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1)

堡中老人

提示:他们世居黔中,根却在江南,当地人称他们“老汉人”,外地游客却视他们为“少数民族”。他们中的中老年人仿佛还生活在明代,仍以真正汉族文化道统的身份自居,而年轻一代正以父辈们不可思议的速度融入到主流文化当中。

文/图 特约作者施晓亮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2)

郑陈氏

一、最后的“屯堡人”:汉族文化的活化石

郑陈氏今年70岁,自从18年前天龙古镇开发旅游,她就一直在村中这个茶驿中值守。我是2002年第一次到此,每次见到的都是她。她几乎就是天龙的形象代言人,在贵阳机场等地方,经常能看到她笑容可掬的大照片。

记得第一次见到一身古装打扮的孃孃时,我忍不住好奇地问“大妈您是什么少数民族?”

孃孃笑道:“外地人都认为我们是少数民族,其实,我比你们都正宗的真正的汉族!我们是六百年前明洪武‘调北镇南’屯兵的后代,我穿的,是六百年前真正的凤阳汉装!”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3)

以安顺市为中心,方圆近百里的范围内,有一群仍保留着大明朝屯军文化影子和明朝时期江南一带汉族移民风俗习惯的人群,当地人都称之“屯堡人”。六百多年来,他们坚持固守明代江南汉族文化,以汉族文化道统的姿态几立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的建筑、服饰、戏剧、饮食、语言都与众不同,演义着一幕幕明代历史画卷,形成一种独特的“屯堡文化现象”,是明代汉族文化的活化石。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4)

二,回眸历史:朱皇帝“调北征南”造就黔中屯堡

让我们回到638年前的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那一年,本以归顺明朝被封为梁王的原元朝藩王把匝刺瓦尔密与当地土司势力举兵反判,朱元彰大怒,从南京调集三十万大军前往镇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调北征南”。

三十万正规军浩浩荡荡,如摧枯拉朽,叛军不堪一击,次年,叛乱平定。为了防止元朝残余势力和土司势力再次反叛,朱皇帝采取了“屯田戍边”政策,命征南大军就地屯田驻防,在滇黔古驿道两侧产粮区和关隘广设“屯堡”,“三分操备七分耕种”。为了让将士们安心屯田戍边,明军规定屯田将士可带家眷,成千上万将士及家眷所建立的屯田形式被为“军屯”。这是明朝西南屯田中最早的一种形式。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5)

军屯建立之后,与贵州众多的少数民族土司势力相比较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不能永固江山,于是朱皇帝“调北填南”,把江南一带无土可耕的贫民、无业游民、犯罪的富户尽数迁移入滇黔屯田,由政府按规定分发给土地、种子和农具,种出的谷物除上缴政府的税粮外,剩下的由屯田移民自己分配,这种屯田形式称为“民屯”。

为了给军队搞好后勤工作,“保障供给”,加快商品流通,特别是食盐贸易,朝廷又鼓励商人参加屯田,商人自己募人开荒种植,用所收谷物向政府换取“官盐”用于经商,这种屯田形式就是“商屯”。

朱皇帝命令所有屯田军民加强团结,抵御控制当地少数民族土司势力,保证中央政府政令畅通,加强中央集权。屯田移民“闲时为民,战时为兵”,居住在军事防御功能很强的寨子“屯堡”里。明代,在西南大规模的屯田彻底改变了贵州这片蛮荒之地。从洪武年间开始到明代中叶通过各种形式,上百万汉族移民进入西南,形成庞大的汉族移民群体,深刻影响了西南“夷多汉少”的局面。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6)

三,曾被篾视,屯堡人汉族道统的优越感依然

明代以前的众多朝代都推行过屯田制度,从文化遗存的角度看,无论是西域的屯田,还是中原的屯田都已消失殆尽。安顺屯堡人生活在周围众多少数民族的包围之中,世事变迁,六百年多年里未被周围环境同化掉,这真是一个奇迹!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7)

茶驿中大孃孃的宽袍大袖,是六百年前朱元彰老家凤阳的汉族妇女正统装束,现在在屯堡还十分普及。清朝彻底废除明代的屯田制度,屯堡人由军户转为普通百姓。山外面汉族的的装束随着改朝换代也随之改变了,只有屯堡人依然故我,延续了前朝的正统装束。女人不缠足,发型“三绺头”,因为这种发式“前发高束,形似凤凰头”,所以后来的汉族移民及清政府官吏又称屯堡人为“凤头笄”,“凤头鸡”,“凤头苗”。这样的称谓显然有些歧视的意味。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屯堡人确实处于“非夷非汉”的尴尬境地:当地土著民族把屯堡人看作是“老汉人”,而后期迁移来黔的汉族移民又把屯堡人看作少数民族。

虽然如此,屯堡人心态的优越感依然,自认为是汉族道统的心态依然。数百年来由于大山的阻隔和与少数民族的军事、文化心态的对峙,使屯堡人这群特殊的明代汉族移民至今仍未与当地少数民族实现真正的文化交融;同时,由于他们数百年所形成的奇特汉族部落集团的自我优越的封闭心理但无论怎么说,也未能和发展迅速的主流汉文化交融。

