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经典语录(还原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这篇我们解读《中庸》第十四篇,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经典语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经典语录(还原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经典语录

这篇我们解读《中庸》第十四篇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在读《中庸》的过程中,这篇,非常容易被我们忽略而过。这篇内容太直白,直白到不用解释大家都能看懂。

孔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孔子总是用最为通俗易懂的话讲他的精深感受。这样通俗易懂的文字传到后世,反而被后人望文生义,忽略了其中的精深内涵。结果,明明是博士后的讲义,被解读成了幼儿园大班的教材。不像《道德经》,让人一看就有一种「不明觉厉」的懵圈感。

我们不要被这篇中的「行远、登高、妻子、兄弟、室家、妻帑、父母」这些通俗易懂的概念给迷惑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君子之道」的真正内涵:

所谓的「君子之道」。就是一个人经过「心智系统转换」的训练以后,达到了「动态入定」的状态。然后,在「动态入定」的状态中,去生活、工作。

这篇中说的「君子之道」,是指「君子之道」的学习。这篇文的前一段话的字面意思是,学习「君子之道」要从最基础开始,就好像出门远行,要从第一步开始走;就要像登高,要从最低处开始攀。

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这整篇都在讲学习「君子之道」要「先易后难」。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这整篇的真正意思是说,学习「君子之道」需要「先难后易」。

为什么呢?

孔子那个时代与我们现在相隔了两千多年,但是,不管隔着几千年,人性却是永恒不变的。

人世间最难搞定的事,不是社会上的职场、商场、官场、战场。而是家族、家庭内的家务事。所以,把「妻子、兄弟、室家、妻帑、父母」都搞定,从古至今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就连孔子都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家,可是个老老小小各种女人扎堆的地方,最基本配置的老娘、老婆、女儿,哪个不是能把你治得服服帖帖的狠角色?在家里,遇到的都是让你关心则乱,躲都躲不开的人与事。

所以,千万不要把「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理解成「先易后难」,孔子真实的意思是「先难后易」,在最难的事情中训练「君子之道」的基本功。

迩,卑」指的是练习「君子之道」最为困难、最需要下苦功夫的阶段!万事开头难,练习「君子之道」也一样。

练习「君子之道」虽然不容易,但是,练习方法却很简单,如下图: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是「君子之道」的练习方式。

我们在之前的文中,已经给大家多次解读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内涵。但是,到了真要用的时候,相信大家还是会遇到点问题,不知从哪里入手开始。

这里,我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心得,也许对大家会有一些帮助。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需要借用三个我们比较熟悉的佛教概念:「戒、定、慧」。

1、「格物」=「戒」

这个「」我们之前解读过,在我们的意识中,一切已知都属于「」。包括一个人的观念、偏见、执着、贪念、欲望、乡愿、关心、陈见都属于「」,「」就是把这些东西统统打破、排除。

这里我们还要借用一个佛教的概念:「破文字相」,我们要抛开文字的限制,去感受「」背后的真实心智感受,「」的心智感受与「」的心智感受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就等于「」。

格物致知」,也就是「格物」以后所达成的「」,在《大学》中称为「」。而这个「」,与佛教中的「禅定」的「」也是同一种心智体验。在佛教中「」就是静虑的意思。

所以,「格物致知」就等于「」。

2、「诚意、正心」=「定」

《大学》的结构图来看:

经过「诚意、正心」的练习以后,所达到的状态是「」,这个「」与佛教的「」在心智体验上也是完全一致的。

有所不同的是,在孔子儒学中,我们好像没有看到过练习「静态入定」的描述,但是,在《庄子》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描述,隐几坐忘都是对「静态入定」的描述,孔子儒学的「」全部都是指「动态入定」。

而佛教的「」主要是以「静态入定」为主,「静态入定」的功夫到家了,也能达到「动态入定」的状态。真正会入定的高僧,从静态的打坐入定中出定以后,并不是恢复常人的状态,也是在「动态入定」的状态中。

所以,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练习途径的不同,结果是一样的。

戒、定」就是在「迩,卑」中需要强化练习的,等到练出了功夫就有了「」,就能「行远,登高」。

下面,我们重点通过「戒、定」的概念来深入理解一下「格物、诚意、正心」。

」的概念,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但是,我们又把「」的概念认识得太简单了。

真正的「」可不只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这些。一切不正确的生存状态、一切不正确的言行举止、一切不正确的生活、工作方式、一切不正确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都是需要「」的。

熟悉佛教的人都知道,在佛教寺院中,持「」是个非常庞大的体系,而不仅仅是这几条。寺庙中的生活相对社会来说要简单得多,如果把这个「」的理念引入世俗社会,那需要「」的方方面面就更多了。

真正的「」,所涉及的方面是非常广泛的,所以,要真正认识「」的内涵,还得借用「格物」的概念。在一个人还没有练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前,所建立起来的所有习惯、习性、习气都是「」,这些「」都是需要「」除的。

