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怎么理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怎么理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1)

在《论语》中,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教导我们如何成为君子。

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与小人价值取向不同,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一个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把不义而来的富贵比作浮云,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故和而不同。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各怀损他利己之鬼胎,表面上强求一致,转过背来就互相攻击,故同而不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怎么理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2)

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与人为善,所以“坦荡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受各种利欲驱使,经常陷入忧惧之中,所以“长戚戚”。

四、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篇》

君子遇到矛盾时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孔子说,君子能“内省不疚”、“过则勿惮改”,认为君子能够不断反省自己,砥砺自己的品格。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怎么理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3)

五、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作为君子,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小人则只顾眼前利益,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

六、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风在草上刮过,草必定向一边倒去。孔子认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会职责,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中坚力量,“以天下为己任”。

七、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论语·季氏》

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则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话。

八、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断粮,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即使陷于困厄的境地,依然要固守自己的志向,坚持自己的追求。而小人遇到困境,就会肆意胡为。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怎么理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4)

九、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以义合者,周也;以利合者,比也”。君子会用道义来团结大多数人,而不是用利益去勾结一小撮人;小人则用利益去勾结别人,却不会用道义去团结人。

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君子心里装着道德和法制,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会在道德和法制的约束下进行,小人心里想的是自己家业、能得到的利益和好处,做事以一己得失为标准,就会不择手段。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怎么理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5)

十一、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对于一个君子或者人才而言,不能用小事情去考验他,因为他虽然在小事情上常常表现得糊涂,但是他自身所具有的才能、胸怀和品德却足以担当大任。

十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泰”“骄”两种状态,因其形似,故而难辨,君子之泰“望之俨然”,只有走近他,才知他是君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怎么理解(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6)

十三、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君子应当勇敢,但有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也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更会因为勇敢而沦为盗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