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补习班(大哥办俞氏补习班)

图 / 文 俞竹筠

胞兄俞竹荪(寿康), 是扬州棋坛一员老将。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他围棋与象棋下得好,称之“扬州棋王”。

同住天宁门街的金石篆刻家桑宝松,经常与他在一起切磋技艺。上世纪50年代中期,俞竹荪曾获扬州象棋比赛亚军(冠军杨兆宏), 在全国象棋锦标赛扬州决赛区获得第五名。与“棋王”一样闻名的,是他几经波折的教学生涯。

解放前,他经中进房客、原琼花观小学校长周湘亭(后任江都县秘书长)推荐,到百年老校任教。解放后,该校更名为“东关中心小学”,大哥任毕业班班主任兼语数教员。

他因材施教, 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组,用“抓两头带中间”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对好差两头,他无偿补课,星期天还带学生来家辅导,辅导好了,就让成绩好的做小先生,辅导中等生“一帮一、一对红”,再要中等生帮差生,教学相长。他教的班级年年录取省扬中多达数人,全区升学率第一。

当时,“小升初”相当难考,考扬中更难了。相反,考大学容易,初中毕业几个月,只要街道出具同等学历证明,出身好的照样考取北大南大。大哥补习过的缪秋惠(居华盛顿州)就是其中之一。

1953年,教育界狠批“片面追求升学率”,强调劳动教育。大哥的做法有悖于政策,加上心怀不满的人无限上纲上线,校长先找大哥谈话。大哥据理力争:“我无偿补习,未拿一分钱,未收一件礼。多考取几个,为学校争光,何错之有?”上面要他做检查,他写道:老师帮差生补课跟上是责任,为好生提高成绩是义务,要查就查我的个人英雄主义和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结果,查到他吃过家长几次饭、收过几条烟,加上履历表家庭成分栏目自填“地主”,检查态度又不好……决定“开除”。

大会一宣,有人高兴,有人惋惜,多数人不平。大哥气愤道:“我还会做教师的!”这个打击并未让大哥倒下认输。为了生活,他这家跑到那家,做起家庭教师。

1956年,扬州地区文教处招考中学教师,大哥以优异成绩录取到江苏省扬州中学任初二语文教师。校长张卓如听了他的公开课后,对李振根老师说:“他开局直入,中篇扣弦,收尾简洁。讲课时间拿捏得很准,铃声一响,完了。”一年试用期满,正待填表转正。反右运动来临,校方无奈,加发了三个月遣散费回家。至今,扬中历年教师名单上,还有他。

傍徨苦闷中,大哥见广陵路东办起 “许氏补习班”(其弟是市一中校长) ,生源不少,自己也想办“俞氏补习班”。风声一传,昔日同事和学生四下帮忙:好在居所的中进房客周湘亭举家入台,三间两厢空着,大家七手八脚拆板壁打通教室、下屏门制作课桌、制黑板弄教材……公厕就在附近,活动场地不远就是天宁寺、史公祠。

俞氏补习班(大哥办俞氏补习班)(1)

大哥还请木匠打了台球与桌球桌,课余,学生自由活动。上面几次来查,无语。许多学生家长想让子女复读考重点中学,闻讯报名的有300多人。大哥规定:只收100人,加座10人。凭成绩报告单择优入学,学杂费每人每月三元。有人建议加一元,大哥说:“可以啦,大学教授拿多少?地委书记拿多少?”又自书班训:“精讲多练勤学解惑” 八个大字,挂于墙上。教与学,两头热。

俞氏补习班(大哥办俞氏补习班)(2)

他一人主讲,聘请一人解惑。父亲管出纳、誊印、打扫,我批改作业。连续几年“俞氏补习班”成绩斐然,有口皆碑。那些补习一年后,考上扬中再考,上北大清华的学子,经常来看望大哥。

2007年,在华盛顿州定居的缪秋惠来扬,她与大哥和我合影后感慨道:“当年不亏俞老师补习,哪有今天啊!”

大哥1978年获“微底平反”,教龄从建国初算起。2012年11月24日,大哥无疾而终,享年90岁。清明思亲,念兹在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