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郊原浩荡春(喜看乌蒙处处春)

2月7日,贵州日报刊发了《喜看乌蒙处处春》一文,聚焦毕节各族干部群众欢度新春的热闹场面,感受浓浓的春节气氛。

一看郊原浩荡春(喜看乌蒙处处春)(1)

丁酉新春,记者走进毕节各地采访。在“水西故地、杜鹃花都”黔西县,在歌声与百鸟齐飞的草海之滨,在全省脱贫攻坚最前线纳雍县董地乡,在引领贵州西部旅游走向成熟的百里杜鹃景区……到处看见毕节各族干部群众欢度新春的热闹场面,感受浓浓的春之讯息。

一看郊原浩荡春(喜看乌蒙处处春)(2)

2月2日,织金县化董苗寨三眼萧文化艺术节,苗族同胞穿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欢聚一堂(陈德彬 摄 贵景网发)

鸡鸣万壑长天锦,日耀千山大地春。丁酉新春,毕节市处处洋溢着团圆、喜庆、欢乐、和谐的节日气氛。在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欢度佳节的同时,该市广大党员干部持续进村入户开展走访慰问、与群众并肩携手在产业基地上忙活;广大群众或建新居,或兴产业,或参加技术培训“充电”,积极奔忙在致富小康路上。

从1月29日起,毕节市即广泛开展了“和在全市上下,和在各行各业,和在千家万户”为主题的干群闹新春活动,各县区通过举办书画展、奇石根雕展、民间文艺汇演、舞龙等活动,为群众送上了丰富的节日文化大餐。

一看郊原浩荡春(喜看乌蒙处处春)(3)

毕节市2017年迎新春文化惠民系列活动

在乡村,群众自发举办的春节联欢活动也一场接着一场。农历大年初四(1月31日)一大早,大方县长石镇海嘎古彝寨就热闹起来,姑娘小伙们端着酒杯,唱着《彝家敬酒歌》,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

坐落在长石镇红山村的海嘎古彝寨,全寨人都是彝族。近年来,由于青年人大多外出务工,彝族文化逐渐淡化甚至面临失传。在新春佳节之际,海嘎彝族群众自发举办春节系列活动,彝族同胞们穿着盛装,载歌载舞,与各族群众共庆新春,共享彝族文化盛宴。

一看郊原浩荡春(喜看乌蒙处处春)(4)

民族风情乌蒙欢歌篝火晚会

人们在古彝寨品尝了独具特色的长桌宴,各民族群众围着熊熊篝火跳起热烈的《乌蒙欢歌》,一起观看了村民们自导自演的联欢晚会。欢快的彝族舞蹈,古朴的原生态歌曲,别具一格的传统乐器演奏,古寨里阵阵欢声笑语,更添了节日气氛。

“从小我就离开家在外读书,工作后也很少回来。没想到我们彝族文化这么丰厚,我真是太自豪了。”彝族姑娘安敏说,今后她会更加重视彝族文化学习和传承,为发扬民族文化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农历大年初七(2月3日),大方县四大班子领导、县直各单位的干部职工、部分乡镇干部群众千余人齐聚羊场乡,开展了以“构筑两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主题的植树活动。当天,纳雍、七星关等县区乡镇也开展了“干群共植同心树”活动,拉开了毕节市春季植树造林的序幕。

一看郊原浩荡春(喜看乌蒙处处春)(5)

百里杜鹃景区

农历大年初六(2月2日),百里杜鹃景区阳光普照,游人如织。来自鹏城管理区的苗族群众杨阿成站在草原上,笑吟吟地看着自家的两匹马儿载着客人飞奔。春节小长假,百里杜鹃游客爆满,不少游客选择体验草原赛马,他的两匹马每天可带来几百元收入;他的妻子则在草原上经营特色乡村小吃,每天毛收入2000元以上。夫妻俩齐心致富,不亦乐乎。

春节小长假期间,百里杜鹃共接待游客179278人次,同比增长3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2亿元,同比增长40.08%。“从现在起至清明节、杜鹃花节,这种势头只会有增无减,依托旅游增收致富奔小康的群众只会越来越多。”景区旅游局局长罗冠宇自信满满地说。

一看郊原浩荡春(喜看乌蒙处处春)(6)

黔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角

节假日里,黔西县中建乡红板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又有10余户群众喜迁新居。为了确保群众欢欢喜喜过节、安安稳稳发展,乡干部们轮流上山与群众共度新春,共话发展。