贵州应该感谢屯堡人,无论从经济层面还是文化层面,这支汉人队伍对贵州产生的震动和带动作用都应该是深远的。试想,一个落后封闭的地方,忽然来了这么一支强劲而有生气的队伍,刀光剑影,戈矛纵横,即使是一潭死水也会掀起波澜。而这只军队的将士及后来的商人多半是江淮人氏,来自发达地区,文明程度较高,对贵州的本土文化自然会产生撞击。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8)

四,精美绝仑的屯堡建筑

安顺历来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是黔中重地,扼云贵两省之要冲,自上而下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屯堡人的进入,它成为贵州高原最早接纳中原文明的地域之一。距安顺15公里的七眼桥镇的“云峰八寨”是集中展现屯堡文化的典型地方。这里的民居建筑依山势而建,状如一条吊首摆尾的巨龙飞行于云鹫山的半腰,整个寨子建筑风格可分为三个部分:前面龙头部分为明朝建筑风格,中间龙身部分为清朝典型建筑风格,后面龙尾为民国典型建筑风格,事过境迁的含义在这里竟然认释得如此完美,你会有三世为人的感觉,这些建筑就是凝固的历史。

石头瓦盖石头房,

石头街面石头墙,

石头碾子石头磨,

石头碓窝石头缸。

这段民间顺口溜道出了屯堡村寨的石头魅力。

屯堡民居多以石头营造或依山据险或平地建碉,明显具有防御功能。屯堡寨子前面都是阡陌纵横的耕地,寨后的靠山高而险峻,登顶可以远眺,观察敌情。屯堡四周都有石砌城垣和雄伟的寨门,易守难攻;寨中有囤聚之粮,有饮用水源,为坚守提供了条件。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9)

村寨布局多采点线分割布局,即以寨中央空坝为中心点,向外辐射出纵横交错的巷道,巷道把民居分割成一片一片,构成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整体。在狭长幽深的巷两端都设有可供御敌的石门,每条巷既能单独防御又可互相形成整体防御,进入巷中就如进入了迷宫,如果敌人冒然进入,关上巷门,就如同关门打狗一样。

屯堡民居大都为三合院或四合院相套,宅院之间相通,为了通风保持安静及防火止盗的需要,院角砌筑高层石堡,既能射击又能了望,石头建筑风格按华夏文化传统沿轴线依次营造,布局严谨,主次有序,结构坚固,紧凑舒适,每一宅院大门都有雕凿精致的垂花门罩和隔扇门窗,石的屋顶,石的山墙,石的地面,石的街巷,正是《明实录》中“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儿,各执坚以御之”的再现。

屯堡人追求至善至美的生活,他们对美的追求的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走进本寨村的屯堡人家,你会发现自己置身于美的世界里,简直就像进入了雕刻艺术的天地,雕花桌子板凳雕花的床,拼花窗子耳门雕花的房,栩栩如生的浮雕和透雕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小鸟振翅欲飞,花草随风摇,雄狮倦卧,大象悠闲地摆弄着身子。唐诗宋词梅兰竹菊也雕刻于门楣、窗棂上方,显示着主人不俗的品味。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10)

五,原始拙朴的地戏,“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屯堡人是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地戏。

地戏源于军傩,军傩是古代军队中用来作为出征祭曲、振奋军威、恐吓敌人的一种傩仪。傩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存在。《续修安顺府志》,“黔中民众多来自外省,当草莽开辟之后,多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备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11)

“跳神”是屯堡人对地戏的俗称。它是屯堡人的精神寄托和精神象征,也是屯堡人文化娱乐的主要内容,在屯堡村寨里,稍大点的寨子都有地戏,大的村寨甚至多达四五堂,苏继安主任告诉我们,据不完全统计,安顺屯堡圈中总共有地戏三百多堂,可见地戏是多么盛行于屯堡。

屯堡人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出形式,通过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法,表演《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明代以前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演员的弋阳高腔,在一锣一鼓伴奏下,抑、扬、开、合、杀、挡、滚、翻,再现古战场的幕幕情景。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12)

地戏的唱腔源于江西傩戏中的弋阳高腔,高亢粗犷,十分适合表现战争主题,这也曾是影响“国戏”京剧的重要唱腔,这一唱腔“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在其他戏中早已不复存在,惟在屯堡地戏中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改革开放后,屯堡地戏应邀到出国演出,西方戏剧界为之震动,称之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

贵州原始部落风俗(贵州有群人故乡在南京)(13)

地戏脸子(面具)的雕刻是黔中最富有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它按人物造型分为五色相,即老将、文将、武将、少将和女将,老将雕刻讲究年龄气质,少将讲究英俊潇洒,文将讲究气质儒雅,武将讲究面相威猛,女将则讲究秀色妩媚;脸子雕刻细腻生动,仅仅就眉毛而言,就有“少将一支箭,女将一根线,刚烈人物如烈焰”的造型规律。这门古老的艺术一般都是家传,有传男不传女的规定。经过“破四旧”和“文革”,古老的脸子已经很难寻觅,所幸的是,屯堡脸子艺人后继有人。地戏这种非黔中本土的外来文化,历经风霜,最终溶入这片古老的土地,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