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结构是什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群落的结构答案)

答案及提示问题探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结构是什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结构是什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群落的结构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结构是什么

答案及提示

问题探讨

稻田中生活着多种底栖动物,如大脐圆扇螺、中国圆田螺、苏氏尾鳃蚓、羽摇蚊的幼虫等,在稲田中饲养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由于河蟹喜食底栖动物和杂草,底栖动物和杂草都会减少。同时,河蟹的爬行能起到松动田泥的作用,因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

讨论

1. 河蟹与底栖动物(如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河蟹捕食底栖动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河蟹和某些底栖动物可能还会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因此河蟹与底栖动物的种间关系可能还包括种间竞争。

2. 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本题有一定开放性。河蟹的种群密度增大,会使很多生物种群的数量发生变化。河蟹会吃掉更多的底栖动物和杂草,导致底栖动物等的数量减少;河蟹的爬行活动对田泥有松动作用,可以改善田泥的土壤肥力而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可能会引起以水稻为食物的其他动物的数量增加。

有研究表明,养蟹稻田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密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常规稻田,且放蟹密度越大,降低得越明显。为保护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以在稻田中增加河蟹饵料的投喂量。

旁栏思考题

你能举例说出你所在地区的常见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吗?

提示: 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对附近的森林、草地、池塘等生物群落展开调查,举例说出群落中占优势的物种。

思考•讨论1

讨论

1. 红尾鸲和鹟的种间竞争对两个种群的分布有什么影响?

答案:红尾鸲和鹟的食性比较相似,种间竞争导致两个种群的分布范围缩小,甚至错开。

2. 资料2说明捕食、种间竞争在群落中是怎样相互联系的?

提示:海星与藤壶、贻贝、帽贝和石鳖四种动物存在捕食关系,后四种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腐殖质等为食,彼此存在种间竞争关系;自然状态下,这五种生物可以共存,但在人为去除捕食者一一海星之后,藤壶、始贝、帽贝和石鳖之间主要是种间竞争。且占优势的物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捕食会影响自然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种间竞争的强弱,进而调节物种的种群密度。

3. 除了种间关系,还有哪些影响群落的因素呢?

答案:影响群落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除种间关系外,生物因素还有种内竞争等;非生物因素主要有光照、温度、水、无机盐等。

想像空间

你能想象一下某个森林群落通过自然选择形成分层结构的大致过程吗?

提示:首先,要明白自然选择的要意是什么。其次,要明白森林群落经垂直分层后,其中的植物种群在资源和空间的分配上有什么变化。由此想象出通过自然选择,不同形态结构的植物在森林群落的空间分布上呈现垂直分层现象。

思考•讨论2

讨论

1.这4种鸟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有哪些异同?哪一种鸟觅食生境的范围更宽?

答案:绿翅鸭和鹤鹬选择觅食生境的策略基本相同,两者均选择生境1和生境3,并以生境1为主,不选择生境2;绿头鸭主要选择生境1;青脚鹬在3个生境中都出现,在生境3出现的概率高于前两处。

青脚鹬的觅食生境范围更宽。

2. 如果两种鸟的觅食生境一样,生态位就完全一样吗?

答案:不一定。绿翅鸭和鹤鹬选择的觅食生境基本相同,但是食物种类有较大差异,占用的资源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也不一样。

3. 任选一种鸟,分析它的食性,从觅食的角度,与它有竞争关系的鸟类有哪些?

提示:以绿翅鸭为例,绿翅鸭以小坚果为主要食物,还吃茎类、螺类、贝类等,绿头鸭也是,二者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关系;绿翅鸭与鹤鹬、青脚鹬也有种间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绿翅鸭和鹤鹬都吃贝类。

4. 任选一种鸟,从觅食生境、种间关系等多个方面综合描述这种鸟类的生态位。

提示:描述鸟类的生态位,通常需要考虑它们的觅食生境、栖息地、食物及与其他物种的种间关系等。以青脚鹬为例,它们的觅食生境包括低潮盐沼一光滩带、海三棱藨草带及海堤内鱼塘一芦苇区;以草屑、螺类、甲壳类为食;青脚鹬与鹤鹬存在明显的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以草屑和螺类为主要食物,青脚鹬与绿翅鸭、绿头鸭也存在种间竞争,因为它们都捕食螺类,青脚鹬和绿头鸭还捕食甲壳类。

思维训练

某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短吻鳄会捕食鲈鱼,而鲈鱼又是人们喜爱的美味。当地居民为了提高这种鲈鱼的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在短吻鳄被捕杀儿乎绝迹之后,鲈鱼的产量却没有增加。调查表明湖中鲈鱼的种群数虽竟然比原来还下降了。追溯原因,有人提出了以下可能:

A. 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

B. 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鱼以鲈鱼为食;

C. 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已经衰退;

D. 人类主要捕捞鲈鱼幼龄鱼造成种群衰退。

以上四种解释都有道理吗。你认为哪种是最可能的原因?作出推测后,应该怎样进一步判别?