贫困群众唐元刚、刘光芬夫妇激动地说:“我们一家七口从住了几十年、漏风又漏雨的土墙房里,搬进了230平方米、两层楼的新家;从过去穷得叮当响,到现在拥有40多只牛羊、年收入3万多元;从过去养不起孩子,到如今两个孩子顺利大学毕业。一桩桩,一件件,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

无论在积雪皑皑的高原之巅,还是在暖阳融融的乌江两岸,毕节市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一起,趁着大好春光,持续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毕节试验区精神,顽强拼搏,同心攻坚,书写着群众同步小康的动人篇章。

黔西洪水镇:村村都办联欢会

一看郊原浩荡春(喜看乌蒙处处春)(7)

洪水镇附廓社区春节联欢会。(陈俎宇 摄)

春节期间,黔西县洪水镇11个村居(社区)均举办了极具乡土特色的联欢会,好戏连台转,农民乐翻天,乡村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欢乐的新年气氛。

美丽乡村 歌舞升平

大年初三(1月30日)上午,天空一直下着毛毛细雨,阴冷潮湿,寒气逼人,但在箐利村新光组的半山坡上却热火朝天,当地苗家儿女身着崭新的民族服装,冒着严寒尽情表演着一个又一个精彩节目,满山遍野的人们把舞台围得水泄不通,歌声、掌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初四上午,新桥村,一支由该村文艺宣传队奉上的舞蹈《好日子》拉开了联欢会的序幕,笑声、掌声此起彼伏。箐利村95岁的杨树宣老人在儿女们的搀扶下也来看联欢会,村委会成员特地给他准备了铺上毛毯的座椅,老人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所有节目。老人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在家门口看联欢会,着实过了把瘾。

能人搭台 群众唱戏

能够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一道道乡村风味的文化盛宴,这得益于各村的致富能人们。在镇政府和村支两委的协助下,春节前各村的能人们就紧锣密鼓地筹备:开筹备会,统筹资金,编排节目,搭建舞台等。镇里还资助每个村2000元编排节目闹新春,并进行艺术指导,确保每台联欢会既充满欢声笑语又传递正能量。各村居(社区)的群众都主动参与,自编自演。“唱的是身边的人,演的是身边的事,听起来就是亲切,看起来就是舒服。”洪箐村86岁的老人李青云高兴地说。

镇村引导 乡风文明

洪水镇是鱼米之乡,更是文明之地。镇党委书记李民赋说:“洪水镇文化味浓,年味浓,这是群众不懈传承传统文化、镇村两级持续培育和发展村级文化的结果。”该镇近年来持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村级文化建设,引导群众组建了各种艺术团队,如解放村农民摄影协会、附廓社区歌舞艺术团、箐利村苗族表演队……这些艺术团队不仅逢年过节表演,遇上村里有婚丧嫁娶也去义务演出,部分艺术团还应邀走出洪水镇进行有偿演出,形成村级文化产业,既享受快乐又增收。在这些艺术团潜移默化影响下,移风易俗的效果特别明显,喝酒、赌博等陋习明显减少,乡风更加文明,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劲头更加足了。(陈俎宇 史开心)

织金:活动丰富群众乐

一看郊原浩荡春(喜看乌蒙处处春)(8)

溶洞文化旅游节

农历大年初五(2月1日)晚,织金县在凤西书院举办2017年推进全域旅游、打造“七个织金”新春灯谜晚会,为群众奉上一道传统的精神文化大餐,此次灯谜竞猜活动为期五天。

双堰街道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舞龙、舞狮、文艺宣传队巡演……精彩纷呈的庆祝活动让群众耳目一新,增添了喜庆的春节氛围。

农历大年初六(2月2日),阿弓镇一年一度的苗族三眼箫文化艺术节在化董村拉开帷幕,来自美国的客人和全国各地的苗族同胞分别呈上精彩的文艺节目,弘扬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精神,增进各民族团结友爱,促进感情交流,同时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吸引了邻近乡镇群众前来观看。三眼箫节主要内容是未婚青年通过吹奏三眼箫、情歌对唱等方式,在迎来送往的过程中挑选自己心爱的人,活动将延续到农历正月十五(2月11日)。

农历大年初七(2月3日),板桥镇组织“板桥镇中心村2017年春节”山歌大赛,该镇13个村的山歌爱好者欢聚一堂,共赴山歌盛会。活动现场,歌手们身着喜庆的服饰,分组答歌,围绕富民政策、法律法规、民族团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梦等内容自编自唱,风趣、诙谐的内容和优美的歌声赢得听众阵阵掌声。(白青茂 高文俊 李华 史进)

