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抗日烽火(银幕上的东北抗战)

东北抗联抗日烽火(银幕上的东北抗战)(1)

|林 琳

编辑|姬政鹏

东北抗日联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九·一八”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后,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武装、义勇军等组成。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

由于东北抗联时期的国际形势复杂,以及缺少系统的历史资料等诸多原因,大银幕上一直缺少史诗级、全景式表现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

不过,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还是创作出了《赵一曼》《自有后来人》《红灯记》《归心似箭》《八女投江》《步入辉煌》《白山黑水》等一批或写实的现实题材作品,或虚构的浪漫主义作品。现实主义也好,浪漫主义也罢,它们都凸显了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

东北抗联抗日烽火(银幕上的东北抗战)(2)

革命现实题材作品

真实再现东北抗战的革命精神

历史上,东北抗战期间涌现了诸多英雄的革命先辈。杨靖宇、赵一曼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对于这些革命先辈的事迹,电影人创作了如《步入辉煌》《赵一曼》《八女投江》《我的母亲赵一曼》等一批优秀的电影作品。

1932年,杨靖宇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杨靖宇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

1994年,由颜学恕、周友朝联合执导,王刚、徐成林、罗京民、师小红等主演的《步入辉煌》便讴歌了杨靖宇将军义薄云天、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及中华民族的崇高情操。

《步入辉煌》中,杨靖宇将军率部被日军重重包围,他命令主力突围,自己只带三名战士留在山上吸引敌人重兵。在断粮数日的情况下,他宁死不屈,身中十三弹,倒在了东北林海的茫茫雪地上,为国捐躯。影片通过杨靖宇及其警卫被日军围困堵追而进行的一场生死搏斗的故事,表现了杨靖宇将军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灵魂。

东北抗联抗日烽火(银幕上的东北抗战)(3)

如果说《步入辉煌》中的杨靖宇是中华好男儿的代表,那么,影片《赵一曼》中的赵一曼,以及《八女投江》中的八位女烈士,都可谓巾帼不让须眉。

1950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剧情片《赵一曼》根据女英雄赵一曼真实事迹改编,讲述了赵一曼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最后英勇献身的故事。

资深电影学者胡克表示,《步入辉煌》《赵一曼》等影片完全从历史出发,通过对真实历史人物的再现,重点突出了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步入辉煌》《赵一曼》等影片既表现了革命精神,又有个人英雄主义,塑造了中国历史上一批特殊的英雄人物形象。”

身为导演,同时也是学者的赵宁宇认为,《赵一曼》中的赵一曼极具个人魅力。在他看来,赵一曼是一名生于四川的南方女子,但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非常英勇,没有任何畏惧,直至最后流血牺牲。

胡克更是认为《赵一曼》奠定了上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个人英雄主义影片的基本模式。“影片中的赵一曼面对酷刑英勇不屈,把个人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影片中,在日本侵略者不断增加酷刑的情况下,通过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和神态,表现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凶残。”

相比《步入辉煌》和《赵一曼》把镜头聚焦在一名主要英雄人物的身上,拍摄于1987年《八女投江》,则讲述了冷云等八名抗联女英雄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宁死不屈,投江自尽的故事。

东北抗联抗日烽火(银幕上的东北抗战)(4)

193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与日伪军展开激战。她们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但却被敌军围困河边。在背水战至弹尽的情况下,她们面对日伪军逼降,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乌斯浑河,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高唱“奴隶们起来”的国际歌,集体沉江,壮烈殉国。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才13岁。

在胡克看来,以《八女投江》为代表的表现东北抗战的作品中,有不少都表现了全国抗战的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八女投江》这类作品表达了革命并不是个别人的行为,它们传达了不同阶层、不同的性格特点的人的革命精神,影片既突出了个人的不同点,又照顾了全面,凸显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是全体中国人的事情。”

如今回忆起《八女投江》中八位烈士投江的画面,胡克依然非常动容,“影片的高潮是八女投江,表现了革命者的视死如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革命浪漫主义作品

精巧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相比上述那些取材于真人真事的现实题材作品。中国电影人也利用虚构的情节,创作出了一批非常戏剧化、结构精巧的电影作品。赵宁宇称它们为革命浪漫主义的电影。

