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真实影像(民国人物志老舍)

不知道是出于机缘还是出于后人的过分解读,名留青史的艺术家们总能在自己的作品中暴露自己的人生伏线。

老舍真实影像(民国人物志老舍)(1)

1982年 谢添导演版《茶馆》

01

大清王朝覆灭之际,老太后偷偷带着光绪小皇帝在一众心腹护送下逃到了西安,徒留一群不知内情的清兵把关老城门,一腔忠心地护着重重紫禁城里头其实早已离去的主子。

而老舍(舒庆春)的父亲舒永寿就是那群皇城护卫军卒中的一员,他傲于满族旗人的身份,八国联军打进来时毫不犹豫地站在前线,最终尸骨无存。

那一年老舍才刚满一岁。

父亲一死,舒家立刻陷入绝境。老舍的母亲不识字,只能靠着给人洗衣填补家用,炮火纷飞的乱世打砸抢劫杀人见天发生,孤儿寡母四人相依为命,极力靠近“活着”的边缘。

日常已是难过,年关更加难熬,前来讨债的人围堵家门,母亲一个个求过去,盼望能够宽限一点日子,兴许是从那时候起,老舍开始不喜欢过年。

老舍真实影像(民国人物志老舍)(2)

年轻时的老舍

9岁那一年,老舍终于有了点运气,一名叫刘寿绵的善人为了给女儿找陪读,资助老舍进入了私塾。那时的刘善人大概没有想到,仅仅因为这一件事,他在漫长的历史中竟被白纸黑字记录了百来年。

几年后老舍读完私塾,不堪的旧时代已经彻底支零破碎,他原本无力继续学习,却恰逢北京师范学校招生,不仅免费读书住宿,学校还统一发放服装伙食,一千余人取前五十,老舍成功入学。

自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被彻底改写,不止从底层人民跃升为知识分子,还得以在荒唐岁月里写出一页页真诚的悲歌。

02

与童年时代相比,老舍的青年时代过得还算顺遂,兴许老天也觉得他浑身是苦,才忍不住要给他一丝甜。

从师范学校一毕业,他就当了老师,成了校长,勤勤恳恳四年后又被委任为学务局的劝学员,工资每月有整整一百大洋,跻身高收入人群。

但因为同僚肥肠大肚,混吃等死,只懂得捞油水,找肥缺,老舍深觉这个工作于民于国无益,最终与上司大吵一通拂袖而去。

文人的傲气是这样的,物质的苦早已吃得不想再吃了,但与精神苦难相比,还是宁可身无分文。

老舍真实影像(民国人物志老舍)(3)

写作中的老舍

辞职之后,老舍又通过朋友介绍去了周恩来曾经豪言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天津南开中学继续做老师。

细数当代文学史上留有芳名的作家,少有不曾当过教书匠的,也许正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张张残酷现实下依旧稚气的脸,所以他们才能保持文学上的赤子之心。

1924到 1929年,老舍赴英讲学六年,期间独立创作了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声名鹊起成为文坛备受关注的一颗新星。

曾经的苦难滋养了他的创作,让他成为了最通晓底层人民心声的作家,他笔下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悲剧人物纪实节目般把当下时代人间百态扒了个干净。

1931年,老舍功成名就,和25岁的学妹胡挈青喜结连理。

老舍真实影像(民国人物志老舍)(4)

老舍、胡挈青结婚照

03

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里谈过爱与道德,具体言辞我忘记了,只记得他说“爱与道德总是矛盾,却是不分高低对错的,只能说在‘在爱情的宇宙里’,爱情至上,在‘道德的宇宙’里,道德至上”。

1943年,老舍也无奈面对起了“爱与道德”这一议题。那时他已经与胡挈青结婚多年,膝下有三个孩子,可一位叫赵清阁的女性还是闯入了他的生活与内心。

而这一切会发生需要追溯到1937年,当时他一腔孤勇,为了参与革命决定背井离乡南下武汉,也决定放下家庭与妻儿分居两地。

之后他颠沛流离,从沦陷的武汉又辗转到了重庆,当重庆也面临沦陷时,老舍傲骨一挺,在给王冶秋的回信中写道:“不用再跑了,坐等为妙。嘉陵江又近又没盖儿。”

而那时候,他与“秘书”赵清阁已经光明正大地“同居”了。

1943年,胡挈青给老舍的母亲送葬完毕,在老舍的朋友帮助下千里寻夫来到重庆,避无可避之下,老舍只淡然说了一句“既然来了,就让他们过来吧”。

老舍真实影像(民国人物志老舍)(5)

为了满足老舍完美的人设,后人常常将他与妻子的情感描述为“伉俪情深”,但并非为了打破偶像,只为还原事实,老舍的婚姻生活并不完满。

“秘书”赵清阁和胡挈青一样是知识女性,在“爱情的宇宙”里,她纯真无邪,义无反顾,但在“道德的宇宙”里,她不得不为自己做了“小三”而备受心灵折磨。

胡挈青到重庆之后,她很快收拾行李跑到了上海,可情正浓的老舍却不愿意眼见这场爱情因为道德落幕,于是便紧随其后又追到了上海。胡挈青也不是好惹的,她只是不被爱了,正室的名分却依旧叫她能够拥有骄傲,所以她也追到了上海。

这场三人戏剧于是如同梅雨般缠缠绵绵地继续持续了下去,直到老舍赴美。

老舍真实影像(民国人物志老舍)(6)

老舍垂钓

胡挈青是可怜的,她在一段婚姻里穷追不舍,却始终不曾走进恋爱里。连码头送别这样的戏份里都没有自己的一个镜头。

而赵清阁送别了老舍后开始着手创作了一部短篇小说。

小说里一个有妻儿的教授爱上了未婚的少女,抗战胜利后,少女悄然离去,并留下一封婉拒书,而教授读完这封信却毅然决然去上海寻找少女。而少女还是顾忌,最终拒绝了教授远赴他乡的请求,悄悄离开了。

这个故事是现实的翻版,老舍也的确有邀请过赵清阁离开,他曾写信给她:“我在马尼拉(菲律宾)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可赵清阁没有答应,她有自己的骄傲,而那骄傲总结起来便是八个字:“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04

王小波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中写:“我也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质疑,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

老舍真实影像(民国人物志老舍)(7)

老舍生平最爱养鱼养花

老舍其人素来讲究一团和气,却有着悲凉的底色,骨头里总归如王小波所说的“不如死掉”。

《四世同堂》中,祁天佑受日本人羞辱后就投进了护城河,《茶馆》的王利发王掌柜全力支撑“裕泰”不得悬梁自尽,《骆驼祥子》里面的小福子被父亲卖到窑子里不堪非人待遇上吊自杀。

与丧失尊严相比,死是不可怕的。与苟延残喘于荒唐岁月,死亦是不可怕的。

至于细节,也就不必多言。

“爷爷走了,和爷爷说再见吧!”

老舍真实影像(民国人物志老舍)(8)

老舍和孙女 (老舍留在世上最后的相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