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

一首骆宾王的《咏鹅》,文字不拘于雕琢丰满,清新自然,灵动非常,是以童心观照世界,将鹅当作同自己一样平等的生命。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1)

这首诗歌自然而不失韵律,成为了老少皆宜,尽皆传颂、朗朗上口的极负盛名的诗歌,倘若无此童心,怕也难以写出如此本性之美之歌词。

而今一个七十岁老者,一位以捕鱼为生的渔民,凭借着自身对诗歌的独特喜好,将骆宾王的这首诗作为灵感,写出了《咏鸡》而大获成功,并收获国家级文学奖。

因此对于这次的奖项的颁布出现了许许多多争论,有的认为不过是模仿之作,甚至有的认为骆宾王的《咏鹅》的文学性同样也值得商榷。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2)

对于文学与诗歌的讨论自然需要回到诗歌本身,需要回到作者的创作的环境及其创作的风格,甚至掌握作者所处时代背景。

《咏鹅》的剖析

骆宾王作为一个从中国古代文学角度解剖的自然山水诗人,及西方文学的自然主义诗人,其对鹅的“解剖”尤为详细。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3)

但从尼采开始,与后现代结构主义诗歌相较而言,在“浮”“拨”等词中又看到了情感与灵动。

可以看到古今中外,极少有对鹅甚至是动物,进行了轻松而欢快地“解剖”,亦极少有对鹅的叫声如此盛赞。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从骆宾王这首诗的横空出世如同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一般,将鹅在文学的地位上骤然拔高。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4)

纵观古今,对于鸡鸭鱼的描述数量依旧胜于对于鹅的描述,即使描写依旧是蜻蜓点水般,点到为止,于景物之中点缀一二。

然而在这首诗中,可以看到的是,鹅是作为一个主体,作为一个鲜活的主体存在,灵动异常。

而从修辞角度进行剖析,就如同白居易一般,过于直白简单,似乎并没有让人有去阐释它的想法。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5)

全诗仅十八个字,一览无余,无非是对鹅游水的声音动作的描述,但细细看来,似乎又有些许值得探讨的地方。

首先三个鹅字出现,便是有了不同的解释,既是可以解释成鹅的叫声,有些人则是解释成三只鹅。

但“三”在中国有着更为深层次的解释,且不论道家的三生万物,“三”在古代是很多的意思,三人为众,三木成森等等。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6)

三个鹅字更大的可能性指向的是一群鹅,从这个角度出发也有人指出了,并不是很多鹅而是三两只鹅在清澈水中形成倒影,同样亦是代表着很多鹅。

对于数目的反复讨论不光光是确定鹅的数量,而是因为古诗往往通过数量来确定诗歌的主题情调,也能展示作者的写作心情。

所谓形单则影只,一种凄清悲凉之意自然表现而出,而多只鹅则展现出了一种平和宁静之感,这种判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成立的。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7)

这种感情直觉同样是来自于人类本身便是一个群体性动物,社交是我们的一个很难拒绝的属性。

而第二句的出现更是让人意味深长,歌字的出现,很难不让人遐想,前句三个鹅字是描述鹅的叫声。

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具有互文性,倘若是很多鹅那么更多地是倾向于展现出群鹅的繁而众,而不是由多到少,有群体突然转向个体。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8)

除此之外,曲项与向天又似乎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弯脖何以向天,有着两种符合逻辑与通情的解释。

首先因为河水清澈而在曲项之时,天空在水中形成倒影,从某种角度上看也算是向天歌了。

其次是向天歌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头朝向天,而天朗气清,环境优越,而鹅叫让得骆宾王像是在称赞天,在感叹平静宁和之美。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9)

诸如此类、凡此种种,还可以举出许多,似乎我们所谓的阅读也好,阐释也罢,似乎都不过是在某种已然是深入骨髓的阐释范式中阐释。

都不过是在某种现在的阅读逻辑中阅读,都不过是在某种既定的语言规范中自行表达,换句话说,阐释本身不过是种修辞,阅读永远是文本重构。

不可能性与自由

阅读之不可能性似乎呼之欲出,这个断言听起来似乎令人沮丧,但实际上包含着非常积极意义。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10)

因为唯有标准的、终极的阐释被宣告为无效,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文本。这既预示着权威阐释的被拔除,同时也宣告了自由阅读的回归。

从阅读主体的角度来看,阅读行为发生时,作者总是不在场的,那么经典阐释学所苛求的理解文本真实、原初的意义,如何得以确证?

而且一旦以强大的作者为前提,那么阅读主体性将被置于何处?巴特旨在拆除所谓的作者神话,意在打破作者权威,意在释放文本丰富多元的意义。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11)

同时巴特也是在呼唤阅读主体的复归和自由阅读时代的降临。因而当我们讨论阅读的多义性、不确定性、不可能性时,实际上是在强调“作者之死”以及阅读主体之诞生。

二是从文本自身的特性来看,单义、清晰、一览无余的阅读总是被搅扰。所有的文本范式都是由修辞以及它的结构组成。

但是这种模式不能被最终的阅读封闭,相反,它导致了一种增补的修辞叠合,这种修辞叠合是对先前叙事不可能性的叙述。

结语

故此文学的批评与鉴赏从来都是自由的、多样的、丰富多彩的,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由不同的人去阐释作品,甚至超越作者的思想。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12)

而对于《咏鸡》的出现,虽然合乎平仄,但这种模仿,便如同贾岛之流,又似台阁诗那般,偶见流光,但模仿之流而不是自成体系,始终为人所诟病。

诚然唐诗如同一座高山,让无数欲创作律诗者都无不心怀敬畏,难以企及,哪怕是宋诗依旧是另辟蹊径,从日常生活出发,补上了唐诗所未甚至不想触及的领域。

《咏鸡》的获奖如同贾浅浅的作协候选,诚然应当看到那些屎尿屁之中,存在着走出“高山”,另辟蹊径的先锋性。

老农模仿咏鹅写诗 70岁老农模仿咏鹅写出咏鸡(13)

但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古代诗歌的这座高山的临摹与避而不攀的做法能够在而今文坛之中有立足之地,是值得令人深思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