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有什么问题(王阳明心学概述)

最近,在看一些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东西,有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不一定对,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王阳明心学有什么问题?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王阳明心学有什么问题(王阳明心学概述)

王阳明心学有什么问题

最近,在看一些关于王阳明心学的东西,有一些感悟,和大家分享,不一定对,也欢迎大家一起交流。

心学和儒学一样,内容非常浩大。想一两句话把它说清楚,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从目标来说,它们的目标却都简洁明了:追求道德上的提升,就是教导人做圣贤。无论是要求君王,还是要求自身。因此,从目标来说,心学可以算是儒学的一部分,只是它们实现做圣贤目标的路径不同。

儒学做圣贤的途径是向外求,就是通过设置各种外在的标准,来要求个人。只要做到了,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君子,是圣贤。古代的科举考试,举孝廉,都是朝廷对这种外在标准的认可。

而心学则是向内求,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圣贤之心,通过各自的修行,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圣贤。这有点类似于西方的新教改革,在改革之前人只能通过教皇才能读圣经,和神沟通,而马丁路德认为每个人都可以读圣经,用心灵和神沟通。可见心学是多么伟大的一次思想改革。

下面来谈一谈王阳明心学的一些基本思想。

  • 心即理

心就是我们的本心,精神,意识。理就是道,宇宙的最高道理。心即理就是宇宙的最高道理在我们本心的体现,也可以理解成天人合一。宇宙的道是至善的,那么人心本来也就是至善的,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成为圣人的条件。因此,心即理可以看成王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 知行合一

这里的知行合一,不是单纯说知和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再怎么促进也是两个东西,是“2”。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更加强调的是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它是一个过程,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上是一样的,是“1”。

举个例子来讲,一个人知道很多孝敬父母的知识,但没有去行,他是真的知吗?不是,只有真正行出来,才是知的完成。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很孝敬父母,他肯定知道很多孝敬父母的道理。再比如说,如何知道一个梨子的味道?拿一个梨子来尝一下啊,那这个过程是知还是行?所以说,知和行是根本分不开的。

将知和行分开来看,有什么坏处呢?不管怎么讲二者相互促进,实践中,总会强调了一个方面。例如,程朱理学,认为知在行前,这就给人提供了一个不去行的理由,我还没弄明白什么是知呢,等我弄明白了再去行。这实际上阻碍了圣人之道的施行。

  • 致良知

这里的良知,和心即理的心是一个意思。人不用通过外界施加,本身就有良知,就有判断是非之心。良知是我们人作为主体的本质根据。既然每个人都有良知,那么为什么现实中很多人做伤天害理之事,是因为他们都良知被私欲遮盖了。致良知,简单说,就是把良知找回来!一方面我们要反思,虽然良心就在那里,但我们要去理它,拨开层层私念,来到它面前,把我们的意念,言语,行为等放在良知面前进行判断,这同样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而且当产生恶念的时候,我们也要马上把它摒弃掉;另一方面,我们要在行动中彰显我们的良知和道德。在良知的指引下,我们做一件好事,不是因为它是好事才去做,而是因为自己的良知,因为自己的本心,自然而然的去做。这样,我们便能成为一个圣贤。

最后,我想说的是,现在很多人都崇尚王阳明的心学,那是不是说其它理论就是错误的呢?我并不赞同。不同的理论只是认知事物的视角不同,王阳明的心学本身就是吸收了很多不同的理论,也有它自己的问题。各种不同的理论,例如程朱理学,王阳明心学,浙东学派都是我国思想文化的璀璨明珠,我们要做的是要研读它们,吸取它们各自所长,为我们国家民族的再度辉煌而贡献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