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

一线导读:在暑期档,文化类综艺堪称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但在文化类综艺激烈竞争日益胶着的当下,看似“小众”的文化类综艺如何出圈?如何吸引、留住更多受众?如何实现“创新”、差异化传播?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1)

文丨茴香豆

来源丨Vlinkage

随着暑期档到来,综艺节目开启了比天气还炎热的竞争模式,相比音乐选秀和情感观察类综艺,倡导“书法解暑”、“诗词消夏”、“知识避暑”的文化类综艺堪称夏日一股清流。

各大平台在文化综艺板块均有部署,湖南卫视的《神奇的汉字》聚焦汉字游戏和汉字讲解,将汉字文化进行趣味延伸。无独有偶,湖北卫视的《奇妙的汉字》通过“解字溯源”,追溯汉字历史渊源。与此同时,湖南卫视的《书法大会》采用创意十足的比拼,多元嫁接书法魅力。腾讯视频的《邻家诗话》以诗歌为主题,以“雅集”带领观众品味传统文化。优酷视频的“综N代”《圆桌派》《一千零一夜》双双更新至第四季。浙江卫视的《青春环游记》凭借“文化 旅游探索”的新颖模式突围。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2)

在文化类综艺激烈竞争日益胶着的当下,看似“小众”的文化类综艺如何出圈?如何吸引、留住更多受众?如何实现“创新”、差异化传播?……正成为文化类综艺创作者面临的重要命题。

数量腾飞口碑爆表

“小众”文化综艺正在“出圈”

国产综艺中,文化类节目从未缺位。从诗词歌赋到文博非遗,从竞技朗诵到体验纪实……如今汉字、成语、诗词已不再是绝对主角,更加“多元化”、“综艺化”的文化类综艺开始抢滩试产,文博、非遗、文化古迹一度成为文化综艺的香饽饽,文化类综艺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有了哪些变化?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3)

发轫于2001年的《百家讲坛》开启了电视综艺节目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先河。作为一档名家荟萃的历史文化沙龙类节目,《百家讲坛》曾红极一时,易中天、于丹等人正是借着这股“东风”火遍全国。随后播出的《开心辞典·开心学国学》《名人讲堂》《中华文明大讲堂》……带动了“传统文化热”。这一时期的文化类节目,惯用模式是请学者教授助阵,真情实感地讲解内容。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4)

文化类综艺进化到第二阶段,开始向着“娱乐化”进军,以“综艺形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层出不穷。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到《汉字英雄》《唐诗风云会》《传承者》,一批以诗词歌赋为主题,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成为电视屏幕主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视听媒介多元化趋势明显,“综艺化”的传统文化节目也开始进入了成熟期,迎来百花齐放的第三阶段。据统计,从2015年到现在,文化类综艺上新数量突破111部,其中,上星综艺达82部,网络综艺达29部,可以看出,电视台仍然是文化类综艺上新的主力军。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5)

2015年开播的《中国诗词大会》《非正式会谈第一季》《一千零一夜第一季》等节目,推动了国内文化类综艺节目开发热潮。借着这股潮流,文化综艺实现了井喷:2017年有35档文化类综艺播出,2018年突破了42档,2019年上半年趋势稍有放缓,这或许与当前“影视寒冬”的大环境有关。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6)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腾飞”,更迎来了口碑上的“爆表”,在以观众眼光“挑剔”著称的豆瓣上,《一千零一夜》《圆桌派》《国家宝藏》《见字如面》等18部豆瓣评分超9分。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7)

参与评分人数一定程度上来说代表了作品的热度,从下表可以看出,《国家宝藏》以破7万人次的点评量遥遥领先,《圆桌派》《一本好书》《朗读者》等作品紧随其后。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8)

随着圈层的进一步细分,众多文化类综艺尝试着寻找小切口。比如,《邻家诗话》以诗、歌、乐、舞、书、画、茶为载体,以“诗歌庭院雅集”带来夏夜清凉。《圆桌派》展现了三俩老友以平等视角即兴聊天的过程,却在不经意间上演了一场活色生香的“智慧分享”。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9)

与小切口相对应的是,文化类节目愈发“综艺化”、“多元化”。从以汉字、成语为绝对主角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到以文博、非遗为关键词的《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再到与音乐、舞台剧等元素结合的《经典咏流传》《一本好书》……不同类型的作品不断拓宽着文化综艺 “多元化”的边界。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10)

从嘉宾模式上看,早年的文化类综艺以“专家学者”等权威人士唱主角。如今的节目更多的是采取了“专家 明星 素人”等嘉宾模式。比如,《国家宝藏》结合明星、素人共同推广宝藏,由明星演绎国宝故事,利用剧情吸引观众,由素人守护者解说国宝,满足观众求知欲。

有营养有看点

文化类“综N代”续命有术

在众多综艺新势力的冲击之下, 一些文化类“综N代”却成为综艺界的“常青树”,它们之所以能常播常新,与政策、受众等客观因素有关,也与内容制作本身有关。

首先,政策调控为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2017年开始,总局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在政策市场的双向驱动下,综艺节目在文化领域开始持续发力。

其次,综艺节目虽然层出不穷,但在资本裹挟下,为了获得利益而忽略质地、与大量没有质感只追求流量的综艺相比,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寻找灵感与风骨的文化综艺反而能带来差异化的审美观感,满足了受众日益“刁钻”的追剧需求。

在带来清流般的审美基础上,更有一些文化综艺聚焦“思想和情感”本身,没有自带流量的大咖明星,也摒弃了哗众取宠的插科打诨,完全以价值观和文化情怀取胜,比如,《中国味道》和《风味人间》,用味道做载体来唤起大众情感上的认同与归属,有思想、有深度、有创造力,极具传播价值。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11)

除了上述客观原因,文化综艺本身的内容足够优秀也非常重要,这些能广泛被认可的文化类节目往往都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并在多季开发下始终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在这方面,不少文化类节目做出了有效尝试,比如《国家宝藏》《一千零一夜》等节目在紧扣文化命题、有效输出知识性内容的同时,又做得趣味横生,故而吸引了注意力;《神奇的汉字》通过各种策划会,讨论使用怎样的手段把每个知识点呈现得更有趣;《朗读者》在播出期间设立了朗读亭;《见字如面》将节目切割成短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年轻化、娱乐化的策略,制作了专门的文物表情包……这些节目均通过一系列创新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口碑效果。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12)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尽管文化类节目正处在如火如荼的上升期,但也有不少文化类节目口碑炸裂,收视率和网播量却并不算出色,甚至无人问津,比如《神奇图书馆在哪里》等。此外,文化类综艺也面临和其他综艺节目同样的桎梏,那就是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非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意味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这些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案例也表明,要想打造文化类综艺爆款,必须在保证内容深度的前提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贴合当代年轻人的观赏习惯,在产生共鸣的同时,给年轻人以积极正向引导。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技术的革新将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13)大大提升用户的娱乐体验,积极探索新媒体表达方式的文化综艺,同样也会迎来新的际遇。5G时代,文化类综艺大有可为。

文化类节目自我修养(文化类综艺出圈记)(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