一看郊原浩荡春(喜看乌蒙处处春)(9)

2月3日,金沙县文联组织剪纸协会在鼓韵广场展出近百幅剪纸作品。图为群众正在欣赏剪纸作品。(黄杏 摄)

纳雍脱贫户:准备盖个大房子

“300斤酒,另送10斤,开门大吉!老哥子你走好。”祝发光朝客人挥挥手,斜阳照得脸庞通红。

农历大年初五(2月1日),纳雍县化作乡倮都村苗族村民祝发光的小酒坊接了一个“大单”,邻寨一户人家娶媳妇,一下买光了他新烤的米酒,收入1500元。

最近生意太好。祝发光接了一个又一个订购电话,一边止不住乐,一边又有些发愁。他的这个小酒坊是县农民讲师陈奎帮扶建起来的,开业4个月来,仅有的一套设备满负荷运转,每月产量最多2000公斤。但这个月的订单已超过3000公斤。

“伙计,遇到点问题,你赶紧来帮我想个法子。”祝发光给同村的烤酒师杨发文打电话。

杨发文与祝发光同时接受陈奎的帮扶建起小酒坊,“同门师兄”亲如手足。杨发文很快赶来了,听说祝发光这个月已经接下了3000多公斤订单,他眼睛瞪得老大。

“你咋个能烤得出这么多?”

“喊你来就是帮想想办法嘛!”祝发光说。“我们两家酒是一样的,我分点活给你嘛。”

“我也是接满了的。”杨发文急得一跺脚。

“哎呀!那我只有退了。”祝发光拿出手机,遗憾地退了几笔订单。

去年底,纳雍县农民讲师党支部选点帮扶倮都村,结对帮扶16户特困群众。听了陈奎的课,到陈奎的酒厂实地考察后,祝发光决定拜陈奎为师,建酒坊创业。烤酒,顺便发展养殖。陈奎给两个徒弟每家送了一头能繁母猪。虽说烤酒坊才开业4个月,祝发光已获纯利近2万元。从村里响当当的穷光蛋一下子成为创业致富典型户,祝发光觉得像做梦一样。

“过了年我要赶紧添一套设备才行。”祝发光计算了一下,两套设备满负荷运转,一年至少可赚4万元,能繁母猪产仔后,还可增加1万元收入。5万元能做什么大事呢?他看了看自家两间老屋,下决心似地吐了口唾沫,“先赚个大房子来住。”(陈俎宇)

我们一直很幸福

过年了,打工的姐姐要回来了,读书的哥哥要回来了。

王江想到这里,赶紧翻身起床,提着扫帚打扫卫生。这是1月25日的清晨,天空飘着细碎的雪花,空旷的田野里覆盖着霜雪,道路上还没有人影。小院子天天打扫,已经够干净的了;家里简单的几样陈设,也都重新规整了一遍;墙角的蛛网,炉火上的灰尘,也都收拾妥当。看看墙上自己小时候写的诗,才发现错了一个字。

纳雍县文昌街道珙桐社区碾房组,小道边的这户人家很特殊。9年前,男主人去世了;3年前,女主人失联了;留下年迈的爷爷和3个孙子。两年前,姐姐王菊也打工去了。

姐姐没读过多少书,在城里一家烙锅店当服务员,每月不到2000元的工资,要供在县三中读初三的王江和在县二中读初三的哥哥学习用度,还要存一点贴补家用,非常辛苦。王江想到这里,鼻子发酸。

吃过午饭,伯伯家读大学的姐姐过来辅导王江做作业。正写着,听到爷爷喊:“来客人了!”

原来是县民政局新春慰问团来了。局长潘登高声和爷爷打招呼:“老人家,我们给你家拜年了!”说着话,慰问团的干部们贴的贴春联,挂的挂灯笼,放的放鞭炮,小院霎时热闹起来。没多久,哥哥姐姐也回来了,王江开心地跑出跑进,笑得小酒窝深深的。

慰问团还送上800元慰问金和棉被、粮油、学习用品等物资,并鼓励两兄弟努力学习。

一行人走后,王菊赶紧从行李袋中拿出两件新衣服送给两个弟弟。看着姐姐身上穿了几年的旧衣服,王江眼睛湿润了。

“虽然没有父母,但国家一直扶持关怀着我们,姐姐也像妈妈一样爱我们,我们一直很幸福。”王江含着眼泪说。(陈俎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