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重塑一个人的「心理—行为」体系。

比如:日常行为很响,说话声、脚步声、关门声,这些都需要「」;说话很随便,不注意礼貌,这些也是需要「」的;穿着要么随便邋遢,要么瞎跟风奇装异服,这些也是需要「」的;不会思考问题,一想事就满脑袋浆糊,凭情绪感觉做事,这些也是需要「」的……

所以,真正要学「格物」,是一件很令人振奋的事,先把自己彻彻底底重新审视一遍,然后,制定一个「格物」日、周、月、年计划,每天注意自己具体「」掉哪样陋习,然后,在每周、月、年的阶段中,评估自己「」的成果。

在这样的计划执行中,每天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心理—行为」,这就是「日参省乎己」的真正含义。

在「」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制定「」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制定好了「」计划之后,按照计划执行就行。

而真正能坚持执行下去,是需要一些「」力的,否者,会难以坚持下来。

下面,我们来谈谈什么是「」。

老读者不要嫌烦,我们还是要看这张图:

所谓的「」,就是第一套心智系统不起作用,停止了、不动了,就是「」。

」力,就是脱离第一套心智系统的能力。

那么,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如何练习这种「」力呢?

方法就是,在「」的过程中练习「诚意、正心」。

这里需要与大家重点分享的是,在「诚意、正心」的练习过程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智体验。

孔子儒学不是哲学,不能从字面意思、逻辑、经验的角度去认识,孔子儒学讲的都是一种心智体验,所以,要从心智体验的角度去感受。

诚意、正心」说到底,是一种心智系统自我调整的体验。

那么,怎么调整呢?

先来看,在「诚意」之前,我们「」是什么样的?

我们可以感受一下自己的意念活动,是不是发现,自己的大脑一刻也停不下来?一会儿想这个,一会又联想到了另外一个上去了。人只要醒着,脑子就一刻也停不下来,总要想点什么。

一旦遇到事情了,更是会想前想后,担心这个担心那个……

这些都是「」在没有「」之前的表现,根据上面那张图,我们的意识有三层意识组成: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元神意识。

当我们一动念的时候,三层意识同时都在动。欲神意识、识神意识严格地说属于「人工智能」意识,并不是真正我们的意识。所以,你不去控制TA们,TA们就在那里自动运行。就是这种自动运行,造成了我们的意识在清醒的时候一刻也停不下来。

明白了这些原理之后,「诚意」就是在「」某样东西的时候,要让意识的注意力集中,不要胡思乱想,分清哪个是欲神意识、哪个是识神意识,我们只要注意感受自己的意念活动,相信大家都是能感觉得到的。

感觉到了就能控制住欲神意识、识神意识,最后,只让自己元神意识主宰自己的意识,这就是「诚意」。

诚意」以后,总体上是一种「君子居易以俟命」的「」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宁静、等待、守候的状态。不像我们平时的意识状态,总是急吼吼的,什么都想先知道。

王阳明对这种「」的感觉描述得非常形象: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大家细细地感受一下这段话,王阳明的描述非常形象、精彩。

《大学》把这种「」的感觉称之为「」,而《金刚经》把这种「」感觉称之为「」。

正心」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智感受?

在「诚意、正心」的过程中,「正心」是最神奇,最好玩的。有不少人曾经问过我,为什么把网名:心智研究,改成了:心智玩家。就是因为「正心」的过程太神奇、太好玩。

正心」如何练习呢?

只要记住两个字,就能玩出感觉,一个是「」字、一个是「」字。

正心」的「」是前意识,我们平时能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个「」平时一直浮在很高的位置,情绪越高,浮的位置越高。冲到头上的时候,人就失控了。

所以「正心」的第一步就是「沉」,在「」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沉下去。「」一沉下去,马上就能感觉到静。因此《大学》把「正心」后的状态称之为「」。《金刚经》把「正心」后的状态称之为「」。

」是「正心」后的感受,「」是「正心」的方法。命名的角度不同,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正心」。

但是,将来大家沉自己「」的时候,会发现,有时候这个「」是不太容易沉的,不但不容易沉,还会闹得很厉害。

这个时候,就需要用第二字:「」。遇到「」沉不下去的时候,就要净化自己的「」。

刚才我讲「正心」很神奇、很好玩,就是因为这个「」,我们「」里会有很多烦恼、恐惧之类的东西,有了这些东西,「」就不太好沉,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净化这些东西的。

我自己第一次发现「」可以自我净化的时候,把困扰很久的恐高感觉给净化掉了。

所以,但凡心里觉得有什么不好的心理,自己都是可以净化的,净心的时候,只要在意念中发出一个「净化」或者「删除」的意念,基本上都能删除,有些「」比较顽固,多删几次就能删掉。

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学会重新审视自己,制定完整的「」计划,再配合「诚意、正心」,假以时日,定力就会产生,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真的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也能成为心智玩家。

在这个急吼吼的世界里,定力,才是真正的智力!

欢迎关注:心智玩家——还原人类源头文化、揭秘重叠结构世界、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