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

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1)

从镇北台西去,经过易马城,就到了榆溪河。榆溪河发源于刀兔海子,刀兔海子是个不大不小的内陆湖,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塞北的大地上。

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2)

榆溪河穿过古水磨、古长城,就到了红石峡。这可是古代泾渭分明、古代游牧民族与汉民族分界的地方。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创修观音堂记》碑刻记载:"榆林城北十里许,有山名红石峡,其土壤夷旷,介乎与虏境交界。"说明了这里是古边境、古战场。

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3)

北宋期间,李继迁闻仙葬祖于此,"蛟窟龙窝",后起兵反宋,成西夏王,在永乐城(今榆林上盐湾无定河两岸一带)大败宋军二十万。又是一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宋神宗闻讯震惊,临朝痛哭,被迫与西夏议和。这里一度成为西夏屯兵的重地。

到了明朝,成化十年(1475年),才把"旧界"的秦、隋长城补修成明长城,而且修建了镇北台,依然是边塞、边关。

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4)

红石峡,地处烽火边缘,前哨阵地。它因山皆是红石,环列如屏,榆溪河穿过而得名。

整个峡谷长约三四百米,崖高十二三米,东西对峙,势如刀削,最可贵的是两壁上的摩崖石刻,琳琅满目,题词、题字、碑碣,大小不一,竟有一百六十多块。都是几百年来,封疆大吏、文人墨客,甚至武官将士,到此边塞,抒发情感,宣扬志向,把酒临风,挥毫题刻。使这名冠边塞的红石峡,竟成了长城书法艺术的宝库,有"塞上碑林"之美誉。

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5)

我是喜欢书法、诗词的,大多有关碑林、摩崖石刻的地方我都去。这里也不能错过。到了红石峡山门楼洞,门额听说是我国著名军事家刘志丹的老师教育家、美术家王森然所书,更是肃然起敬。

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6)

进了山门,悬崖峭壁上,多是建有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石窟庙殿,最有名的就是红山寺。进入寺内,上有"天门",可登峡顶,下有"地门",可通河谷。中有"翠然阁",又称"凌云阁",古香古色,势若凌云,视野开阔,幽静旷野,是文人墨客,饮酒会友,赋诗吟哦的地方。据说,单收录在康熙《延绥镇志》中的诗词就有四十多首,其中不乏赞美翠然阁、红石峡的诗篇。如明嘉靖年间榆林举人马希龙就诗云:"两岩屹倚青天险,一水中分赤石开。山色空蒙留宿雾,河声涌喷逐奔雷------"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更是隐蔽的场所,刘志丹、刘澜涛等革命志士,都曾在这里主持或召开过会议。

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7)

特别有意思的是,下面还有一条古水渠,穿几个石窟暗洞而流,至今仍起着灌溉作用。这里又称为"若渠、若殿、若洞、若神------两擅其美"的"神灵赫灌殿",集渠、庙、神为一体,令人观止。古代劳动人民就是聪明,天成奇巧,人工手艺。

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8)

过普渡桥,来到西崖,石窟不多了,但摩崖石刻幅面较大。这正是求之不得的。漫步峡谷,俯仰阅览,一幅幅题词,一壁壁石刻,它不仅仅展现的是书法艺术,更可贵的是记载着榆林边关的史册,反映出蒙汉民族由对抗发展到团结的必然趋势。

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9)

突出盛行于明嘉靖年间,每个镇守官员到此都有题刻,或纪胜,或报喜,或宣誓,或表白,或感慨,或抒怀。如万历九年,巡抚王汝梅题刻"龙盘虎踞";万历十四年,巡抚李春光题刻"万里长城"------万历四十四年,巡抚刘敏宽题刻"华夷天堑"等等。

就在这个期间,万历二十一年,巡抚郑汝璧还不嫌过瘾,为了宣威红石峡雄秀,以及明军在此武备的强大,特将红石峡改称为"雄石峡",并摩崖明刻:"取桓桓我武与石峡雄乃偕计------为易之名。"

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10)

这一幅幅摩崖石刻,内容严厉,言辞犀利,无不是为保护蒙汉互市易马城、红山市所建设的军事设施——镇北台,相呼应,相衬托,相得益彰。

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11)

到了清代,虽然红石峡的摩崖石刻愈演愈炽,但多是感叹历史,题咏山水,赞美胜境,形容险要,如"天开画图"、"榆关雄峙"、"威震九边",当然也有呼唤民族和解的"中外一统"等。

到了抗战时期,又有"力挽狂澜",以及东北抗日义勇军将领马占山题书的"还我河山"。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红石峡摩崖石刻的时代性与实用性,从真草隶篆行,雄健的笔力,苍劲的字迹,反映出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真不愧为是"塞上碑林",长城书法艺术的宝库,为红石峡锦上添花,为各时期呐喊喝彩。

塞上碑林红石峡(红石峡塞上碑林)(12)

高兴之余,我也赋诗一首:"塞上风云交界边,红石峡谷水缠绵。窟凿驳岸斯文地,碑刻摩崖博古园。寻胜探幽峰对峙,抚今追溯字知年。榆关雄镇三秦月,盛世平和一统天。"

九口2020-3-2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