4岁半的孩子握笔的手指肌肉的力量很弱,眼、脑、手的协调也不够成熟,学龄前的儿童如没成人的“硬教”,单凭幼儿是画不出这么尖的荷花来的,大多是在叶子尖处是一个弧形没有尖。画面内容的避让、遮挡关系在孩子7岁之前也不会知道的。

笔者看过幼儿园展示的画,是几个小朋友在跳舞,作者4岁。画上的孩子有符合人体结构的身体与搭配合理的四肢,甚至小朋友的裙子上还有花纹、服饰等,这也是教师强迫孩子说大人话的典型表现。

4岁多的孩子对人的认知很有限,人的形体对孩子来说,只是一个示意的概念。一个圆圈代表人的头,圆圈下有两条竖线表示腿,这基本上就是4岁多孩子对人的全部了解。如没成人过度拔高或硬教,4岁的幼儿是不可能画出这么结构完整的人形的。

幼儿仅凭自己对事物的了解和感悟画出的人形就是原生态的绘画,是最纯朴、最真实地表现。这些形的常态是不会被隐藏的,只有幼儿接受了成人的所谓教形状的画法,丢掉了幼儿原生态的即兴画法,才会掩盖幼儿画的真实,隐住了幼儿原生态的形,不能反映儿童自己的世界了。这种看似很符合成人欣赏习惯的儿童画,实际上,远远地超越了幼儿的认知范围。

关于儿童画的隐形。一方面是成人制造的教育现实隐住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的纯真、直抒受到了抑制,不敢说自己的话了。有的儿童不愿把自己的作品给成人看,想方设法掩盖自己的内心隐秘。

一学生家长告诉我说,最近孩子心情很不愉快,说是一次美术活动,孩子没按老师的安排画,而是自己想着画的,结果受到了老师的严厉批评,说充什么能,老师怎么说的,瞎胡画,当着同学的面把画给撕了。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受到了很大伤害。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是上美术课,当老师巡视他课桌前让其交美术“作业”时,他就假装在桌下找东西,躲过老师的盘问。

生活中,凡是有躲避成人的现象大多是有过被成人轻视或不被重视的经历。这使得他们已不可能希望通过成人赞赏来肯定展现自己的想法,只得自寻其乐。如果我们成人能从欣赏的角度对待儿童的乱涂乱画,成人就可能成为儿童展现自己想法的朋友,他们就不会躲避成人了。实际上,孩子的画还是很需要观众欣赏的,更希望父母和老师能成为欣赏自己作品的第一人。

关于隐形一方面是学生由于教师的错误,孩子不愿意面对老师,自己把自己藏起来,不愿意与人交流,隐藏真实想法。另一方面,即便是教师营造了让孩子说真话,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还是有相当大的想法没有显露出来,这就更需要教师设法主动地去找,才能找到。

幼儿美术教师辅导孩子画画,就像老师到储藏室里是找东西还是放东西。找东西:就是孩子的想象与创造已经放在某一角落里,但却是“隐形”的,不显露的,只有“有眼光”的老师才能发现它、找到它。放东西:就是教师认为幼儿是无知的,头脑是空的,教育就应把成人的经验或知识一点一点的放进去。找是对的,放是错的。所以,幼儿美术是发现不是教。幼儿美术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迪幼儿的想象,不是教给幼儿画画的方法。幼儿美术教师的作用不应是灌满一瓶水,而要点燃一把火;应是激发儿童创造潜能的催化剂,不应是约束、限制孩子想象的凝固剂。

孩子的想象就像煤炭一样上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土,等待着我们成人去发现、去挖掘,并不是儿童原本没有创造性,是我们成人培养的结果。而正是这么一层薄薄的土,挡住了好多美术教师的视线,发现不了已经在土下发光的金子,只有少数有较高审美素质的“明眼人”教师才能找到它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