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非遗之美(青史斑斑多样非遗)

品味非遗之美(青史斑斑多样非遗)(1)

广东南雄珠玑古巷。许多珠江三角洲的家族都认为自己的祖先是从珠玑古巷迁来的。(网络图片)

品味非遗之美(青史斑斑多样非遗)(2)

海南三亚陵水疍家文化节上举行的龙舟活动。三亚疍家人是以船为家、寄居江海的族群,他们没有文字,所以疍歌成为探索其心灵世界的窗口。新华社记者 张丽芸 摄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日前结束公示。这份名单包含337项非遗推荐项目,我们选择了三项予以介绍,从中可感知到中华文化的多元和精彩。

珠玑巷人南迁传说

在这份推荐名单民间文学类下,有一项“珠玑巷人南迁传说”。

这是一段发生在南宋末年的传奇故事。南宋定都临安,也就是今日的杭州,宫中一位貌美的女子,因为触怒龙颜,即将被打入冷宫。这位女子,有的文献称胡妃。胡妃设法逃出了皇宫,扮作游人,混迹在临安城中。千里之外,岭南重镇南雄,有一位叫黄贮万的富民。他运粮到临安,恰与胡妃相遇。胡妃向黄贮万讲明了自己的遭遇,愿托付终身,随他回到南雄。这时,宫中有人发现胡妃竟然不见踪影,便迅速报知皇上,朝廷令兵部尚书行文各路,务必要将胡妃找到,可是找了一整年都没找到,最终只得作罢。

胡妃随黄贮万回到南雄后,过了一段安稳日子。然而,好景不长,黄家有个叫刘壮的家仆,因为琐事与黄贮万闹了矛盾,离家出走,他知道胡妃的底细,向官府报告了相关情况。兵部官员获知后,担心朝廷要怪罪他们缉拿胡妃不力,便称南雄起了盗贼,要派兵前去剿灭。兵部在黄贮万所住的牛田坊设兵镇守,为免平民遭受兵燹之苦,朝廷要求牛田坊的百姓都要迁徙到其他地方。

大家听说要离开家乡都愁苦不乐,可是情势已不容他们再有迟疑了。牛田坊珠玑里的九十七户人家聚在一起商议,从南雄再往南走,那里虽是烟瘴之地,但地广人稀,一定有我们落脚生存的空间,大家到了新的地方后,还要像现在一样守望相助、不离不弃。于是,他们开始了南迁之旅,一路上历经苦难,终于来到了珠江三角洲这片当时还颇为荒凉的土地。

这则故事记载于《东莞英村罗氏族谱》等文献中,率领珠玑里九十七户人家南迁之人便是罗氏的先祖罗贵。这份族谱记载大家临行前起誓,今日多亏了罗贵提出南迁之议,“异日倘获公之福,得遇沃壤之地土,分居安插之后,各姓子孙,贫富不一,富者建祠奉祀,贫者同堂共餐,各沽贵公之泽,万代永不相忘也,世世相好,无相害也。”

如何才能不相忘?将先人的故事写出来、传下去,才能不忘。明朝,珠江三角洲地区掀起了修谱热,并延续到了清朝。大部分家族追溯家世时,都会提到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珠江三角洲。中国近代历史风云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师生二人,康有为是今佛山南海人,他在自编的年谱中称本家“南宋时,自南雄珠玑里,始迁于南海县西樵山北之银塘乡,又名苏村”;梁启超是今江门新会人,他说广东梁氏自先祖梁绍始,梁绍是宋朝进士,绍圣年间(1094年—1098年)在广东为官,“择居南雄珠玑里”。

今天前来珠玑巷寻根的游人络绎不绝,当亲临传说中祖先曾居住过的地方时,富有历史感的中国人心中必是激动不已。较之空间的拓展,中华文化更注重时间的绵延,故而我们悉心保护先人撰写的文献、留下的传说、居住的场所,有时一个地名便能见得我们对历史的敬意。

珠玑巷,关于这个地名的由来,明清之交的番禺人屈大均提出了一种说法,他说自己的祖先多从南雄珠玑巷来,北宋开封府祥符县中就有一条珠玑巷。北宋灭亡,一批朝臣逃到了临安,一批朝臣逃到了岭南,在南雄落脚,为了不忘家乡,就把聚居的地方命名为珠玑巷。南雄珠玑巷之所以成为其落脚之地,得益于珠玑巷的地理位置,唐朝有名的诗人张九龄曾开凿梅关古道,这条道路是通往岭南的必经之路,翻越梅岭,进入南雄,首先到达的就是珠玑巷。

到了南宋末年,珠玑巷人南迁到了珠江三角洲,其理由自然不是前面所述的胡妃传奇,而更应是蒙古军队的进逼。家谱中的记载,常与真实历史有出入,读家谱时应首先注意这一点,但这并非说家谱不具史料意义,而可以如此看待:家谱表达了一个家族的共同情感,呈现了一种历史想象,这种历史想象也可以转换成一种宝贵的历史资源,为今人所活用。

今日广州城内也有一条珠玑巷,是由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而来的移民命名的,同样是为了不忘故乡。三条珠玑巷,一段移民史。正是这批移民筚路蓝缕,首先开发了珠江三角洲的沙田,敬宗收族,办学兴教,传续文化,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海上游牧民的歌

在推荐名单传统音乐这类下,有一项三亚疍歌。

读者朋友想必会对“疍”这个字很有兴趣。疍歌是疍家人的歌谣。疍家人又是什么人呢?他们是生活在水上的族群,以船为家,以捕鱼为生,漂泊在江海之上,因此又被称为“海上的游牧民”,他们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的沿江沿海地带。