摄制于1963年的电影《自有后来人》描写的是1939年东北某城市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所进行的斗争的故事。影片中的一家三口人——奶奶、爸爸与女儿有着不同的姓名,但在那艰苦的年月他们成了一家人。为了不让密电码传到日帝手中,奶奶、爸爸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女儿坚强地踏上了父辈的道路,继续斗争着,终于未让密电码被敌人知道。

东北抗联抗日烽火(银幕上的东北抗战)(5)

“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设计上非常巧妙。影片表现了祖孙三代人用各自的方式和日本帝国主义斗争。这也是该片后来被改编成《红灯记》的原因。”对于《自有后来人》,胡克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影片在艺术技巧上非常具有创新性,更表现出了革命的群体性,每一个普通的劳动人民都参与其中。

而最让胡克回味的还是李玉和与鸠山队长面对面对话的场景。“这个场景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发生,虚构这样一个场景,不仅能够让李玉和面对面和鸠山斗争,更显得李玉和的机智和坚定的革命信仰。”

提及表现这一时期的革命浪漫主义影片,给赵宁宇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由李俊执导,斯琴高娃、赵尔康主演的剧情片《归心似箭》。该片讲述负重伤被俘的东北抗联某部连长魏得胜逃出敌人魔掌后,与救他的农村妇女玉贞产生了真挚的感情,最终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战胜了个人感情,魏得胜重上抗日前线的故事。

在赵宁宇看来,《归心似箭》利用小视角、大情怀的创作手法,把人、事、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另外影片的每个细节中处处透着主创的用心。“男主角叫魏德圣,寓意为了获得胜利。女主人公叫玉贞,表明她玉一样的贞洁。魏德圣和玉贞分别代表了中国人对英雄和人民最好的寄寓。”在多年的抗击帝国主义的战争中,许多中国人为了国家和民族舍弃了小家,放弃了很多美好的东西。赵宁宇认为这些在《归心似箭》中都有体现。

东北抗联抗日烽火(银幕上的东北抗战)(6)

加入时代元素

为中国电影创作提供新经验

从时间线上看,1950年前后创作的关于东北抗战的电影作品多为写实的现实题材作品。对此,胡克认为,那一时期距离真实事件发生的时间比较近,主创对那段历史都感同身受,甚至很多演员都参加过革命。而主创的亲身经历,也让那一时期的作品非常的真实。

相比之下,当时间来到1980年前后,这一时期表现东北抗战的影片加入了时代的元素。在胡克看来,这一时期的电影用更生活化的手法表达革命主题,并加入了更多表现人性的内容,不但没有削弱原有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反而升华了这两种精神。由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孙铁执导,张晗、平野贵大、靳东等主演的抗战剧情片《我的母亲赵一曼》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作品。

该片讲述了民族英雄赵一曼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参加革命到壮烈牺牲的光辉历程,故事发生的地点分别是30年代的东北和上海。《我的母亲赵一曼》从一个儿子的视角,通过母子间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把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生前悲壮感人又鲜为人知的事迹展现在银幕上,塑造出了一位可歌可泣而又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东北抗联抗日烽火(银幕上的东北抗战)(7)

在胡克看来,《我的母亲赵一曼》中加入了亲情,丰富了人物的精神世界,更加凸显了人物的性格魅力。“这些新的创作手法和元素使得英雄人物更接近普通人,但又有高于普通人,为今后的中国电影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

不仅是《我的母亲赵一曼》,早在1980年创作的《最后八个人》《奸细》等影片,在加入对人性的表达的同时,还利用悬疑等非常类型化的手段去创作。在赵宁宇看来:“国产电影虽然大多是剧情片,但类型化的创作手段并非仅仅限于好莱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产电影中,也有不少观赏性非常强的类型化作品。”

国破家亡的历史记载着屈辱,气壮山河的抗争见证着伟大。业内学者表示,虽然由于史料不完整等诸多原因使得表现东北抗战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缺少全景式的影片,但一批以小见大的作品已勾勒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经历和民族精神。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多年来,中国的变化翻天覆地。大银幕上不断上演的东北抗联故事、展现的东北抗联精神,将会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勠力同心、接续奋斗。

东北抗联抗日烽火(银幕上的东北抗战)(8)

声明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