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不是漂泊(不是飘而是漂)

流浪不是漂泊(不是飘而是漂)(1)

□沈东子

我一贯认为放下母语,用另一种文字写作并获得社会认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比如波兰人康拉德,跑到英国后成为英语文学大师,两个俄国人,纳博科夫和布罗茨基,先用俄语写作,后改用英语,都名满世界,华人作家也有例子,早先的林语堂和如今的哈金,在英语读者中都有相当影响力。

学过一点外语的人都知道,看懂外文已属不易,能说能写是更高的境界,写出来的文字要想征服该语种读者的内心,还得有独特的视角,丰沛的情感,而这一切都需要完美的表达,所以我一贯认为,能用外文写作的人是天才。

越南裔的金翠写了一本法文小说《Ru》(中文译作《漂》),在加拿大出版后反响很强烈,先后获得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奖,亚马逊(加拿大)处女小说奖等荣誉。漂有多种含义,比如身体漂泊灵魂飘零等等,但我直接想到的是难民船在海面上漂流的景象,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上世纪70年代中期越南难民的故事。对于那场世纪劫难,我们并不陌生。

金翠自认跟许多九死一生甚至葬身大海的难民相比,自己一家还算比较幸运,没遭遇海盗,只在海上漂流了四天四夜,在马来西亚难民营也只滞留四个多月,就获准前往加拿大。在蒙特利尔,她开始了新生活,家中孩子包括两个哥哥和她本人在内,都得以进入蒙特利尔大学深造,但是被迫背井离乡,逃往陌生的异国他乡,始终是人生的梦魇,尤其是对于本来拥有一个温暖舒适的家的人。

一切都被粉碎,人生需要重来,这是悲剧,同时也是挑战,金翠接受了这个挑战。她努力学习法文,读书期间就半工半读,摘过蔬菜,做过裁缝,当过收银员,拿到学位后做过翻译和律师,还去曼谷开过两年餐馆,不过经营不当亏了不少钱,后来索性居家写小说。

真要按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划分,《Ru》算不上小说,我们心目中的小说要么如《三国演义》气势恢宏,要么像《红楼梦》缠绵悱恻,至少里面要有完整的故事,但是这些都是古典主义梦想,现代作家不乐意提供这么厚重的食材了,更愿意讲述身边的聚散离合,在这一点上,金翠显然深受法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她一定读过杜拉斯,兴许还有萨冈。杜拉斯不用说了,一个在越南度过青春期的法国女人,自然会吸引一个学习法文的越南女人,当金翠身在魁北克时,她会读懂杜拉斯在堤岸的孤单;萨冈呢,那种中产阶级的淡淡忧愁,弥漫在金翠的字里行间,尤其是小说的前半部分,伤感如西贡的雨终日挥之不去。尽管金翠是越南人,祖上还带一点华人血统,但《Ru》属于法语文学,继承的也是法语文学的特征,语言优雅,结构散漫。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北越战士攻占西贡后,将金翠家的豪宅据为营地,但还留了部分给她一家居住。战士们对这家人很厌恶,觉得他们是不劳而获的寄生虫,但是有一天黄昏,金翠母亲弹起了一首思乡曲,战士们的脸上居然淌下了泪水。这些来自北方的年轻人,只有十七八岁,其实都是些孩子,命运给他们每人手里,塞了一支冲锋枪。一部小说有一个细节让人记住,便胜却言语无数。

(《漂》,梁彦译,海天出版社)

沈东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