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有哪些元素(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

中国有另外四种称呼“中华、华夏、九州、神州”,遍布在神州大地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又有很多另外的人群叫法,或者聚集在某一地特有人群,或者是讲同一种语言的人群,有“客家人”、“闽南人”、“广府人”等等,只能说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值得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经验深耕研究学习。

上一篇我们讲到客家建筑文化,讲到比较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几种客家建筑风格,凸显了客家人们在建筑方面的智慧和才华。

客家人流传至今,诞生并流传了许许多多的工艺艺术和精神食粮,客家手工艺、客家山歌、客家戏剧、客家舞蹈等等,无不展示客家人们的智慧和才华。这篇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客家艺术文化,因为客家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可能很多没有记录在档,所以小编这边介绍部分,不存在代表性一说,如果您觉得哪些客家艺术文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指导,也供其他朋友认知欣赏。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客家戏曲类艺术:

1.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体裁中山歌类的一种 ,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汉族传统歌曲活化石", 是中国民歌中较为情浓、放达的一种歌谣。 客家山歌自唐代开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称"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楚辞以及汉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后随客家人由北而南的迁徙,又吸收了吴声歌曲、以及畲族、瑶族等土著居民歌谣的精华。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喻,韵脚齐整。歌词大多"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客家文化有哪些元素(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1)

客家山歌主要分布于广东的深圳、 河源、梅州、惠州、韶关 ,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 ,广西的贺州、台湾等省市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等地 范围主要包括赣江、 汀江、梅江、东江和北江流域的赣南、闽西、粤东、粤北和珠江口东岸的客家大本营,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客家居住地。

客家山歌的内容广泛,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2006年5月,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清溪客家山歌、凤岗客家山歌、惠阳客家山歌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拓展名录。

客家文化有哪些元素(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2)

下面列举一些地方的比较有名的客家山歌:

(1) 关东梅州:《新绣荷包两面红》、《唱歌要上石马峰》、《长潭行出公王陂》、《乌乌赤赤,还过甜》、《上山刃唔得慢慢摇》、《心上没树变荒心》等等

(2) 福建永定:《船工歌》、《纸工歌》、《走路好比风吹云》、《坐监好比逛花园》、《情哥瞧妹会当家》、《有心恋郎莫讲钱》、《小生婢歌》、《十劝郎》、《打起红旗呼呼响》、《穷人跟党不变心》等等

(3) 广东惠州:《临江战歌》、《瑶山火种》、《卖桃》、《蝴蝶歌飞》、《赶圩》、《客车风韵》、《卖桃》、《蝴蝶歌飞》等等

客家文化有哪些元素(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3)

(4) 江西赣州:《生死缠》.

(5) 广东深圳:《大鹏掌牛歌》、《割草歌》、《死同死来生同生》、《嫁错郎》、《椒妹追后生》、《吱吱呀呀心花开》、《歌唱蔡娇娘》

(6) 福建长汀:《老妹连郎望久长》、《老妹低头等亲哥》、《老蔗总比嫩蔗甜》等等

2. 客家戏剧与舞蹈

客家传统戏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热爱戏剧艺术的客家人,常会在节庆日,或升官、发财、得功名、神灵验后,请来戏班进村演出热闹一番,可谓“家家门上挂铁锁,万人空巷睹采茶”。

比较典型有名的,如《客家意象》,是我国第一台以汉族民系为题材的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巨制,80多人的演出团队将为广大观众展示一幅浓郁的客家风情长卷,让观众360度体验客家文化艺术的涓涓细流。《客家意象》全剧时长约90分钟,分为《南迁》、《家园》、《情爱》、《祈福》、《歌会》、《天籁》等六大板块,从客家人的世俗生活、情感生活到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借助客家经典传统山歌与大型客家特色舞蹈,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艺术。

客家文化有哪些元素(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4)

《客家意象》

客家舞剧《大围屋》,由龙岗区文化馆与深圳市客家群众艺术馆联合创作,龙岗区人民政府出品,它就将亮相2008文博会艺术节的舞台,为观众献上一部展示客家人筚路蓝缕、开山劈壤之壮阔历程的现代舞蹈史诗。

客家文化有哪些元素(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5)

《大围屋》

歌舞剧《土楼神韵》,分为“筚路蓝缕”“硕斧开天”“客家灵秀”和“四海流芳”4个篇章,以福建(永定)土楼风貌为背景,通过轻歌曼舞、情景再现等多种艺术手法,再现唐宋时期中原汉民大规模南迁的艰辛历程,反映客家先民扎根闽西山区建造土楼、艰苦创业的如歌岁月和精神风貌。此剧由福建省永定县打造。全剧80多分钟,共有170多名演员。为了尽可能贴近客家生活,《土楼神韵》从总导演、编导到演员、道具制作人员,基本为永定本地人士或永定籍专家。音乐组还深入永定山山水水,走访了山歌大王李天生等30多位民间歌手,以提炼整合原生态客家音乐。 砻、锡壶、斗笠等400多件道具及400多件各类客家服饰都在一个月内自行设计完成。

客家文化有哪些元素(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6)