本题具有定开放性,应鼓励学生大尝试作答,只要答案符合逻辑和科学性都应该给予鼓励。

提示:该题提出的四种解释,都有一定道理。鲈鱼种群数量下降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仅根据所给信息判断,B说法是最可能的原因。这是因为,湖泊中一般生活有多种生物、各个种群之间存在复杂的种间关系和相互作用,短吻鳄是顶级捕食者,捕食多种鱼类和其他动物,鲈鱼则以小鱼、虾、贝类浮游动物等为食。当短吻鳄几近消失时,被它捕食的动物数量可能会增长,进而影响原本比较稳定的落结构,最终影响鲈鱼的种群数量。

作出推测后,应深人调查该湖泊中的物种组成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与短吻鳄、鲈鱼存在紧密联系的物种,看看它们的种群数量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而作出进一步的判别。要判断A、B、D的解释是否合理,也需要做更多调查。例如,调查湖泊所在地是否发生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湖泊中的生物带来了哪些影响,人类对鲈鱼的捕捞情况是怎样的,等等。

练习与应用

一、概念检测

1. 长白山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高山冻原。针阔混交林中的乔木层有红松、红皮云杉、白桦等多种植物,在林冠层生活着小杜鹃、大杜鹃、黑枕黄鹏等鸟类。判断下列表述是否合理,

(1)针阔混交林中的红松和红皮云杉存在种间竞争的关系。 (√)

(2)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不同的森林类型,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

(3)小杜鹃主要生活在林冠层,这是小杜鹃的生态位。 (×)

2. 某弃耕农田中的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 物种丰富度趋于增加

B. 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

C. 物种丰富度呈现“S”形增长

D. 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

3. 河蟹是杂食性动物,以鱼、虾、螺、蚌、 水生昆虫和水草等为食,它们喜欢潜伏在水草或底泥中。在生产实践中,人们不会将河蟹与食性和它相似的青鱼混养。为什么?

提示:青鱼与河蟹的食性相似,生态位有所重叠,如果放在一起混养,在食物和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二者的种间竞争关系强烈,不利于各自种群数量的增加。

二、拓展应用

1. 《诗经•小雅•小宛》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古人以为蜾蠃不产子,因此捕捉“螟蛉” 当作“义子”来养育。南北朝时期,医学家陶弘景发现,蜾蠃把螟蛉衔回窝中,用尾上的毒针刺入螟蛉体内,并在其身上产卵。所以, 他认为螟蛉不是“义子”,而是蜾蠃幼虫的食物。这两种生物存在怎样的种间关系?

答案:捕食。提示 广义的捕食包括植食、肉食、拟寄生等。拟寄生的特点为总是导致寄主死亡,这与寄生有本质区别。

2. 在群落形成的过程中,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你认为这两个物种的发展将是什么结果?

提示: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两个物种发展的结果可能有多种,只要符合逻辑和科学性即可。

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在空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必然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竟争可能会使二者的生态位发生分化,结果为它们仍然共存于同一个群落中;也可能为一方消失,另一方留存下来。

3. 捕食者在猎杀猎物时,场面比较血腥,这往往会让人认为捕食者很残忍。有的地方曾经为了保护某些食草动物而人为消灭捕食者,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请从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等角度,分析群落中存在捕食者的生态意义。

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生存腾出空间,因此,捕食者有利于保持群落内物种的丰富度,并使多个生物种群的数量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同时,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作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还表现出协同进化。

探究与实践

讨论

1. 在班级内交流各自的研究报告,比较研究结果,就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答案:略。

2. 如果要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如何研究?

答案:主要是取样方式、取样对象、取样设备等要进行改进。取样时要考虑定点、定量等因素。定点就是要选取有代表性的地点取样;定量就是每次取样的数量(如一瓶、一网等)要相同。根据调查的水中小动物种类的不同,选取的取样设备也不同,如用网兜、瓶子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