疍家人是一个古老的族群,而“疍”这个字却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字。据学者考证,先秦典籍中记载长江流域有巫诞、武陵诞两个族群,他们夹江而居,善操舟楫,很有可能“诞”是他们的自称,与之打过交道的汉人用“诞”这个字记下读音,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之后,又用过“蜑”“蛋”等字来代替“诞”字,但这两个字都是虫字旁,以虫指人总是不好,于是在近代人们始发明了“疍”这个字。宋代之后,长江流域的水上人家逐渐消散,而随着大批移民进入岭南,他们将生活在岭南的水上人家称之为疍家人。

疍家人驾一叶小艇,漂泊在江海之上,哪里有鱼群,便开赴到哪里,这样的生活看似浪漫,其实十分艰苦。能为这艰苦的生活带来一些欢乐的,是歌谣。疍家人的歌谣又叫“咸水歌”,因为海水是咸的。海南三亚的疍家人是明清时期从岭南迁来的,所以三亚疍歌是用粤语演唱的。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因此歌谣承载了他们的历史与情感。三亚疍歌皆清唱,在江海摇曳的波涛中,一副好嗓子就是最好的乐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三亚疍歌形成了几个固定的曲调。疍家人擅长即兴创作,看见什么唱什么,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传承下来的经典歌谣。

疍歌在疍家人的独特生活中至关重要,据研究者云:“疍家人唱咸水歌进行教劝、诉情、自叹、痛斥;出海捕捞以歌鼓劲;修船织网以歌提神;休闲时光以歌娱情;喜庆节日以歌抒情;男女恋爱以歌传情;丧葬时以歌当哭。”三亚疍家人有哭嫁的习俗,这时他们便以疍歌唱出即将出嫁的女儿对家人的难分难舍。

今天,绝大多数的疍家人已经搬到岸上居住,结束了漂泊无定的生活,疍歌脱离了孕育它的环境,更加需要保护。热爱疍歌的人们,近年来新创作了一些疍歌,有一首歌的歌词写道:“自古疍人闯四海,举纲开网耕八方。头顶烈日脚踏浪,风凶浪恶只等闯。明星朗月当被穴,五湖四海当战场。世世代代平凡过,疏衣遮雨篷挡风。一生操劳陪大海,随水漂流少返家。水上蛟龙腾浪起,我是一个疍家人。”这首疍歌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疍家人独特的生计方式,他们曾为了生存而搏击江海,也不要忘记地大物博的中国所孕育出的文化多样性,这是一笔何其宝贵的遗产。

别具一格的藏棋

上古传说,尧舜时代,围棋便被发明出来了,尧以其教子丹朱,舜以其教子商均,皆是为了训练智力。围棋,两方对弈,万千变化,尽在其中,它的意义,早已不是智力游戏如此简单,古人认为由棋道可以窥测天道,故而围棋又可谓是一种哲学。

围棋的家乡是中国,不独汉族人享受围棋的妙趣,许多少数民族亦钟爱围棋。在推荐名单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下,有一项藏棋。藏棋是藏族人一种类似围棋的游戏,有研究者指出“藏棋是中国围棋的分支,或者是中国围棋的古老形态”。

藏棋的历史十分悠久,关于它的起源已难确切追寻,有人认为起源于藏地,也有人认为是从汉地传过去的,有说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先传到云南再经云南传入西藏的,有说是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时携来的。据敦煌藏文文书记载,松赞干布父亲朗日伦赞有一位精善棋艺的大臣,他与人对弈,眼看对方就要输了,转帮对手下棋,令其取胜,可谓神乎其技。与唐王朝同时期的吐蕃王朝,藏棋已在贵族中流行开来。

据今日的研究者分析,藏棋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称“密芒”,一种称“久”。密芒棋,又称“多目棋”,在藏语中,密指眼睛,芒是多的意思。密芒棋的棋盘,粗看似乎与我们熟悉的围棋棋盘一样,其实有细微的差别,密芒棋的棋盘是十七路棋盘,也就是十七条横线和十七条竖线交叉形成289个交叉点,汉地围棋也曾采用过十七路棋盘,后来发展为十九路棋盘,这样便有361个交叉点,这个数字大有讲究,宋朝问世的《棋经十三篇》说:“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

密芒棋在正式下棋前,要在棋盘的指定位置先摆放十二枚“座子”,黑白各六枚。由于围棋的棋盘、棋子都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一些研究者认为密芒棋的十二枚座子,也许受到了西藏苯教的影响,象征天上十二宫。汉地围棋也曾设座子,但座子数量没有十二枚这么多,由于座子制使棋局的变化更少、限制了棋手的自由发挥,现代围棋取消了座子制。

设好座子后,就可以下棋了。密芒棋可以使用虚着,也要提取无气的子,棋局下到双方都认为不可落子时告终,最后再计算胜负。有意思的是,密芒棋是白棋先行、黑棋后行,这与现代围棋规则正好相反,这其中也包含着深刻的意义。在藏地,白色代表着正义、善良,黑色代表着邪恶、不祥。传说有位叫加措的勇士,在其幼时,他的父亲为人所害,长大成人后,他决心为父亲复仇,母亲为此十分担心,在儿子出征前拿出棋盘,令儿子一手执白、一手执黑自弈,最终白棋胜出,母亲长舒了一口气。

至于久棋,简单来说,棋盘为十四路,对弈双方先要将棋子落满棋盘,再以跳棋的方式吃子,谁的棋子被吃完了就输了。久棋变化多端,深受百姓喜爱。(陈彧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