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吉镇韩屯村唱戏(建安区后韩村剧团往事)

胡吉镇韩屯村唱戏(建安区后韩村剧团往事)(1)

【年少时光——在村剧团的日子(下)】

建安区后韩村剧团往事

文‖李木林 图‖网络

【欲欣赏“年少时光——在村剧团的日子(上)”的精彩内容,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老家许昌:分别40多年的同学,你是否风采依旧】

因条件所限,演出舞台比较简陋,一个舞台也只有一个布帘,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晚上一盏煤油汽灯,在一个土台子上,就可以演出了。不像现在,舞台布景,灯光音响,服装道具,舞美设计等,样样俱全,那时可没有这些时尚的道具和设备。有时需要道具服装之类的物品,也是由演员到各家各户去借。

胡吉镇韩屯村唱戏(建安区后韩村剧团往事)(2)

随着剧团演出质量的不断提高和演出剧目的不断加工熟练,剧团又相继排演了《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杜鹃山》等一批样板戏和一些现代戏节目。

演大戏前,会先加演一个或两个节目,像反映供销社营业员下乡售货的《游乡》,歌曲《老司机》、《生产队里开大会》和一些反映军民鱼水情的短小节目。等乡里乡亲晚饭后来看戏的人差不多都到了,大戏在后边才开始演出。像《游乡》等节目,是边歌边舞,也简单的化化妆。这些小节目,在演出前叫先垫垫场。

我和付月玲、张瑞梅、杨留坡等几位同学,还有从各生产队抽调的一些演员,有的年龄也不大,年龄也就十三、四岁,或十四、五六岁的样子,在剧团也就是跑跑龙套,演一些短小节目,或者演戏时帮助剧团布置布置剧场等。

我们几个男女同学,在剧团主要是演一演解放军战士,当一当群众演员,或扮演一下日本鬼子兵,还有威虎山八大金刚什么的。

胡吉镇韩屯村唱戏(建安区后韩村剧团往事)(3)

有时大家在剧里连一句台词都没有说过。我在剧团里演的大戏里面,有台词的角色,也就是后来演过《沙家浜》中刘副官一类的配角。

演出时还真是人山人海,有的会早早搬来凳子占位置,演出常受到大家欢迎。

戏演多了,名声在外,村剧团在许昌东北那一带农村很有名。有时逢年过节,或什么喜庆日子,外乡外村的也会邀请剧团到他们那里去演出。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到我们后韩村东北方向邻乡,陈曹乡许田村一带演出,时间大概在1969年前后,刚过春节这一段时间,农村正是冬闲时节,收音机家家户户都少有,更不用说其它文化娱乐生活了,农民在家闲着,都想看看戏什么的,好度过冬闲这段时光。

这里距我们后韩村有二十多里的路程,那时农村基本没有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拖拉机也很少,当时许田村和武庄村派来了几辆大马车,把我们的人员、设备以及道具什么的一块拉去。

胡吉镇韩屯村唱戏(建安区后韩村剧团往事)(4)

剧团在那里连演几个村庄,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可以说是盛况空前。我们几个男女同学小演员也随剧团前往,演出吃的是各家各户的派饭,睡觉时,除有些女演员睡床铺外,其他男演员大部分是到各家各户或集体睡地铺。

当时在许田村、武庄村一带演出,这里也是三国时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逐鹿中原,围田射猎之地。听当地人说,这里三国遗迹到处都是,比如射鹿台遗址,就在现在许昌建安区陈曹乡武庄村到许田村的路边。这也印证了郭沫若“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的名言,在这里,只要用心去听去看,无处不感受到三国时的气息。

我们几位男女同学,跟随村剧团演戏演节目,在一起也就是两三年的时间,因为年龄小,再加上男女有别,同学之间说话都很少,但彼此都很了解,因相处时间比较长,大家相处得也比较融洽。一直到好多年以后,那一段青春年少的美好时光,还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胡吉镇韩屯村唱戏(建安区后韩村剧团往事)(5)

1970年年底,在我们后韩村玉帝庙学校初中班毕业后,班里要好的几个男同学杨留坡、张汝成、鲁金铭等,都相继参了军。当时在村剧团的几位女同学,后来有的上了卫校,有的招工参加了工作。付月玲同学,从卫校毕业后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结婚随军去了上海。

一看到他们参了军,或参加了工作,我心里就痒痒的。后来,我在公社办的农村高中学校读了两年农村高中,也是半农半读。1972年年底,成都军区后勤部队来我村招兵,几经努力,我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

一晃40多年过去了,春节后男女老同学们在一块相聚,真是热热闹闹,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聊不完的过去事,只是岁月不饶人,相见时每个人的鬓角都添了些许白发,额头上增加了些许皱纹。

难忘儿时沸腾的岁月,难忘年少时同学之间在一起的童真,可时光再也回不去了,我永远忘不了在学校宣传队和村剧团那一段美好时光。

2020年7月23日

(全文完)

胡吉镇韩屯村唱戏(建安区后韩村剧团往事)(6)

【作者简介】李木林,许昌市建安区人,1972年入伍,原在成都军区后勤部汽车部队当兵,1987年转业至郑州铁路局工作直至退休。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