《土楼神韵》

接下来一起欣赏客家手工艺术:

客家民间传统工艺可谓是异彩纷呈,形式多样,每一种都是客家民众聪明才智的艺术结晶。比较有名的,如五华石雕、大埔青花瓷、扎纸等等

五华石雕,起源于广东省五华县的传统美术,是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华石雕历史悠久,石资源丰富,从业人员众多,名师巧匠辈出,已有460多年历史,故五华素有“石雕之乡”称誉。在古代,五华人就用石制斧、锛作生产生活用具。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起,就有用石建桥和建房屋基础。清代,五华的石宫、石庙、石室、牌坊等风格独特,石碑石刻笔画清晰,石狮、石像活灵活现;用石制成门框、碓、柱、梁、石狮等遍及乡间,展现了中华历史悠久的文明。

客家文化有哪些元素(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7)

五华石雕

地处粤东山区的五华县,山中多花岗岩石,自古当地乡民即以石为业为宝。明代已有以石建桥记载见诸史籍,县城犹存明嘉靖年间的董源石桥。至清代,五华境内已是石宫、石庙、石室、石牌坊林立,以石门、石窗、石柱、石梁等建造的民居遍布乡间,石雕佛像、石狮、碑刻大量出现。清末大批五华石业工匠远赴香港,在港城初建的桥梁、大厦、园林中,烙下了五华石雕工艺的鲜明印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华石雕艺人又先后参加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北京天安门广场玉带河清水桥及江西“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等的雕刻工作,故五华县在广东素有“石雕之乡”的称誉。

客家文化有哪些元素(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8)

五华石雕作品

广州解放纪念雕像、越秀山五羊石雕、白云山能仁寺虎跑泉石卧虎、向秀丽和草原英雄小姐妹雕像、南越王墓石雕群、珠海渔女雕像、佛山城雕,均出自五华石匠之手。

大埔青花瓷,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埔青花瓷,造型美观、明净素雅,釉层晶莹玉透、纯朴自然。青花纹饰图案手工彩绘,色彩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纹饰不易褪色。2016年12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大埔青花瓷”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埔县是广东四大陶瓷产区之一,有800多年制作陶瓷的历史,大埔青花瓷、高陂陶瓷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及东南亚等110个国家和地区,是“陶瓷之乡”, 享有“南国瓷都”的美誉。大埔县开办陶瓷工业园区,加大产业服务、政策扶持力度,加速陶瓷业发展,千年古瓷焕发出巨大活力,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釉下青花瓷产区和中国青花瓷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大埔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种类齐全,文化底蕴深厚,其中,“釉下青花柳亭餐具” 和“釉下青花帆船茶具”曾被作为国礼送给英国女王。

客家文化有哪些元素(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9)

纸扎,在民间有很多不同的称谓,如扎作、糊纸、扎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狭义的纸扎指的是丧俗纸扎,主要指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品。

其他客家手工艺,如客家锡壶、制鼓、打草席、酒曲制作、雕刻、制称等等

信丰小河客家锡壶制作工艺是以金属锡为原材料,采用熔、压、剪、捶、焊、磨等传统工序制作酒壶的手工技艺,是广泛流传和盛行于赣南客家民间的金属工艺精华。锡壶是客家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具,主要用于盛装客家自酿的米酒,米酒长时间盛装在锡壶中不易变质、不会走味,具有保鲜、储香的功能。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锡壶是酒桌上必不可少的器具。

客家文化有哪些元素(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10)

客家锡壶

蓑衣,是过去农村常用的一种避雨防寒工具,统治中国雨具长达数千年之久。

蓑衣制作工艺是一门被称为仅次于石器加工的古老技艺。小河镇的客家蓑衣制作工艺历史久远,影响广泛。尤其是长陵村杨屋仔的肖氏蓑衣最为有名。小河客家蓑衣的手工编制工艺复杂精妙,一件蓑衣至少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编成。蓑衣的编制材料为棕皮棕丝,棕衣不透水也不透风,既可避雨也可御寒。蓑衣的制作过程有剐棕、分棕、搓绳、扎颈、摆棕、定针、缝线等工序。

客家文化有哪些元素(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11)

蓑衣

以上为这篇揭秘客家人之艺术文化主要内容,简单介绍了部分客家的艺术文化,并非以偏概全,只是展示客家艺术文化的部分“皮毛”,客家艺术文化博大精深,历史积淀深厚,小编能力有限,无法列举全面,如有错误和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各位看官手下留情。如果您知晓更多关于客家艺术文化的信息,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指导和分享,感谢!

这篇是关于客家人相关历史及文化简单介绍的终结篇,期间收到很多热情客家人同胞的指导和帮助,当然也有很多“客家黑”、喷子的恶意挑衅,小编所陈述很多是一些前辈的分享及通过个人多年关注及查阅相关文献的总结,也有很多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可能存在很多不够严谨、甚至不当之处,如有冒犯之处请多谅解,但是也不接受那些无端之始的恶意相向,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接下来,小编会介绍更多关于地区民类的相关文化知识,如果您感兴趣,记得关注小编,感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