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聪明的人司马懿(有大度成大器矣)

这是针对【三国演义】里的司马懿来进行的简要分析与‬正史‬无关‬!出处来自一些‬名著导读绝对客观 尽量不加主观情绪

真正聪明的人司马懿(有大度成大器矣)(1)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相关重要性格概括】是一个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将领。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同时又生性多疑、善用隐忍奸诈之术。

【与之印证的典型情节】<1.雄才大略、才智过人>诸葛亮祁山之战的战略目的是北伐中原,匡扶汉室。而司马懿的战略目的就较为复杂。他既有挫御敌于国门外的目的,又有自保之意。与此同时,这也是他积蓄力量,伺机一统天下的绝好机会。这种多重性质的战略目的,让司马懿在表面上似乎有些被动。但从根本上来看,司马懿却成功维持现状的平衡战略:一方面防止蜀国壮大以免除魏国和自己的致命威胁;另一方面又不能彻底击溃敌人,还要保持敌军的攻击力。诸葛亮对司马懿来说,既是对手又是知音。因为司马懿在曹操身边从事长达12年之久,他从曹操身上学到了很多权变之术。

司马懿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所以当他纵观群雄时,却赫然发现只有他才可能是诸葛亮唯一的对手。那么,他就要很好地利用诸葛亮北伐的大好时机为自己谋得更大的权利。有诸葛亮在的一天,司马懿便在朝中有用,政敌就奈何不了他。在诸葛亮摆出空城计招呼司马懿的时候,也可以说是两个智者的摊牌。事后,“懿悔之不及,仰天长叹曰:‘吾不如孔明也!’”这既向魏主道明诸葛亮的才能非曹真能及,又突出自己的才干超群。所以,他宁愿被部下成为“畏蜀如虎”,忍受别人的讥笑,也不愿彻底击溃蜀军。

真正聪明的人司马懿(有大度成大器矣)(2)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懂得‬藏拙‬,隐于幕后‬>

在曹操时期,司马懿虽未大显才华,但身为所属官员,协助曹操处理国政却是他的职责。名将关羽之死就与司马懿的权谋有着莫大的关系。当曹操得知关羽欲攻樊城进军中原时,急派于禁和庞德率大军前去救援曹仁。结果于禁被擒,庞德被斩,使关羽威望达到顶峰。这使雄才曹操惊慌不已,欲迁都避其锋。而此时慌乱的曹营之中,而对关羽的锋芒和曹操的犹豫,司马懿看准时机提出了对他的一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阻谏。他说,于禁庞统二人非战之罪,于国家大计无损。而且他又指出孙刘两家外亲实疏,建议曹操交好孙权,与之暗结盟约共抗刘备。司马懿这番话大有醍醐灌顶的功效,曹操听后大喜,毫无思索便依计而行,果然收取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司马懿借刀杀了关羽,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把握时机的能力,同时也反映出他独到的眼光和对人性有针对性的把握。这在他与诸葛亮的对决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三分天下,联吴伐魏的策略是对三国时期最好的统筹。但第七十五回和第七十七回司马懿的初露头角就给曹操提出两点提议:一是联孙抗刘灭关羽,一是识破东吴移祸之计从而使曹魏“坐山观虎斗”。司马懿的计策使关羽在荆州被杀,从而拉开了三国势力重新划分的序幕。当刘备一心想要为关羽报仇出兵东吴时,司马懿很清楚,如果趁机攻击蜀国的话,很可能会再次促成吴蜀联盟的局面,于是,他建议曹操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这是司马懿为曹操提出的第二条重要的建议。不论是借刀杀人还是这次的坐山观虎斗,都可以看出司马懿对天下整个形势的分析是透彻、清晰的。至此,吴蜀的联盟关系因关羽的败亡的宣布破裂,使诸葛亮苦心经营的天下三分计成为泡影。

<3.善用隐忍奸诈之术>他被封为太傅,表面上是升了官,实际上是被卸下了兵权,来管政治。他想夺回兵权,李胜被调到荆州,作荆州太守,就先到司马懿家(曹爽让他去打探司马懿的消息)司马懿装作耳朵不好,把荆州听成并州,又在喝汤时假装吐出,和李胜说“我已经不行了还剩下两个不成才的儿子,要你多多照顾。”刚好曹爽得知消息,就要和曹芳出城打猎。他以为司马懿不会造反,不料却被司马懿夺回兵权,又诛杀曹爽、其兄弟、何晏三族。

司马懿忍辱受衣(第一百零三回):诸葛亮在六出祁山时,屡次逼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不予理会。孔明就拿妇人的丧冠——巾帽,外加妇人素缟衣服,写了一封信用大盒子装了送到魏寨。嘲笑司马懿甘愿守巢窟畏刀避箭,与寡妇没有什么区别。司马懿看完书信,忍住心中大怒而佯笑,接受衣服,并重赏了来使。

真正聪明的人司马懿(有大度成大器矣)(3)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人物形象的意义】司马懿的形象在文学界和历史学界一直都是褒贬不一。然而,历史掌握在胜利者手中,毕竟晋王朝的建立司马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谋家的司马懿特有的种种品质在三国历史上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却无法被人忽视。他雄才大略,兼文善武,不愧为治世之英才;他深明韬略,善晓军机,素有大志;他是权谋坚忍的枭雄。司马懿在三国历史中充分展示了“静则使人无从察觉,动则令人措手不及”的高超的运筹帷幄和统驭能力。他的审时度势,看准时机便心狠手辣,不妇人之仁,更加丰富了他的人物性格和独特的魅力,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完整的、生动的、鲜活的艺术形象。#创作挑战赛#

#三国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